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突围突围观后感 八佰观后感12022,供大家参考。
八佰观后感15篇
八佰观后感1
6月初,我有幸参与了《八佰》的一场内部沟通观影。16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置身于82年前那个特殊战场,苏州河两岸,一边是繁华的英美租界,一边是四百多名士兵浴血奋战的四行仓库。管虎不愧是老辣的导演,用最简洁的空间重建,即实现了对整场战役的全方位还原,解决了战斗片最困难的微观战场与宏大叙事之间的抵触。这样举重若轻的结构,甚至连《敦刻尔克》也无法做到。
如预期中的,《八佰》中的确不乏“燃”点、“泪”点,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对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壮怀激烈的想象,但是这种填补因为审慎而让我刚看完时甚至微微有点不满足,觉得导演在对这场战役的正面褒扬也即“热血”的叙事上稍显吝啬,让人看到了更多热血之外的多角度端详。然而回头细想时,又恰好是这些多角度的端详让战役更加真实和耐人回味。
比如说,影片一开头就是从逃兵的视角进入的。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开场。几个老百姓以及逃兵误打误撞被编入了四行仓库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524团”(其实是第一营,为了对外营造仓库内有一个团的守军的假象,在通讯中用“524团”代替第一营)。这些人中有从乡下来的青年和孩子,本来想见识大上海的繁华,被误当成逃兵抓起来,送进四行仓库;也有乐观领饷消极上阵的老兵油子,“不幸”成了敢死队的一员。这些本来习惯于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的中国人,
被迫经受这场特殊战役的洗礼,成为热血写就的“八佰”。
八佰观后感2
因为疫情的缘由,我已经有半年多没有走进电影院看电影了。听爸爸说最近有一部国产抗日片电影《八佰》很火,于是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观看了这部电影。看完后心里对那些抗日牺牲的英雄们有了更加深刻的生疏和敬意。
爸爸说这部影片是由1937年10月底“淞沪会战”的尾声战役改编而成的,主要讲了“八佰壮士”实际只有四百多人的一个临时组成的连队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以少敌多坚韧抵制四天四夜,最终成功突围到租界的故事,场面格外的震撼。
影片中有很多让人感动的地方,触动我的泪点是一位位战士把炸弹绑在身上,拉开引线往楼下跳。因为当时日军要用炸弹炸楼,假如一旦成功爆炸,那么四行仓库就全没了。然而日军他们有盾牌举在上面,手榴弹根本扔不下去,所以战士们只能这样从高空跳下去。一个、两个、三个……越来越多的战士牺牲,且在跳楼前还报了自己的名字,一句“娘,孩儿不孝了!”彻底让我忍不住眼泪流下来,他们也是有爸爸妈妈的孩子啊!但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们奋不顾身献出了贵重的生命。
这部电影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中国军人的精神,我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感到自豪,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是和平年月,但我们那份爱国的精神和那颗爱国心是始终不变。同时,我们更不要遗忘那些为国牺牲的英雄们,是他们用鲜血换来了现在富强昌盛的祖国!
八佰观后感3
疫情以来,第一次走进电影院,为的是管虎的《八佰》,我知道,管导不会让影迷们绝望,无论是小人物题材的小制作,还在这样一部还原真实历史故事的大制作电影。
当那英演唱的片尾曲《苏州河》响起,迟迟不愿离开影院,只因想看看很多真实人物介绍,知道他们的名字和籍贯。
感谢管虎在和平年月给我们还原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拍摄场景震撼,拍摄手法奇妙,镜头设计总是奇妙从租界记者的望远镜内转场到战场,猛烈的对比感震慑着每一位观众,无论是彩色繁华的租界,灰黑破旧的四行仓库形成的对比,还是镜头的最终,高楼林立的现代大魔都照旧直立的满布弹孔的大楼旧址。
再一次看到管导作品常用的颜色突出手法,近乎黑白色的战场中,留着鲜血的白色不倒骏马,表现中国军人毅力不倒的.献身精神和预示受尽欺辱的中华民族终将会矗立在世界之巅。
特殊让人感动的是全部贴近人性的真实表达。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在成为英雄前他们都是一般人,很多角色思想转变格外贴近人性。可怕,想回家,最终无论是正规军,杂牌军,还是游击队,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荣誉而战斗,用谢晋元团长的那句话,是作为种子去叫醒另外的人。
个人建议是格外值得走进影院观看,因为,震撼,感动,真实!
致敬那场战役中牺牲的以及幸存的人们,无论是留下姓名的,还是不知名的英雄,无论是军人还是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