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常见的七种学习方法3篇

时间:2023-07-28 17:40:05 浏览量:

常见的七种学习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同周围的事物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此,知识之间同样存在着普遍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常见的七种学习方法3篇,供大家参考。

常见的七种学习方法3篇

常见的七种学习方法篇1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同周围的事物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此,知识之间同样存在着普遍的联系,我们把联系的观点运用到学习当中,会有助于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心理学迁移理论,知识的相似性有利于迁移的产生,迁移是一种联系的表现,而联系学习法的实质不能理解为仅仅只是一种迁移。迁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自发的,而运用联系学习法的学习是自觉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它以坚信知识点必然存在联系为首要前提,从而有目的地去回忆、检索大脑中的信息,寻找出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当然,原来对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到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数量多少,但我们可以通过辩证思维,通过翻书、查阅、甚至是新的学习,去构建新的知识联系,并使之贮存在我们的大脑之中,使知识网日益扩大。这一点是迁移所不能做到的。

学习新知识就要想到旧知识,想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不能迷信权威,克服定势思维。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发挥右大脑的作用。如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二次革命发生在1913年,护国战争发生在1915年,护法战争发生在1917年,这四个历史事件依次间隔二年,只要记住这两个历史事件的逻辑顺序,知道其中任何一个事件的年代,就可以联想,推算出其它三个事件的年代。这是联想记忆法。

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朱熹

常见的七种学习方法篇2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促进学生正向、持续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光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加强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态度和情绪等情感因素的激发。这些三维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应该贯穿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

一、适时进行情感目标渗透

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数学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时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积极的素材,编成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数学习题来渗透思想教育,如在汶川地震后为激发学生的爱心,我们可编这样的应用题:“同学们开展向灾区小朋友捐钱物活动,四①班捐了240元,四②班捐了260元,四③班捐了220元,四④班捐了190元,把这些信息做成一张统计表,并算出四年级同学一共捐了多少钱。根据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在熟悉数量关系的同时,增强友爱互助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渗透着对学生认真书写,自觉检验,独立思考,主动发言,认真倾听等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要把握一切机会将思想教育有机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学习全过程。

二、有机进行知识目标渗透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许多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往往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又是前面知识的有机延伸,根据数学知识的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某一新知识时要注意做好与其他相联系的后继知识的渗透,为将来教学埋下伏笔。

1、在“数的组成和相应加减法”教学时渗透应用题的思维训练

一年级教学常以数的组成和相应加减法为主,教学多数是运用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对学具操作来进行的。教学中我们要综合利用教学资源,结合学生操作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训练来渗透应用题教学,提高教学效率。“8的组成及加减法”教学时,让学生先摆1根小棒,再摆7根小棒,引导学生知道1和7组成几根小棒,写出1+7=8之后,再让学生回忆操作过程,说一说“原来有1根小棒,又摆了7根,这时一共有8根小棒”。这样既促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又渗透了加法应用题结构训练,有助于以后加法应用题的学习和掌握。

2、在计算教学中渗透数学规律

低年级的口算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口算教学在学生掌握方法、发展思维的同时,也应有利于将来运算定律的理解。如口算加法“18+21”的方法,18+21=18+20+1=38+1=39就渗透着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口算乘法“24×6”的方法,24×6=20×6+4×6=120+24=144渗透着乘法分配律。在口算教学时,应将重点放在加强口算方法的理解训练上,这样有助于将来运算定律的理解掌握。

3、在“初步认识”教学中渗透本质特征

小学数学中许多概念是分阶段逐步学习的,在初步认识时不要求学生掌握其本质特征。但为了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可在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渗透提前孕伏。

如二年级初步认识角时,我们可这样组织学生活动:①同桌两个同学每人剪两根纸条(一根20厘米,一根30厘米)②每人把自己的两根纸条的一端用针固定做成一个活动角。③每人把自己刚才做的角变大一点,再变小一点。④请拿20厘米纸条的同学做一个放在课桌上,请拿30厘米纸条的同学做一个与他一样大的角。并放到一起比比看。⑤请拿20厘米纸条的同学做一个比拿30厘米纸条同学手中角大一些的角。⑥请拿30

厘米纸条的同学做一个比拿20厘米纸条同学手中角小一些的角。这样组织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的顶点和边,形成角的表象,丰富角的空间观念,而且还渗透着“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这一本质特征,减少学生后学内容的困难。

三、恰当进行方法目标渗透

“以学定教”“教是为了学”,教学中要以学为中心,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学时教师教法的选用要渗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学法的掌握又要有利于教法的实现,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

1、突出重点时渗透学法

数学基础知识是教学重点,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主动探求,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学习分数除以整数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

(1)自学教材,初步探索算法

出示课本例题“每人分1/4个桔子,3个桔子可分多少人?”让学生列出除法算式3÷1/4,从课本插图可以看出,每人1/4个桔子可以理解为每个桔子有几个人去拿(4人),所以3个桔子就有3×4=12人去拿。因此,3÷1/4=3×4=12。让学生从中获得整数除以分数等于乘分数的倒数。

(2)自主探究,深度理解意义

探索出算法后,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整数除以分数表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的意义。再出示下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汽车3/10小时行驶36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学生列出36÷3/10并用刚才学习的方法计算结果后,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这样想:3/10小时是1个小时的3/10,所以题目可以这样叙述:1小时行路的3/10是36千米,1小时行路多少千米?也就是说,36÷3/10可以表示已知一个数的3/10是36,求这个数。

这样教学,让学生体会了新知的学习就是用已有的知识来解释新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掌握探索新知的方法。

2、突破难点时渗透学法

教学难点的突破往往更能体现出教师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师在设计教法时,首先要考虑到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努力创造条件,教给学生思维支撑点,把学生思维外显,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来研究和解决新的问题。

学习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苹果和梨共运来10筐,共540千克,每筐苹果50千克,每筐梨60千克,苹果和梨各运来多少筐”时,在深度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学生分析:把题中条件简明列成下表:

沿着实线思考:假如10筐都是苹果,应该有多少千克?列式是:50×10,这样比实际540千克多还是少?相差多少?为什么相差?(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发现,比实际少了,因为把每筐梨60千克当成50千克,每筐少了10千克。)用一共少的千克数除以每筐少的千克数就得梨的筐数。综合算式是:(540-50×10)÷(60-50)。引导学生沿着实线思考后,让学生独立沿着虚线假设思考。

常见的七种学习方法篇3

梁晓轩在小学六年级时报名参加京翰1对1的辅导,当时她的基础很差,尤其是英语科目,只会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为了提高她的单词量,老师从小升初考试中选择出现频率高的单词,规定她每天背会15个,并搞清楚每个单词的用法。为了让梁晓轩对英语感兴趣,老师建议她多看一些有故事情节和图片搭配的趣味英语读物,并大声朗读出来,训练语感。她觉得,这种方法对选择题和看图作文很有帮助。英语学习需要一个语言环境,在辅导期间,老师每天会抽出一小时的时间与梁晓轩进行英语对话,回到家里她也按照老师的要求,多看一些英语类的节目和英文动画片。

推荐访问:学习方法 七种 常见 常用的八种学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