特色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优秀教材分析本章是正式系统学习化学的第一章,带领学生进入化学课堂、走进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教材介绍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化学物品、精彩而神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特色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优秀12篇,供大家参考。
特色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优秀篇1
教材分析
本章是正式系统学习化学的第一章,带领学生进入化学课堂、走进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教材介绍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化学物品、精彩而神秘的化学变化,让学生了解化学课的学习内容、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这一基本哲学观点,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_。通过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的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重要性,认识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习惯和能力。
学情分析本章是化学启蒙教育的第一章,带领学生走进化学课堂,通过对一门新功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教材介绍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化学物品,让学生认识化学课学习的内容,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这一基本的哲学观点,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_。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课学习的内容,玻璃仪器的洗涤,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概念;
2、了解药品的取用方法和加热操作,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一些生活简单变化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通过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及安全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3、通过对铜加热变黑实验的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一门新功课的学习憧憬和疑问,激发学生对化学课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科学。
教学措施通过实验及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对化学课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现代会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科学。
特色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优秀篇2
《醇》教案
一、课标要求: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 山东考试说明:(与课标要求一致)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课标解读:(教学目标)
1、依据导学案的预习内容,自主学习醇的概述介绍,了解醇的物理性质、用途和一些常见的醇。依据烷烃的命名规则,能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饱和一元醇进行命名。
2、通过小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掌握根据结构分析性质的一般方法;通过分析醇的结构,知道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和氢氧键的断裂,并能分析出发生反应类型与对应化学键的断裂关系。
3、根据醇的结构特点,预测可能发生的反应,回忆以前学习的醇的相关性质,整理归类反应类型。
4、结合前面的学习,认识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5、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了解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
课标评价:
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5个教学任务,但5个任务不是均等的,从课标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醇的化学性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侧重醇的化学性质的探讨,设计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醇反应的断键规律,并加强对应练习,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对于其他几个教学目标要求知道的层次,能够说出常见几种醇的结构、物理性质、用的即可。
历年考试试题评价:
几乎每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都体现了乙醇的知识,重点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与金属钠、与羧酸的酯化反应、醇分子间的脱水反应)、消去反应、催化氧化。具体体现:
(1)学业水平考试试题:
2010(山东省)
4、若从溴水中把溴萃取出来,可选用的萃取剂是
A.水 B.无水酒精 C.四氯化碳 D.氢氧化钠溶液
分析:B选项考察乙醇的物理性质:溶解性。
22、(8分)现有下列四种有机物:
①CH3CH2Br ② CH3CH2OH ③ CH3CHO ④
(1)能与浓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 (填序号,下同),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
(2)②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分析:考察乙醇的的化学性质:消去反应。
2008(山东省)
6、下列物质中加入金属钠不产生氢气的是
A.乙醇 B.乙酸
C.水 D.苯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金属钠的反应
23、(9分)乳酸是酸奶的成分之一,乳酸可以用化学方法合成,也可以由淀粉通过生物发酵法制备,利用乳酸可以合成多种具有生物兼容性和环保型的高分子材料。乳酸已成为近年来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乳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OH)COOH,以下是采用化学方法对乳酸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请根据乳酸的性质和上述信息填写以下空白:
(1) 写出乳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写出乳酸与浓硫酸共热生成C6H8O4的化学方程式:;
(3)(II)的反应类型是 。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2)高考试题:
2009(山东卷)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下图中X是一种具有水果香味的合成香料,A是有直链有机物,E与FeCl3溶液作用显紫色。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H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B→I的反应类型为 。
(2)只用一种试剂鉴别D、E、H,该试剂是 。
(3)H与J互为同分异构体,J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有乙酸生成,J的结构简式为 。
(4)D和F反应生成X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羧酸反应酯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
(2010山东卷)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利用从冬青中提取出的有机物A合成抗结肠炎药物Y及其他化学品,合成路线如下图: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D不与NaHC溶液反应,D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BC的反应类型是____。
(2)写出A生成B和E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3)A的同分异构体I和J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在浓硫酸的作用下I和J分别生产,鉴别I和J的试剂为_____。
(4)A的另一种同分异构体K用于合成高分子材料,K可由制得,写出K在浓硫酸作用下生成的聚合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分子间脱水(取代反应)
五、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交流认识醇与酚的区别,能够列出几种常见的醇的结构、物理性质以及用途。
2、通过教材介绍、表格分析,总结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知道氢键以及影响结果。
3、通过知识回顾,结合分析醇的结构特点掌握醇的化学性质,能够熟练写出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4、结合资料介绍和生活实际了解醇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六、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本节在有机反应类型及反应规律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根据一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推测可能与什么样的试剂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生成什么样的物质的思路和意识。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运用所学规律推测一类物质可能发生的反应,让他们用演绎法学习醇的性质并发展这种思路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基于醇与酚的区别以及几种常见的醇的性质和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的规律学生通过预习能够独立完成,所以此环节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给学生来完成,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对于醇的化学性质,通过回顾乙醇的化学性质推测醇的化学性质,从断键的角度推测产物,从而总结出醇消去、催化氧化反应的规律。
(三)与人教版教材的比较:
编排的位置:
两个版本都是在介绍了烷烃、烯烃、苯及其同系物、卤代烃的基础上引入的,都是把醇作为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代表物进行介绍的,呈现的位置基本相同。
知识上的比较:
人教版对于醇的介绍从整体上分析比鲁科版相对简单,具体体现:
1、几种常见醇:人教版主要介绍了乙二醇和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共性之处,对于甲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没有介绍。
2、饱和一元醇:两个版本都对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沸点以及水溶性做了详细的介绍,通过表格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但两个版本的切入点不同,鲁科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人教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3、醇的化学性质:两个版本都介绍了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消去反应、氧化反应,但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人教版注重实验的探究作用,对于醇分子间脱水的反应只是在资料卡片上出现,鲁科版则注重从官能团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断键上分析规律,帮助学生理解。
结论:通过两个版本的比较,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重点知识):
1、乙二醇与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2、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水溶性的规律、沸点的规律
3、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的反应以及醇的消去反应、氧化反应的规律。
七、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内容及前面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已经对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有所了解,并且能够从结构上简单区分醇和酚,但是从结构上对性质进行推测方面的能力还不太熟练,尤其对断键位置与反应类型间的关系上不能很熟练区分。
八、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醇的结构推测醇的性质,掌握醇的化学性质
九、教学策略:
课前准备:(学案导学)
通过导学案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填写课前学案,知道乙二醇、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能够推出饱和一元醇的通式,并根据相关数据分析饱和一元醇的沸点、水溶性的规律;根据已有知识和教材资料总结醇的化学性质,能够写出乙醇与金属钠、浓氢溴酸的取代反应、乙醇的消去反应、乙醇的氧化反应的方程式。
课堂探究:(交流、检测、讲解、练习相结合)
通过小组交流之后进行课堂提问或小测的方式检查预习作业,并对重点知识进行强化和补充,对于醇的化学性质从官能团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结构对于有机物性质的重要性,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同时由乙醇的性质引导学生分别探讨1-丙醇或2-丙醇的性质,知识得到提升;结合对应训练巩固本节知识,体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十、教学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重点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是醇的化学性质,课堂上不要把过多的时间安排在几种醇的介绍以及饱和一元醇的讨论上,这样势必会影响到醇的化学性质的学习,造成前松后紧,重点知识模糊不清。
2、注意课本知识的整合:课本上是从吸引电子能力的强弱角度入手分析醇的结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分析,可以把此环节变为知识的总结来处理,学生掌握了醇的反应之后,再来看键的极性以及断键就更好理解了。
特色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优秀篇3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 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教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实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2)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
[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投影)提供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 碳酸钙:0.0013克 食盐:36克 氢氧化钙:0.17克
判断:
(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判断: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特色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优秀篇4
《醇》教案
一、课标要求: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 山东考试说明:(与课标要求一致)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课标解读:(教学目标)
1、依据导学案的预习内容,自主学习醇的概述介绍,了解醇的物理性质、用途和一些常见的醇。依据烷烃的命名规则,能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饱和一元醇进行命名。
2、通过小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掌握根据结构分析性质的一般方法;通过分析醇的结构,知道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和氢氧键的断裂,并能分析出发生反应类型与对应化学键的断裂关系。
3、根据醇的结构特点,预测可能发生的反应,回忆以前学习的醇的相关性质,整理归类反应类型。
4、结合前面的学习,认识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5、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了解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
课标评价:
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5个教学任务,但5个任务不是均等的,从课标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醇的化学性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侧重醇的化学性质的探讨,设计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醇反应的断键规律,并加强对应练习,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对于其他几个教学目标要求知道的层次,能够说出常见几种醇的结构、物理性质、用的即可。
历年考试试题评价:
几乎每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都体现了乙醇的知识,重点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与金属钠、与羧酸的酯化反应、醇分子间的脱水反应)、消去反应、催化氧化。具体体现:
(1)学业水平考试试题:
2010(山东省)
4、若从溴水中把溴萃取出来,可选用的萃取剂是
A.水 B.无水酒精 C.四氯化碳 D.氢氧化钠溶液
分析:B选项考察乙醇的物理性质:溶解性。
22、(8分)现有下列四种有机物:
①CH3CH2Br ② CH3CH2OH ③ CH3CHO ④
(1)能与浓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 (填序号,下同),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
(2)②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分析:考察乙醇的的化学性质:消去反应。
2008(山东省)
6、下列物质中加入金属钠不产生氢气的是
A.乙醇 B.乙酸
C.水 D.苯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金属钠的反应
23、(9分)乳酸是酸奶的成分之一,乳酸可以用化学方法合成,也可以由淀粉通过生物发酵法制备,利用乳酸可以合成多种具有生物兼容性和环保型的高分子材料。乳酸已成为近年来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乳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OH)COOH,以下是采用化学方法对乳酸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请根据乳酸的性质和上述信息填写以下空白:
(1) 写出乳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写出乳酸与浓硫酸共热生成C6H8O4的化学方程式:;
(3)(II)的反应类型是 。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2)高考试题:
2009(山东卷)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下图中X是一种具有水果香味的合成香料,A是有直链有机物,E与FeCl3溶液作用显紫色。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H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B→I的反应类型为 。
(2)只用一种试剂鉴别D、E、H,该试剂是 。
(3)H与J互为同分异构体,J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有乙酸生成,J的结构简式为 。
(4)D和F反应生成X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羧酸反应酯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
(2010山东卷)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利用从冬青中提取出的有机物A合成抗结肠炎药物Y及其他化学品,合成路线如下图: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D不与NaHC溶液反应,D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BC的反应类型是____。
(2)写出A生成B和E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3)A的同分异构体I和J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在浓硫酸的作用下I和J分别生产,鉴别I和J的试剂为_____。
(4)A的另一种同分异构体K用于合成高分子材料,K可由制得,写出K在浓硫酸作用下生成的聚合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分子间脱水(取代反应)
五、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交流认识醇与酚的区别,能够列出几种常见的醇的结构、物理性质以及用途。
2、通过教材介绍、表格分析,总结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知道氢键以及影响结果。
3、通过知识回顾,结合分析醇的结构特点掌握醇的化学性质,能够熟练写出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4、结合资料介绍和生活实际了解醇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六、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本节在有机反应类型及反应规律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根据一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推测可能与什么样的试剂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生成什么样的物质的思路和意识。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运用所学规律推测一类物质可能发生的反应,让他们用演绎法学习醇的性质并发展这种思路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基于醇与酚的区别以及几种常见的醇的性质和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的规律学生通过预习能够独立完成,所以此环节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给学生来完成,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对于醇的化学性质,通过回顾乙醇的化学性质推测醇的化学性质,从断键的角度推测产物,从而总结出醇消去、催化氧化反应的规律。
(三)与人教版教材的比较:
编排的位置:
两个版本都是在介绍了烷烃、烯烃、苯及其同系物、卤代烃的基础上引入的,都是把醇作为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代表物进行介绍的,呈现的位置基本相同。
知识上的比较:
人教版对于醇的介绍从整体上分析比鲁科版相对简单,具体体现:
1、几种常见醇:人教版主要介绍了乙二醇和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共性之处,对于甲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没有介绍。
2、饱和一元醇:两个版本都对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沸点以及水溶性做了详细的介绍,通过表格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但两个版本的切入点不同,鲁科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人教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3、醇的化学性质:两个版本都介绍了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消去反应、氧化反应,但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人教版注重实验的探究作用,对于醇分子间脱水的反应只是在资料卡片上出现,鲁科版则注重从官能团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断键上分析规律,帮助学生理解。
结论:通过两个版本的比较,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重点知识):
1、乙二醇与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2、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水溶性的规律、沸点的规律
3、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的反应以及醇的消去反应、氧化反应的规律。
七、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内容及前面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已经对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有所了解,并且能够从结构上简单区分醇和酚,但是从结构上对性质进行推测方面的能力还不太熟练,尤其对断键位置与反应类型间的关系上不能很熟练区分。
八、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醇的结构推测醇的性质,掌握醇的化学性质
九、教学策略:
课前准备:(学案导学)
通过导学案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填写课前学案,知道乙二醇、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能够推出饱和一元醇的通式,并根据相关数据分析饱和一元醇的沸点、水溶性的规律;根据已有知识和教材资料总结醇的化学性质,能够写出乙醇与金属钠、浓氢溴酸的取代反应、乙醇的消去反应、乙醇的氧化反应的方程式。
课堂探究:(交流、检测、讲解、练习相结合)
通过小组交流之后进行课堂提问或小测的方式检查预习作业,并对重点知识进行强化和补充,对于醇的化学性质从官能团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结构对于有机物性质的重要性,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同时由乙醇的性质引导学生分别探讨1-丙醇或2-丙醇的性质,知识得到提升;结合对应训练巩固本节知识,体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十、教学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重点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是醇的化学性质,课堂上不要把过多的时间安排在几种醇的介绍以及饱和一元醇的讨论上,这样势必会影响到醇的化学性质的学习,造成前松后紧,重点知识模糊不清。
2、注意课本知识的整合:课本上是从吸引电子能力的强弱角度入手分析醇的结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分析,可以把此环节变为知识的总结来处理,学生掌握了醇的反应之后,再来看键的极性以及断键就更好理解了。
特色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优秀篇5
【教学设计】
1、酚的定义:
羟基跟芳香烃侧链上的碳原子连接的有机化合物是芳香 。
羟基跟苯环直接连接的有机化合物是______。
苯分子里只有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所得的生成物,是最简单的酚,叫 。
2、苯酚的同系物:
苯酚的同系物:通式为CnH2n-6O(n≥6);
[练习]写出C8H10O的分子中含有苯环的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3、苯酚的结构:
苯酚的分子式为 、结构式为 、结构简式为 或 或 。
4、苯酚的物理性质:
苯酚俗名_______,最初是从煤焦油中发现的。纯净的苯酚为___色,有______的气味___体,苯酚易被氧化,空气中放置即可被氧化而带有 色。熔点43℃。室温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向盛有水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苯酚晶体,振荡后,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当温度高于_____时,则能与水______。苯酚易溶___等有机溶剂。苯酚有毒,它的浓溶液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苯酚可使蛋白质变性,可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引起中毒,如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________洗涤。
5、苯酚的化学性质:
①苯酚的酸性:
苯酚的电离方程式为:
a.在苯酚溶液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 现象为 。
b.苯酚与金属钠反应 。
c.苯酚与NaOH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为 。
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不论CO2过量与否,均有 现象其产物为 而不生成
反应的方程式为 。
d.苯酚与碳酸钠反应 。
思考:设计实验比较苯酚、碳酸和醋酸的酸性强弱?
②苯酚的取代反应:
与芳香烃中的苯环类似,苯酚也可与卤素、硝酸、硫酸等在苯环上发生取代反应。
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向苯酚溶液中滴加浓溴水,其现象是有 生成,
化学方程式为:
这个反应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
思考:如何除去苯中的苯酚?
③苯酚的显色反应:
苯酚遇FeCl3溶液显色,溶液颜色变为______,这个反应可用于鉴别和检验苯酚。
思考:鉴别苯酚的方法?
④ 苯酚的氧化反应:
⑤苯酚的加成反应:
⑥与甲醛反应
6、苯酚的用途:
苯酚有毒,苯酚的溶液,可作防腐剂和消毒剂,如药皂含有苯酚。
苯酚还可作化工原料,制酚醛树脂、医药、染料等。
【归纳小结】苯酚知识的网络关系图
感悟高考
1、胡椒酚是植物挥发油中的一种成分。关于胡椒酚的下列说法:①该化合物属于芳香烃;②分子中至少有7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③它的部分同分异构体能发生银镜反应;④1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与2molBr2发生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 )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2、四川盛产五倍子。以五倍子为原料可制得化合物A。A的结构简式如右图所示:请解答下列各题:
(1)A的分子式是 。
(2)有机化合物B在硫酸催化条件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可得到A。
请写出B的结构简式: 。
(3)请写出A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香兰素是重要的香料之一,它可由
丁香酚经多步反应合成。有关上述两种化合物的
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1mol丁香酚只能与1molBr2反应
B.丁香酚不能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C.1mol香兰素最多能与3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D.香兰素分子中至少有12个原子共平面 ( )
4、下列与溴水不能反应的物质是:①苯;②苯酚;③氢硫酸;④NaOH溶液;⑤AgNO3溶液;⑥裂化汽油;⑦甲烷;⑧镁粉。 ( )
A.① B.①⑦ C.①⑦⑧ D.①②⑤⑦
【教学反思】
第五十八讲 苯酚作业纸
班级: 姓名: 学号: 等第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苯中少量的苯酚可先加适量的浓溴水,使苯酚生成三溴苯酚,再过滤而除去
B.将苯酚晶体放入少量水中,加热时全部溶解,冷却到50℃形成悬浊液
C.苯酚的酸性很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但可以和NaHCO3反应放出CO2
D.苯酚也可以与硝酸发生硝化反应
2、下列关于苯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苯酚是一种弱酸,滴加指示剂变色
B.苯酚在水溶液中能按下式电离:
C.苯酚钠在水溶液中几乎不能存在,会水解生成苯酚,所以苯酚钠溶液显碱性
D.苯酚有腐蚀性,溅在皮肤上可用酒精冲洗
3、下列物质中与苯酚互为同系物的是
A.CH3OH B.(CH3)3COH C.
4、丁香油酚的结构简式是
—CH2—CH=CH2
HO—
O—CH3
该物质不应有的化学性质是 ( )
①可以燃烧;②可以跟溴加成;③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还原;④可以跟NaHCO3溶液反应;⑤可以跟NaOH溶液反应;⑥可以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A.①③ B.③⑥ C.④⑤ D.④⑥
5、为了把制得的苯酚从溴苯中分离出来,正确的操作是
A. 把混合物加热到65℃以上,用分液漏斗分液
B. 加烧碱溶液振荡后分液,再向上层液体中加盐酸后分液
C. 加烧碱溶液振荡后分液,再向上层液体中加食盐后分液
D. 向混合物中加乙醇,充分振荡后分液
6、用一种试剂就能区分开苯酚、乙醇、NaOH溶液、AgNO3溶液、KSCN溶液这六种无色液体。它是 A.溴水 B.FeCl3溶液 C.金属钠 D.CuO
7、在下列化合物中,既不能跟盐酸反应,又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又不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的是
A、苯酚 B、苯 C、甲苯 D、C2H5OH
8、下列物质久置于空气中发生颜色改变的是:①绿矾;②氢氧化亚铁;③碘化钾溶液;④苯酚;⑤过氧化钠。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⑤ D.①②③④⑤
9、(2007年江苏)花青苷是引起花果呈颜色的一种花色素,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它的主要结构在不同pH条件下有以下存在形式:
下列有关花青苷说法不正确的是
A.花青苷可作为一种酸碱指示剂 B.I和Ⅱ中均含有二个苯环
C.I和Ⅱ中除了葡萄糖基外,所有碳原子可能共平面
D.I和Ⅱ均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1 2 3 4 5 6 7 8 9
10、某芳香烃衍生物的分子式为C7H8O,若该有机物遇氯化铁溶液显紫色,其结构简式可能是
11、白藜芦醇广泛存在于食物(例如桑椹、花生、尤其是葡萄)中,它可能具有抗癌性。能够跟1摩尔该化合物起反应的Br2或H2的用量分别是 、 。
12、含苯酚的工业废水的方案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⑴设备①进行的是 操作(填写操作名称),实验室这一步操作所用的仪器是 ;
⑵由设备②进入设备③的物质A是 ,由设备③进入设备④的物质B是 ;
⑶在设备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⑷在设备④中,物质B的水溶液和CaO反应,产物是 、 和水,可通过 操作(填写操作名称)分离产物;
⑸上图中,能循环使用的物质是C6H6、CaO、 、 。
★13.将某烃的含氧衍生物92mg装入元素分析装置,通入足量的O2,完全燃烧,将生成的气态物质依次通过氯化钙管(A)和碱石灰管(B),测得A管增加54mg,B管增加286mg,又知该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为184,结构中含有—CH2—,只含有两种官能团,遇FeCl3显示明显的颜色变化,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和可能的结构简式。
特色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优秀篇6
教材分析
本章是正式系统学习化学的第一章,带领学生进入化学课堂、走进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教材介绍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化学物品、精彩而神秘的化学变化,让学生了解化学课的学习内容、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这一基本哲学观点,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_。通过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的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重要性,认识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习惯和能力。
学情分析本章是化学启蒙教育的第一章,带领学生走进化学课堂,通过对一门新功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教材介绍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化学物品,让学生认识化学课学习的内容,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这一基本的哲学观点,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_。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课学习的内容,玻璃仪器的洗涤,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概念;
2、了解药品的取用方法和加热操作,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一些生活简单变化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通过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及安全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3、通过对铜加热变黑实验的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一门新功课的学习憧憬和疑问,激发学生对化学课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科学。
教学措施通过实验及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对化学课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现代会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科学。
特色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优秀篇7
【教学设计】
1、酚的定义:
羟基跟芳香烃侧链上的碳原子连接的有机化合物是芳香 。
羟基跟苯环直接连接的有机化合物是______。
苯分子里只有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所得的生成物,是最简单的酚,叫 。
2、苯酚的同系物:
苯酚的同系物:通式为CnH2n-6O(n≥6);
[练习]写出C8H10O的分子中含有苯环的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3、苯酚的结构:
苯酚的分子式为 、结构式为 、结构简式为 或 或 。
4、苯酚的物理性质:
苯酚俗名_______,最初是从煤焦油中发现的。纯净的苯酚为___色,有______的气味___体,苯酚易被氧化,空气中放置即可被氧化而带有 色。熔点43℃。室温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向盛有水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苯酚晶体,振荡后,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当温度高于_____时,则能与水______。苯酚易溶___等有机溶剂。苯酚有毒,它的浓溶液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苯酚可使蛋白质变性,可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引起中毒,如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________洗涤。
5、苯酚的化学性质:
①苯酚的酸性:
苯酚的电离方程式为:
a.在苯酚溶液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 现象为 。
b.苯酚与金属钠反应 。
c.苯酚与NaOH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为 。
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不论CO2过量与否,均有 现象其产物为 而不生成
反应的方程式为 。
d.苯酚与碳酸钠反应 。
思考:设计实验比较苯酚、碳酸和醋酸的酸性强弱?
②苯酚的取代反应:
与芳香烃中的苯环类似,苯酚也可与卤素、硝酸、硫酸等在苯环上发生取代反应。
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向苯酚溶液中滴加浓溴水,其现象是有 生成,
化学方程式为:
这个反应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
思考:如何除去苯中的苯酚?
③苯酚的显色反应:
苯酚遇FeCl3溶液显色,溶液颜色变为______,这个反应可用于鉴别和检验苯酚。
思考:鉴别苯酚的方法?
④ 苯酚的氧化反应:
⑤苯酚的加成反应:
⑥与甲醛反应
6、苯酚的用途:
苯酚有毒,苯酚的溶液,可作防腐剂和消毒剂,如药皂含有苯酚。
苯酚还可作化工原料,制酚醛树脂、医药、染料等。
【归纳小结】苯酚知识的网络关系图
感悟高考
1、胡椒酚是植物挥发油中的一种成分。关于胡椒酚的下列说法:①该化合物属于芳香烃;②分子中至少有7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③它的部分同分异构体能发生银镜反应;④1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与2molBr2发生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 )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2、四川盛产五倍子。以五倍子为原料可制得化合物A。A的结构简式如右图所示:请解答下列各题:
(1)A的分子式是 。
(2)有机化合物B在硫酸催化条件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可得到A。
请写出B的结构简式: 。
(3)请写出A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香兰素是重要的香料之一,它可由
丁香酚经多步反应合成。有关上述两种化合物的
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1mol丁香酚只能与1molBr2反应
B.丁香酚不能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C.1mol香兰素最多能与3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D.香兰素分子中至少有12个原子共平面 ( )
4、下列与溴水不能反应的物质是:①苯;②苯酚;③氢硫酸;④NaOH溶液;⑤AgNO3溶液;⑥裂化汽油;⑦甲烷;⑧镁粉。 ( )
A.① B.①⑦ C.①⑦⑧ D.①②⑤⑦
【教学反思】
第五十八讲 苯酚作业纸
班级: 姓名: 学号: 等第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苯中少量的苯酚可先加适量的浓溴水,使苯酚生成三溴苯酚,再过滤而除去
B.将苯酚晶体放入少量水中,加热时全部溶解,冷却到50℃形成悬浊液
C.苯酚的酸性很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但可以和NaHCO3反应放出CO2
D.苯酚也可以与硝酸发生硝化反应
2、下列关于苯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苯酚是一种弱酸,滴加指示剂变色
B.苯酚在水溶液中能按下式电离:
C.苯酚钠在水溶液中几乎不能存在,会水解生成苯酚,所以苯酚钠溶液显碱性
D.苯酚有腐蚀性,溅在皮肤上可用酒精冲洗
3、下列物质中与苯酚互为同系物的是
A.CH3OH B.(CH3)3COH C.
4、丁香油酚的结构简式是
—CH2—CH=CH2
HO—
O—CH3
该物质不应有的化学性质是 ( )
①可以燃烧;②可以跟溴加成;③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还原;④可以跟NaHCO3溶液反应;⑤可以跟NaOH溶液反应;⑥可以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A.①③ B.③⑥ C.④⑤ D.④⑥
5、为了把制得的苯酚从溴苯中分离出来,正确的操作是
A. 把混合物加热到65℃以上,用分液漏斗分液
B. 加烧碱溶液振荡后分液,再向上层液体中加盐酸后分液
C. 加烧碱溶液振荡后分液,再向上层液体中加食盐后分液
D. 向混合物中加乙醇,充分振荡后分液
6、用一种试剂就能区分开苯酚、乙醇、NaOH溶液、AgNO3溶液、KSCN溶液这六种无色液体。它是 A.溴水 B.FeCl3溶液 C.金属钠 D.CuO
7、在下列化合物中,既不能跟盐酸反应,又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又不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的是
A、苯酚 B、苯 C、甲苯 D、C2H5OH
8、下列物质久置于空气中发生颜色改变的是:①绿矾;②氢氧化亚铁;③碘化钾溶液;④苯酚;⑤过氧化钠。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⑤ D.①②③④⑤
9、(2007年江苏)花青苷是引起花果呈颜色的一种花色素,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它的主要结构在不同pH条件下有以下存在形式:
下列有关花青苷说法不正确的是
A.花青苷可作为一种酸碱指示剂 B.I和Ⅱ中均含有二个苯环
C.I和Ⅱ中除了葡萄糖基外,所有碳原子可能共平面
D.I和Ⅱ均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1 2 3 4 5 6 7 8 9
10、某芳香烃衍生物的分子式为C7H8O,若该有机物遇氯化铁溶液显紫色,其结构简式可能是
11、白藜芦醇广泛存在于食物(例如桑椹、花生、尤其是葡萄)中,它可能具有抗癌性。能够跟1摩尔该化合物起反应的Br2或H2的用量分别是 、 。
12、含苯酚的工业废水的方案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⑴设备①进行的是 操作(填写操作名称),实验室这一步操作所用的仪器是 ;
⑵由设备②进入设备③的物质A是 ,由设备③进入设备④的物质B是 ;
⑶在设备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⑷在设备④中,物质B的水溶液和CaO反应,产物是 、 和水,可通过 操作(填写操作名称)分离产物;
⑸上图中,能循环使用的物质是C6H6、CaO、 、 。
★13.将某烃的含氧衍生物92mg装入元素分析装置,通入足量的O2,完全燃烧,将生成的气态物质依次通过氯化钙管(A)和碱石灰管(B),测得A管增加54mg,B管增加286mg,又知该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为184,结构中含有—CH2—,只含有两种官能团,遇FeCl3显示明显的颜色变化,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和可能的结构简式。
特色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优秀篇8
高一化学教案——氮和磷
氮和磷(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掌握N2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通过N2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学习,了解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线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
[引入]
投影(或挂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图,让学生从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写氮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根据元素周期律让学生通过论分析氮族元素在结构、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学生总结]
最外电子层上均有5个电子,由此推测获得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氮族元素能显-3价,最高价均为+5价。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
氮族元素的递变性:
氮 磷 砷 锑 铋
非金属逐渐减弱 金属性逐渐增强
HNO3 H3PO4 H3AsO4 H3SbO4 H3BiO4
酸性逐渐减弱 碱性逐渐弱增强
NH3 PH3 AsH3
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
[学生总结]
+5价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较强的氧化性,但+5价磷的化合物一般不显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种价态,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种氧化物,但磷主要显+3、+5两种价态。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哪些递变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后投影]课本中表1-1。
[引入第一节]
第一节 氮和磷
氮气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边提问边总结]
(一)氮的存在
游离态:大气中N2的体积比为78%、质量比为75%。
化合态:无机物中(如硝酸钾等),有机物中(如蛋白质、核酸等)。
[引导] 请学生观察周围空气并通过联想分析氮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总结]
(二)氮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1:0.02),比空气稍轻。
[投影] 常见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溶解度,让学生进行比较。
难溶气体:N2(1:0.02);H2(1:0.02);
微溶气体:O2(1:0.2)
可溶气体:Cl2(1: 2)、H2S(1:2.6)
易溶气体:SO2(1:40)
极易溶气体:HCl(1:500)
[思考] 实验室制N2时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收集?
(三)氮气的化学性质
[引导] 结构决定性质,先研究N2的结构。
1、N2的结构
电子式: SPACE PREFIX =O />;结构式:N≡N。氮氮三键的键能很大(946kJ·mol-1),所以N2很稳定,通常情况下,性质很不活泼。
2、氮气的化学性质
(1)与氢气反应
(2)跟镁反应:3Mg+N2 Mg3N2
(3)与氧气反应:N2+O2 2NO
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分析上述三个反应。进而得出“氮气既能表现氧化性,也能表现还原性”的结论。
[引导] 中国有句农谚,叫做“雷雨发庄稼”,谁能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请大家阅读教材第3-4页内容,再来理解这句农谚。
[学生总结]
[补充演示实验]
教师事先在一烧瓶内充满一氧化氮气体,让学生观察一氧化氮的`颜色等。打开瓶塞,让学生观察变化。
[学生观察结论]
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气体、二氧化氮显红棕色。通常条件下,一氧化氮易转化为二氧化氮。
[教师引导]
双线桥法标出以上三个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
完成以上作业 ,教师根据学生作业 情况加以说明。
(四)氮气的用途
1、合成氨、制氮肥、制硝酸。
2、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填灯泡、保存粮食和水果。
[教师引导]
请学生分析以上用途中利用氮气哪方面的性质。
(五)氮的固定
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做氮的固定。
途径:自然固氮(雷雨固氮、生物固氮);人工固氮:合成氨工业。
教师向学生介绍人工模拟生物固氮这一世界性研究课题的现状和前景,鼓励学生献身科学研究为人类作出贡献。
[课堂小结]
结构、性质和具体反应之间的联系: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随堂练习]
1、不属于氮的固定的变化是( )
(A)根瘤菌把氮气转化为氨 (B)氮气和氢气在适宜条件下合成氨
(C)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合成NO (D)工业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答案:D。
2、在汽车引擎中,N2和O2进行反应会生成污染大气的NO(N2+O2 2NO+Q),据此,有人认为废气排出后,温度即降低,NO分解,污染也就会自行消失,事实证明此说法不对,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常温常压下NO的分解速度很慢
(B)在空气中NO迅速变为NO2而不分解
(C)空气中N2与O2的浓度高,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D)废气排出后,压强减小,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答案:AB。
3、利用下列方法,可以在实验室里从空气中制取氮气的是( )
(A)把空气液化, 然后分离出氮气
(B)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铜网
(C)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镁粉
(D)把空气通过装有氢氧化钠的洗气瓶
答案:B。
4、现有M、R两种第ⅤA族元素,下列事实不能说明M的非金属性比R强的是( )。
(A)酸性:H3MO4>H3RO4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MH3>RH3
(C)气态氢化物还原性:MH3>RH3
(D)含氧酸盐的稳定性:Na3MO4>Na3RO4
答案:C、D。
5、在F、P、Si、Fe这四种元素中,每种元素都有某些方面区别于某它三种元素。若从中选出氟元素,选择的理由中正确的是 ( )。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
(B)单质与冷水反应最剧烈
(C)单质固态时为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
(D)在氧化物:OF6、P2O5、Fe2O3中,OF6最稳定
答案:BC。
6、在标准状况下,将O2与NO按3:4体积比充满烧瓶,将烧瓶倒置于水中,最后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单位:mol·L-1)( )。
(A)0.045 (B)0.036 (C)0.026 (D)0.018
答案:B。
7、1898年,曾有人发明了固氮的一种方法,该法以石灰石、焦炭、空气为原料。第一步反应是石灰石分解;第二步是使第一步反应产物和焦炭反应,在电炉中的高温下制得第三步反应起始物;第三步反应中另一反应物是空气,该反应也是在电炉中完成的,生成一种固体;第四步是使该固体和水蒸气反应制得氨气。又知该固体中有与N3-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
(1)试写出四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试简评该固氮方法。
答案:(1)CaCO3 CaO+CO2↑; CaO+3C CaC2+CO↑;CaC2+N2 CaCN2+C ; CaCN2+3H2O(g)=CaCO3+2NH3↑。
(2)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原料众多,设备重,生产成本高。
8、有A、B、C、D四种气体,能发生下列变化
A+D E+H2O, E+O2 D,
C+D B+F, B+O2 C。
且已知其中:C为红棕色,D能使石灰水变浑浊,E常温下是固体,F是一种酸酐。
(1)写出四种气体的化学式: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2)写出C+D B+F所表示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D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H2S、NO、NO2、SO2。
(2)NO2+SO2=NO+SO3。
(3)SO2+Ca(OH)2=CaSO3↓+H2O。
特色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优秀篇9
高一化学教案——氮和磷
氮和磷(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掌握N2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通过N2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学习,了解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线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
[引入]
投影(或挂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图,让学生从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写氮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根据元素周期律让学生通过论分析氮族元素在结构、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学生总结]
最外电子层上均有5个电子,由此推测获得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氮族元素能显-3价,最高价均为+5价。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
氮族元素的递变性:
氮 磷 砷 锑 铋
非金属逐渐减弱 金属性逐渐增强
HNO3 H3PO4 H3AsO4 H3SbO4 H3BiO4
酸性逐渐减弱 碱性逐渐弱增强
NH3 PH3 AsH3
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
[学生总结]
+5价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较强的氧化性,但+5价磷的化合物一般不显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种价态,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种氧化物,但磷主要显+3、+5两种价态。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哪些递变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后投影]课本中表1-1。
[引入第一节]
第一节 氮和磷
氮气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边提问边总结]
(一)氮的存在
游离态:大气中N2的体积比为78%、质量比为75%。
化合态:无机物中(如硝酸钾等),有机物中(如蛋白质、核酸等)。
[引导] 请学生观察周围空气并通过联想分析氮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总结]
(二)氮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1:0.02),比空气稍轻。
[投影] 常见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溶解度,让学生进行比较。
难溶气体:N2(1:0.02);H2(1:0.02);
微溶气体:O2(1:0.2)
可溶气体:Cl2(1: 2)、H2S(1:2.6)
易溶气体:SO2(1:40)
极易溶气体:HCl(1:500)
[思考] 实验室制N2时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收集?
(三)氮气的化学性质
[引导] 结构决定性质,先研究N2的结构。
1、N2的结构
电子式: SPACE PREFIX =O />;结构式:N≡N。氮氮三键的键能很大(946kJ·mol-1),所以N2很稳定,通常情况下,性质很不活泼。
2、氮气的化学性质
(1)与氢气反应
(2)跟镁反应:3Mg+N2 Mg3N2
(3)与氧气反应:N2+O2 2NO
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分析上述三个反应。进而得出“氮气既能表现氧化性,也能表现还原性”的结论。
[引导] 中国有句农谚,叫做“雷雨发庄稼”,谁能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请大家阅读教材第3-4页内容,再来理解这句农谚。
[学生总结]
[补充演示实验]
教师事先在一烧瓶内充满一氧化氮气体,让学生观察一氧化氮的`颜色等。打开瓶塞,让学生观察变化。
[学生观察结论]
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气体、二氧化氮显红棕色。通常条件下,一氧化氮易转化为二氧化氮。
[教师引导]
双线桥法标出以上三个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
完成以上作业 ,教师根据学生作业 情况加以说明。
(四)氮气的用途
1、合成氨、制氮肥、制硝酸。
2、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填灯泡、保存粮食和水果。
[教师引导]
请学生分析以上用途中利用氮气哪方面的性质。
(五)氮的固定
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做氮的固定。
途径:自然固氮(雷雨固氮、生物固氮);人工固氮:合成氨工业。
教师向学生介绍人工模拟生物固氮这一世界性研究课题的现状和前景,鼓励学生献身科学研究为人类作出贡献。
[课堂小结]
结构、性质和具体反应之间的联系: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随堂练习]
1、不属于氮的固定的变化是( )
(A)根瘤菌把氮气转化为氨 (B)氮气和氢气在适宜条件下合成氨
(C)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合成NO (D)工业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答案:D。
2、在汽车引擎中,N2和O2进行反应会生成污染大气的NO(N2+O2 2NO+Q),据此,有人认为废气排出后,温度即降低,NO分解,污染也就会自行消失,事实证明此说法不对,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常温常压下NO的分解速度很慢
(B)在空气中NO迅速变为NO2而不分解
(C)空气中N2与O2的浓度高,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D)废气排出后,压强减小,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答案:AB。
3、利用下列方法,可以在实验室里从空气中制取氮气的是( )
(A)把空气液化, 然后分离出氮气
(B)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铜网
(C)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镁粉
(D)把空气通过装有氢氧化钠的洗气瓶
答案:B。
4、现有M、R两种第ⅤA族元素,下列事实不能说明M的非金属性比R强的是( )。
(A)酸性:H3MO4>H3RO4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MH3>RH3
(C)气态氢化物还原性:MH3>RH3
(D)含氧酸盐的稳定性:Na3MO4>Na3RO4
答案:C、D。
5、在F、P、Si、Fe这四种元素中,每种元素都有某些方面区别于某它三种元素。若从中选出氟元素,选择的理由中正确的是 ( )。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
(B)单质与冷水反应最剧烈
(C)单质固态时为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
(D)在氧化物:OF6、P2O5、Fe2O3中,OF6最稳定
答案:BC。
6、在标准状况下,将O2与NO按3:4体积比充满烧瓶,将烧瓶倒置于水中,最后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单位:mol·L-1)( )。
(A)0.045 (B)0.036 (C)0.026 (D)0.018
答案:B。
7、1898年,曾有人发明了固氮的一种方法,该法以石灰石、焦炭、空气为原料。第一步反应是石灰石分解;第二步是使第一步反应产物和焦炭反应,在电炉中的高温下制得第三步反应起始物;第三步反应中另一反应物是空气,该反应也是在电炉中完成的,生成一种固体;第四步是使该固体和水蒸气反应制得氨气。又知该固体中有与N3-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
(1)试写出四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试简评该固氮方法。
答案:(1)CaCO3 CaO+CO2↑; CaO+3C CaC2+CO↑;CaC2+N2 CaCN2+C ; CaCN2+3H2O(g)=CaCO3+2NH3↑。
(2)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原料众多,设备重,生产成本高。
8、有A、B、C、D四种气体,能发生下列变化
A+D E+H2O, E+O2 D,
C+D B+F, B+O2 C。
且已知其中:C为红棕色,D能使石灰水变浑浊,E常温下是固体,F是一种酸酐。
(1)写出四种气体的化学式: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2)写出C+D B+F所表示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D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H2S、NO、NO2、SO2。
(2)NO2+SO2=NO+SO3。
(3)SO2+Ca(OH)2=CaSO3↓+H2O。
特色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优秀篇10
《评价理念下的二氧化硫教学》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主题《评价理念下的二氧化硫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核心理念:解放学生,通过学生互评,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下是我的说课流程,我准备从三个大方面分析本课。
一、教材因素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氧化硫”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内容。
本单元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我认为教材这样的用意有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感性认识积累材料。
本单元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遵循着: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三氧化硫——硫酸。学生可形成对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总体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实现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标》规定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做了立体性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指出了本节教学的价值,给教学留出了灵活的空间。
新教材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编排有了较大的调整,打破了按照族的编排方式,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化合物进行处理,使元素其化合物知识压缩为两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学中使学生夯实基础,严格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彻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繁、难、偏的现象,以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情分析
学生系统的学习了典型的金属及非金属元素中的硅和氯,无论在元素化学的感性认识还是在理论学习的积累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候来研究难度较大的硫元素正是恰到好处,但学生的思维、探索和评价能力尚不成熟,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探索和评价主体,探索和评价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
二、教学策略的制定
依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课
(一)教学重点:1、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2、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学生情况的综合考虑,我确定本课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本课学习效果终端体现。
(四)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这要求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合作、评价等新教学模式。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采用评价式教学。教师设置评价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开展调查、探究,通过评价的标准,让学生自己检验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不仅是教师的教法,更是学生的学法。评价是学生认知目标的水平,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形成学生互评,学生既能变换角度审视自已的学习,又能在实践中确立并提高自己的评价意识、评价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这样设计的好处:引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评价活动来学习,是一种能真正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同学们在评价的要求下,更加主动地学习化学,自觉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学生评价之中,逐步形成以问题为动力、以探究为形式、以评价为主体的、以学习能力的养成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体会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的运行
(一)教学思路:依据上诉教学方法,我设计了本课教学思路如下,主要围绕以评价任务驱动学生展开活动,通过对学生自己学习成果的四次互相评价:查阅资料、设计方案、交流合作的评价——探究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评价——总结性质、展示二氧化硫的利与弊的评价——反思活动中的表现,树立环保意识的评价,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共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计问卷,引入问题
在新课前一周,展示有关二氧化硫引起危害的图片,同时布置问卷。内容如下:1、学习之余,你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多少了解?2、你知道有一种环境问题叫酸雨吗?3、你知道酸雨的成因吗?你知道有一种颜色雪白的银耳不能食用吗?
等问题!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引起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共鸣。
2、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通过问卷让学生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
同时展开第二环节;布置任务调查评价给出评价任务表: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关于二氧化硫的性质资料,收集关于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和食品安全的资料,自行设计验证二氧化硫的性质的方案?
第一次评价设计意图:
有针对性的设计评价方案,学生在评价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展开对二氧化硫重要性质及其危害的自主性学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课前的准备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和“小组合作”解决了能够解决的绝大部分问题,建构起初步的二氧化硫的知识结构,发现并提出了需要教师指导、分析、提升的问题;教师通过与多组同学的交流,充分了解了学生,清楚了学生存在的疑惑和需提升的“点”。
前期的充分准备工作,为课堂的高效奠定了基础。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交流评价
课堂之中:让学生展示收集的关于二氧化硫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资料。交流以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体师生介绍课前准备的成果。
介绍完毕,学生可以评价这一小组调查的成果是否真正找到了形成酸雨和食品不安全的原因。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对二氧化硫这种物质充满了好奇。
进而引入二氧化硫的形成原因和物理性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这部分内容已有很大程度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总结,幻灯展示,教师在黑板写标题即可。
追问:1、正常的雨水和酸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2、为什么二氧化硫可以使银耳变得雪白?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首先让学生分析二氧化硫具有的性质(通过刚才的引入,学生顺理成章的想到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和漂白性两个重要的化学性质)。
此外,让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由于学生此前的氧化还原的知识在金属化合物及非金属硅和氯中经常应用,学生分析出二氧化硫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进而追问你设计了什么方案来验证这些性质,学生有准备的回答。让学生展示探究实验,观察学生实验仪器的连接和实验的操作,以及小组成员的配合情况。每一个性质让一组学生完成,实验结束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得到相应结论。用相关的化学反应和离子反应解释:
其他小组针对这一小组的实验,在以下方面评价:
以学生自评为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第二次评价,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次评价设计意图:
1、通过评价内容指导学生有目的性的进行二氧化硫的性质探究实验。
2、通过恰当的评分比例,强调了核心的内容,使学生清楚本节课的重点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通过自评与他评,交流促进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方案和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反思,在实际操作中落实二氧化硫知识中的难点。
4、通过相互评价使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到参与评价的快乐。通过第二次表现性评价的设计,突出重点,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对二氧化硫有更系统的认识,设计第四环节。
实践应用形成认识本环节设计两次评价
二氧化硫性质小结性评价二氧化硫的污染及用途的评价
例如:总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能否提出几点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二氧化硫是否一无是处,二氧化硫的用途等第三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内容有整体性的把握;
2、使学生能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二氧化硫利和弊。
通过以上三次评价,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五环节:评价反馈反思提升
设计例如:实验探究中我做了些什么?本实验中的感受和收获是?关于二氧化硫你有了那些更深的了解,你是否愿意为环境保护作义务宣传等问题。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打分,进而给出评语和等级。
第四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环境和食品安全关注的提高。
2、使学生逐渐树立环保意识
3、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反思自己的成长和不足,可以得到老师、同学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次表现性评价:以评价内容为任务,以落实评价标准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体,通过对学生课前准备、课中展示和课后反思的四次评价,不仅落实了本节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在互评中,合作精神、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得到了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审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
(三)纸笔性评价:设计目的:检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特色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优秀篇11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 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教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实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2)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
[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投影)提供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 碳酸钙:0.0013克 食盐:36克 氢氧化钙:0.17克
判断:
(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判断: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特色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优秀篇12
《评价理念下的二氧化硫教学》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主题《评价理念下的二氧化硫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核心理念:解放学生,通过学生互评,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下是我的说课流程,我准备从三个大方面分析本课。
一、教材因素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氧化硫”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内容。
本单元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我认为教材这样的用意有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感性认识积累材料。
本单元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遵循着: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三氧化硫——硫酸。学生可形成对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总体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实现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标》规定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做了立体性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指出了本节教学的价值,给教学留出了灵活的空间。
新教材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编排有了较大的调整,打破了按照族的编排方式,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化合物进行处理,使元素其化合物知识压缩为两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学中使学生夯实基础,严格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彻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繁、难、偏的现象,以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情分析
学生系统的学习了典型的金属及非金属元素中的硅和氯,无论在元素化学的感性认识还是在理论学习的积累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候来研究难度较大的硫元素正是恰到好处,但学生的思维、探索和评价能力尚不成熟,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探索和评价主体,探索和评价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
二、教学策略的制定
依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课
(一)教学重点:1、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2、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学生情况的综合考虑,我确定本课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本课学习效果终端体现。
(四)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这要求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合作、评价等新教学模式。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采用评价式教学。教师设置评价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开展调查、探究,通过评价的标准,让学生自己检验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不仅是教师的教法,更是学生的学法。评价是学生认知目标的水平,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形成学生互评,学生既能变换角度审视自已的学习,又能在实践中确立并提高自己的评价意识、评价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这样设计的好处:引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评价活动来学习,是一种能真正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同学们在评价的要求下,更加主动地学习化学,自觉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学生评价之中,逐步形成以问题为动力、以探究为形式、以评价为主体的、以学习能力的养成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体会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的运行
(一)教学思路:依据上诉教学方法,我设计了本课教学思路如下,主要围绕以评价任务驱动学生展开活动,通过对学生自己学习成果的四次互相评价:查阅资料、设计方案、交流合作的评价——探究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评价——总结性质、展示二氧化硫的利与弊的评价——反思活动中的表现,树立环保意识的评价,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共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计问卷,引入问题
在新课前一周,展示有关二氧化硫引起危害的图片,同时布置问卷。内容如下:1、学习之余,你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多少了解?2、你知道有一种环境问题叫酸雨吗?3、你知道酸雨的成因吗?你知道有一种颜色雪白的银耳不能食用吗?
等问题!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引起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共鸣。
2、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通过问卷让学生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
同时展开第二环节;布置任务调查评价给出评价任务表: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关于二氧化硫的性质资料,收集关于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和食品安全的资料,自行设计验证二氧化硫的性质的方案?
第一次评价设计意图:
有针对性的设计评价方案,学生在评价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展开对二氧化硫重要性质及其危害的自主性学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课前的准备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和“小组合作”解决了能够解决的绝大部分问题,建构起初步的二氧化硫的知识结构,发现并提出了需要教师指导、分析、提升的问题;教师通过与多组同学的交流,充分了解了学生,清楚了学生存在的疑惑和需提升的“点”。
前期的充分准备工作,为课堂的高效奠定了基础。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交流评价
课堂之中:让学生展示收集的关于二氧化硫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资料。交流以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体师生介绍课前准备的成果。
介绍完毕,学生可以评价这一小组调查的成果是否真正找到了形成酸雨和食品不安全的原因。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对二氧化硫这种物质充满了好奇。
进而引入二氧化硫的形成原因和物理性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这部分内容已有很大程度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总结,幻灯展示,教师在黑板写标题即可。
追问:1、正常的雨水和酸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2、为什么二氧化硫可以使银耳变得雪白?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首先让学生分析二氧化硫具有的性质(通过刚才的引入,学生顺理成章的想到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和漂白性两个重要的化学性质)。
此外,让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由于学生此前的氧化还原的知识在金属化合物及非金属硅和氯中经常应用,学生分析出二氧化硫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进而追问你设计了什么方案来验证这些性质,学生有准备的回答。让学生展示探究实验,观察学生实验仪器的连接和实验的操作,以及小组成员的配合情况。每一个性质让一组学生完成,实验结束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得到相应结论。用相关的化学反应和离子反应解释:
其他小组针对这一小组的实验,在以下方面评价:
以学生自评为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第二次评价,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次评价设计意图:
1、通过评价内容指导学生有目的性的进行二氧化硫的性质探究实验。
2、通过恰当的评分比例,强调了核心的内容,使学生清楚本节课的重点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通过自评与他评,交流促进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方案和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反思,在实际操作中落实二氧化硫知识中的难点。
4、通过相互评价使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到参与评价的快乐。通过第二次表现性评价的设计,突出重点,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对二氧化硫有更系统的认识,设计第四环节。
实践应用形成认识本环节设计两次评价
二氧化硫性质小结性评价二氧化硫的污染及用途的评价
例如:总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能否提出几点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二氧化硫是否一无是处,二氧化硫的用途等第三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内容有整体性的把握;
2、使学生能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二氧化硫利和弊。
通过以上三次评价,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五环节:评价反馈反思提升
设计例如:实验探究中我做了些什么?本实验中的感受和收获是?关于二氧化硫你有了那些更深的了解,你是否愿意为环境保护作义务宣传等问题。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打分,进而给出评语和等级。
第四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环境和食品安全关注的提高。
2、使学生逐渐树立环保意识
3、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反思自己的成长和不足,可以得到老师、同学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次表现性评价:以评价内容为任务,以落实评价标准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体,通过对学生课前准备、课中展示和课后反思的四次评价,不仅落实了本节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在互评中,合作精神、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得到了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审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
(三)纸笔性评价:设计目的:检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推荐访问:模板 特色 高中 高中化学优质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万能模板 高中化学特色课程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免费下载 高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化学教案设计模板 高中化学示范课教案 高中化学典型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范文 高中化学优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