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2023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五篇

时间:2022-12-31 08:25:05 浏览量: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1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内容,了解各小动物的走路特点,愿意大胆的模仿小动物走路。  2、通过观察、想象、模仿,感受故事的有趣好玩,乐意说一说、演一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五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五篇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1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内容,了解各小动物的走路特点,愿意大胆的模仿小动物走路。

  2、通过观察、想象、模仿,感受故事的有趣好玩,乐意说一说、演一演。

  3、体验集体阅读和表演所带来的乐趣。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PPT。

  2、音乐

  重点难点:

  1、让幼儿了解各小动物的走路特点。

  2、让幼儿愿意大胆的模仿小动物走路。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宝宝来跟着我一起有节奏的走路。(拍铃鼓边学边有节奏地说“一步一步,走啊走”。)

  二、欣赏绘本故事

  1、小路上来了小弟弟

  ①教师:有一个小弟弟觉得自己走路的样子,太没劲了,他决定了要到外面去看看,学一学其他的人是怎么走路的。

  2、小路上来了小乌龟。

  ①教师:小弟弟一步一步走啊走,碰到了谁呢?

  幼儿:看见一只大乌龟

  ②教师:大乌龟是怎么走路的?听听大乌龟爬的很累的时候会发出什么声音呢?

  幼儿:爬呀爬,会发出嘿哟嘿哟。

  ③教师:小弟弟看见大乌龟他会怎么做呢?

  幼儿:像大乌龟一样慢慢爬。

  ④(出示图片)看见一只大乌龟,嘿哟喔嘿哟,像大乌龟一样慢慢爬。

  ⑤教师:你学的真像,你带着帽子做乌龟领袖,其他小朋友我们一起来说说一说。

  3、小路上来了大白鸭。

  ①教师:大乌龟爬啊爬,小弟弟也爬啊爬,有个小动物摇摇摆摆的走了过来,谁呀?

  幼儿:来了一只大白鸭。

  ②教师:大白鸭怎么走路的?

  幼儿:摇摇摆摆,踱着走。

  教师:我们来学一学大白鸭踱着走。

  ③教师:小弟弟、大乌龟看见大白鸭他们会怎么做呢?

  幼儿:像大白鸭一样踱着走。

  ④教师:(图片)来了一只大白鸭,摇摇摆摆摇摇摆摆,像大白鸭一样踱着走。

  ⑤教师:学会了吗?现在我来做鸭妈妈,你们来做鸭宝宝,我们来走一圈。

  4、来了个小兔子。

  ①教师:这时候,小路上来了一位爱吃萝卜和青菜,走起路来蹦蹦跳,嗵嗵嗵嗵的朋友,你们猜它是哪位动物朋友啊?

  幼儿:小兔子

  ②教师:你们猜对了,来了一只小灰兔。它是怎么走路的?它走起路来蹦蹦跳的时候会发出什么声音啊?我们来听一听,会发出什么声音啊?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幼儿:蹦蹦跳跳,嗵嗵嗵嗵嗵嗵。

  ③教师:他们遇见小灰兔会怎么做啊?

  幼儿:像小灰兔一样蹦蹦跳。

  ④(图片)来了一只小灰兔,嗵嗵嗵嗵,像小灰兔一样蹦蹦跳。

  ⑤教师:你们跳的太棒了,我们一起跟着小灰兔来跳个舞吧!

  5、来了个鸵鸟。

  教师:他们跳的正高兴呢,跳着跳着来了一只大驼鸟,大鸵鸟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它有长长的脖子。

  教师:鸵鸟的脖子长长的,腿也长长的,走起路来大步跨,它是怎么走路的?鸵鸟走的很快就像跑一样,跑的真累,我们听。

  教师:大家看到大鸵鸟来了,会怎么做?

  幼儿:像鸵鸟一样大步跨。

  (图片,来了一只大鸵鸟,啊哟啊哟,像鸵鸟一样大步跨)

  教师:我们一起来学鸵鸟走一走,我想听到鸵鸟走的时候发出奇怪的声音。

  三、完整讲述故事前半部分

  教师:现在小路上一共来了几个朋友啊?第一个是谁啊?还记得吗?(完整讲述)

  四、继续欣赏故事。

  教师:走着走着他们听到可怕的声音。(听老虎的声音)

  教师:大老虎来了,嗷呜。大老虎来了,小动物会怎么说?

  幼儿:快逃吧。

  教师:我们快逃啊,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我们来学学小动物逃跑的样子。

  幼儿:喔哟喔唷…跑啊。

  教师:“呜-回家了!”

  教师:这个故事好听吗?它就藏在这本书里,故事的名字叫“一步一步,走啊走”,课后我们把书放在图书角里。

  活动反思:

  故事中,一步一步走啊走的小弟弟看见了4个小动物,观察动物朋友走路的样子,第一个看见的是乌龟“喔-哟,喔-哟的慢慢爬”,随后依次是摇摇摆摆,摇摇摆摆踱着走的大白鸭,嗵、嗵、嗵蹦蹦跳的小灰兔,啊哟、啊哟、啊哟大步跨的大鸵鸟,让孩子在学习中说一说有趣的象声词,并模仿他们走路的有趣样子,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和学习特点。活动开始,在有节奏一步一步走啊走时,如果有适合的背景音乐会更加有气氛。要加强本班的常规教育。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2

  教学目标:

  1.鼓励幼儿通过观察画面,大胆猜测故事情节。

  2.能根据音乐模仿不同动物的动作,体验模仿带来的快乐,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教学准备:

  绘本PPT《一步一步走啊走》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我们一步一步走啊走,走到了草地上,这儿可真美!

  出示脚印图片并提问:咦,这是什么?会是谁的脚印?

  (鼓励幼儿进行猜想,从而引出故事内容)

  二、播放PPT,猜测故事情节,听音乐模仿动物动作

  1.出示男孩图片,幼儿听音乐一步一步走啊走

  师:他一步一步走啊走,要去干什么呢?

  师:学小哥哥一步一步走啊走,走到我们的椅子上。

  师:小男孩一步一步走啊走……路上会遇到谁呢?

  2.出示乌龟图片,幼儿听音乐一步一步爬啊爬

  师:小乌龟是怎么走路的?(幼儿模仿)

  师:听音乐,幼儿一步一步,爬啊爬)最后爬到坐位

  师:他们一步一步爬啊爬……路上又遇到谁呢?

  3.出示鸭子图片,幼儿听音乐一步一步摇啊摇

  师:鸭子是怎么走路的?(请幼儿来学一学)

  师:一步一步摇啊摇(听音乐,幼儿自由摇)

  师:他们一步一步摇啊摇……路上又遇到谁呢?

  4.出示兔子图片,幼儿听音乐一步一步跳啊跳

  师:他们一步一步跳啊跳……路上又遇到谁呢?

  5.出示老虎图片

  师:哇!原来是只大老虎,遇到老虎怎么办呢?(快逃)

  三、完整欣赏故事内容

  师:故事名字叫什么?故事里面都有谁?

  师:它们是怎么走路的?

  师:我们听着音乐来学一学吧!

  教学反思:

  此次音乐活动是创新的,给予孩子的是全新的体验,是值得提倡的。因此,教师精心设计活动过程是音乐教学与否的关键所在,只有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设计充满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主动学习。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3

  活动目标:

  1、欣赏画面,了解各小动物的走路特点,感受绘本的情趣。

  2、在绘本的情景中尝试有序地排列,积累相应的数经验。

  3、理解故事内容,大胆讲述简单的事情。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1、绘本PPT。

  2、小动物图片和蓝色卡纸制作的"小路"。

  活动目标:

  1、在观察画面、动作模仿的过程中了解不同角色走路的特点。

  2、在情景中初步感知4以内的数量,尝试有序地排列。

  活动准备:

  1、PPT、音乐

  2、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活动过程:

  一、以"羊村"吸引幼儿注意,导入活动。

  二、观察画面,模仿不同角色走路的动作,初步感知4以内的数量。

  1、感知数量1,模仿小弟弟神气地走路。

  (1)看谁来了?小弟弟是怎么去的?

  (2)模仿小弟弟走路神气的样子2、感知数量2,模仿小鸭子走路的动作。

  (1)现在去羊村的路上有几个朋友?

  (2)模仿小鸭子走路的动作3、模仿小兔子走路的动作,感知数量3。

  (1)(观察画面)这个朋友是谁?你怎么知道是小兔子?

  教学反思:

  幼儿非常喜欢听故事,一听老师说要讲故事,都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眼神极渴慕地望着老师,都希望快一点听老师讲故事。在完整的欣赏了故事后,孩子们不由的发起了感慨,为此,教师让孩子们互相说说自己对故事的看法,给幼儿创设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幼儿都积极发言,用语言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受及自己的看法,随后结合挂图,分段欣赏故事,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4

  一、活动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画面,理解绘本的故事情节。

  2、知道绘本故事中每个小动物走路的样子,并学说“一步一步X啊X”的句式。

  3、在模仿小动物走路的过程中,体验与同伴游戏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PPT:《一步一步,走啊走》

  2、幼儿已经有模仿小动物走路的经验。

  三、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绘本图片,引导幼儿理解画面的内容。

  师:瞧,是谁来了?

  教师播放PPT小朋友走路的样子,让幼儿观察画面。

  师:小朋友是怎么走路的呢?他是一步一步走啊走。(教师边播放PPT,边说“一步一步走啊走”,让幼儿对这句话有初步的概念。)

  教师让幼儿学说:“一步一步走啊走”,可以请个别幼儿学说,所有幼儿一起学说,让幼儿熟练掌握“一步一步X啊X”的句式。

  (二)教师出示动物身体某个部分的图片,让幼儿猜测,并模仿小动物走路的样子,学说“一步一步X啊X”。

  1、师:小男孩一步一步走啊走,他遇见了谁?请小朋友们猜一猜。

  教师在每张图片下标注了数字,幼儿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完整说出猜测的是第几张图片。

  2、幼儿猜出动物后,教师及时揭示答案,让幼儿说出小动物是怎么走路的,并引导他们引用刚才学到的句式。

  师:小朋友们猜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这个小动物是怎么走路的?(幼儿回答出关键词“爬”,教师即可揭示答案,让幼儿对于乌龟爬有一个具体的印象。)如果能用刚才的话来说一说就更好了,谁愿意来试一试?(让幼儿迁移刚才所学的句式。)

  教师可以单独请幼儿说一说这句话,大家一起说,让幼儿多说,熟练掌握句式。

  师:我要请一位小朋友来学一学乌龟走路的样子,边走边说那句好听的话。(教师可以让不同能力的幼儿来边学边说,及时反馈。)

  我们一起来学一学,一定要边说边走哦!(第一个小动物,教师要把要求提的很清楚很明确。)

  师过渡:小朋友已经猜出了一个小动物,还有谁呢?

  灰兔是怎么走路的?(如果幼儿不能够马上迁移句式,教师可逐步引导。)

  谁能用刚才好听的话来说一说。

  在猜出大鸵鸟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发现大鸵鸟的脚很长,从而在学走路的时候能够体会“跨”的含义。教师可以让幼儿坐在位置上仔细观察示范“跨”的动作。

  3、教师出示所有小动物走路的图片,帮助幼儿梳理遇到的小动物,以及他们走路的样子。

  师:小朋友刚才都遇到那些小动物啦?它们又是怎么走路的,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来了一只大乌龟,大乌龟一步一步爬啊爬。来了一只大白鸭,大白鸭一步一步摇啊摇。来了一只小灰兔,一步一步蹦啊蹦。来了一只大鸵鸟,一步一步跨啊跨。

  (三)、继续欣赏绘本故事,教师引导幼儿表演绘本故事的情节。

  教师继续出示PPT,播放音频,让幼儿猜测故事情节。

  师:啊!你看看他们怎么啦?他们的表情是怎样的?(幼:他们看起来很害怕。)

  是谁来了?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师:大老虎来啦,大家应该干什么?

  赶紧逃啊!终于逃回家了,大家休息一下。

  教师可以扮演老虎,增加游戏的氛围。

  (四)、完整欣赏绘本故事

  师:这个绘本故事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我们一起来完整的欣赏一下吧。小朋友可以跟着老师边说边走。

  (五)、延伸活动,模仿其他小动物走路的样子,创编“一步一步X啊X”。

  师:你还能模仿那些小动物走路的样子?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学一学,说一说好听的话。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5

  活动目标:

  1、尝试观察画面,理解故事情节,了解各种小动物走路的样子。

  2、乐于参加说说、演演形式的阅读活动,体验阅读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在看看、说说、做做中了解小动物走路的特点,体验边阅读边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PPT、录音

  活动过程:

  一、情景激趣,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教师出示扉页,让幼儿观察扉页。

  师:看!这是谁呀?

  幼:一个小孩。

  师:小孩在干什么呀?

  幼:小孩在走。

  师:对!这个小孩呀在一步一步,走啊走,小孩一步一步,走啊走,他会遇到谁呢?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一这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一步一步,走啊走》教师点故事的题目,幼儿学说。

  (本环节直接出示扉页、观察扉页、开门见山、直接引题)

  二、引导幼儿逐页观察画面,理解绘本内容。

  师:小孩一步一步,走啊步,走啊走,他看见了什么?

  幼:看见一只大乌龟。

  师:小孩子看见一只大乌龟,他会怎么做呢?

  P3我们轻轻地翻到第3页

  幼:学小乌龟爬。

  师:小乌龟是怎么爬的呀?是慢慢的,还是快快的呢?

  (幼儿做出小乌龟爬的样子,边爬边说,是慢慢的……)

  师:哦!小孩喔——唷,喔——唷,像大乌龟一样慢慢爬。

  [师一边说一边坐在座位上做爬的样子,幼儿跟着一块儿喔——唷,喔——唷,像大乌龟一样慢慢爬。]大乌龟轻轻回家吧。

  P4

  师:他们爬呀爬呀,看见一只什么?

  幼:看见一只大白鸭。

  师:他们会怎么做呢?谁来猜一猜。

  幼:他们会学大白鸭走路。

  P5

  师:啊!真的,小孩和大乌龟在学大白鸭走路呢,大白鸭是怎么走路的呀?

  [“大白鸭是这么走路的”有几个幼儿边说着边离开了座位学大白鸭走路,师这时也站起来“摇摇摆摆、摇摇摆摆,像大白鸭一样踱着走。”]

  师:大白鸭回到家里来吧。

  师:小孩、大白鸭、小乌龟摇摇摆摆,踱着走,又会遇到谁呢?

  幼:马、大象、小老鼠、小狗、小松鼠。

  P6

  师:呀!来了谁呀?

  幼:来了只小白兔。

  师:是小白兔吗?看!它的毛是灰颜色的哦,它是一只小灰兔哦!小孩看见来了一只小灰兔,他又会怎么做呢?

  幼:他会像小灰兔一样跳。

  P7

  师:于是,小孩又学小灰兔一样蹦蹦跳,我们也一起来学小灰兔跳吧。嗵!嗵!嗵!像小灰兔一样蹦蹦跳。

  P8师:来了一只什么呀?

  幼:大鸟。

  师:这是一只很大很大的鸟,它的脖子很长,脚也很长,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鸵鸟(幼儿学说),小孩他们看见一只大鸵鸟,于是——

  P9教师轻轻翻一页

  幼:小孩他们学大鸵鸟一样走路。

  师:大鸵鸟是怎么走路的呀,我们一起站起来学一学吧,啊哟、啊哟、啊哟,像大鸵鸟一样大步跨。

  回到家里来吧,小孩,大鸵鸟、小灰兔、小乌龟它们一个跟好一个,排好了队大步跨,好神气呀!这时,它们又会遇到谁呢?

  幼:大狮子、大象、大老虎。

  P10我们一看到底是谁来了

  师:嗷呜——哇!真的是大老虎来了,小孩和小动物们感到怎么样?

  幼:他们很害怕。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幼:你看他们的眼睛都瞪得大大的,脖子缩着,脚都弯了。

  师:哎呀!大老虎要吃他们啦,可怎么办呀!谁来想个好办法?

  (有几个小女孩一声不吭,有些惊吓了。)

  幼:赶快逃到家里去。

  幼:拿石头砸它。

  P11

  师:小动物和小孩真的开始逃了,它们是怎么逃回家的?

  幼:小乌龟,喔——唷,喔——唷,爬啊爬

  小白鸭,摇摇摆摆,摇摇摆摆,走啊走

  小灰兔,嗵,嗵,嗵,跳啊跳

  大鸵鸟,大步跨

  小孩,啊哟,啊哟,跑啊跑

  P12

  师:小孩和小动物们被大老虎抓到了没有?

  幼:没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他们都跑得呀,头上还在流汗呢!

  幼:小孩他们都坐地上,小孩还在拍胸脯呢!

  师边拍胸脯边喘气说:呼——终于回家了。

  [本环节主要采用边看边讲边做的方法,让幼儿了解绘本内容,同时充分调动动幼儿的感官,让幼儿在猜测,边模仿小动物起路的动作边学说绘本中的重复句式,特有动物走路的动词,如像小乌龟一样慢慢爬,像大鸵鸟一样大步跨]

  三、完整阅读。

  [教师播放录音,并鼓励幼儿安静地听,跟着老师一起轻轻地讲]

  师:刚才我们一起看了一本有趣的书,书名就叫《一步一步,走啊走》接下来,我们再来完整地听一遍,这一回听时,你也可以跟老师一起轻地讲。

  四、经验迁移。

  1、原来,小孩走、乌龟爬、大白鹅踱、小灰兔跳、大鸵鸟用他们最熟悉的走路方法安全回到了家,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走路最安全呢?

  (像他们一样一个跟好一个,一步一步,走啊走)

  2、好!让我们现在一个跟好一个,一步一步,走出去玩一会儿。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5篇扩展阅读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5篇(扩展1)

——幼儿园小班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 (菁选3篇)

幼儿园小班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1

  作品分析:

  小班的孩子年龄小,爱模仿。有一次我在上音乐课“学爷爷奶奶走路”这节课中,孩子们特别喜欢模仿小朋友和老爷爷、老奶奶走路,整节课中孩子的兴趣都很高涨。由此,我想到了绘本“一步一步走啊走”他的内容很简单,适合小班的年龄,故事趣味性强,画面丰富,富有童趣。特别是在模仿每个小动物走路时,孩子们比较感兴趣。

  活动目标:

  1.让孩子们初步学会句式“一步一步X啊X”

  2. 通过观察和阅读绘本,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各种小动物走路的样子,感受绘本的情趣。

  活动准备:郊游的音乐(事先已听过郊游的音乐),PPT、故事中小动物的图标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导入

  师:宝宝们,听听这是什么音乐啊?(郊游)是啊,来听着音乐我们一起走一走(随着节奏一边走一边说:一步一步走啊走)

  2.通过观察PPT让孩子了解故事内容,知道故事中小动物走路的样子

  (1)师:“你们喜欢在郊游吗?(喜欢)还有很多朋友也喜欢郊游呢!

  出示PPT师:“孩子们,快看!谁来啦?”(小弟弟)“我们跟他问个好吧!”(小弟弟,你好)“我们带小弟弟去郊游,好吗?”(好)师“小弟弟一步一步走啊走,小弟弟还小,我们一起告诉他:‘小弟弟一步一步走啊走’。”(师带着孩子们说一步一步走啊走)”

  (2)师:在去郊游的路上,小弟弟会不会遇上别的小伙伴呢(会、不会)我们一看,谁来了啊?(小乌龟)我们一起和小乌龟打个招呼(小乌龟你好啊)那我们带上小乌龟一起去郊游吧,那宝宝们,小乌龟是怎么走的啊?(爬的)那我们带着小乌龟一起去(小乌龟,一步一步爬呀爬)

  (3)师边说边打开PPT,小乌龟一步一步爬啊爬,遇到了大白鸭。大白鸭呀也想去郊游呢。宝宝们,你们愿意带它一起去吗?(愿意)那我想请宝宝们来学一学大白鸭是怎么走路的(孩子们,自由学)怎么走路的啊?(请一个走的好的孩子上来表演)摇摇摆摆走路的。是啊,大白鸭一步一步摇啊摇。

  (4)宝宝们,我们在去郊游的路上遇到了这么多的小动物,那你猜猜看,我们还会遇到哪些小动物呢?(幼儿自由猜,在孩子们猜出小动物的同时,教师带领孩子们学说句式:一步一步X啊X)

  (5)那我们的路上究竟还会遇到谁呢,我们一一看(同时出示小兔和鸵鸟)请个别孩子说一说他想带谁去郊游,请他用上故事中的话,一步一步X啊X)孩子说完后,教师带领孩子根据PPT集体说一说。(小白兔一步一步跳啊跳、大鸵鸟一步一步跨啊跨)他们高高兴兴的郊游去啦,忽然他们遇到了大老虎,能不能带大老虎一起去郊游啊(引导孩子看大老的表情)(不能)那我们看见大老虎要赶紧干吗啊?(躲起来、跑回家)

  3.教师利用图标帮助孩子回忆故事中的情节。

  教师:宝宝们,我们在去郊游的路上遇到了谁啊?他是怎么走路的?(教师依次出示故事中的人物和孩子们一起讲述故事中的句式)

  4.幼儿人手一份图标,自己边摆放图标边复述故事,教师巡回观察。

  5.表演

  教师带领孩子们编边讲故事边模仿故事中的小动物走路,然后,和孩子们一起去郊游。

幼儿园小班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2

  学习任务

  幼儿园常规行为培养的关键期在小班,建立良好的常规对今后幼儿园的生活打下了基石。所以本次活动选择的绘本中有趣生动的图片,内容比较简单,故事中动物都是幼儿所熟悉喜欢的,比较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爱模仿,比较喜欢小动物,故事的趣味性强,画面富有童趣,特别是在模仿每个小动物走路时,孩子比较感兴趣。因此,我意引导幼儿在每一只小动物出场的时候都模仿动物走路的样子,并且渗透小班常规的培养,引导他们正如故事中的幼儿一样,要一个跟着一个,一步一步走啊走。在玩一玩的游戏教学中学习如何排队,走路过程中要慢慢走,潜移默化引导幼儿注意生活中的安全。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阅读绘本,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各种小动物走路的样子。

  2、乐于参加说说、演演形式的文学活动。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操作材料:蓝色纸条小路,小弟弟图片,小乌龟图片,大白鹅图片,小灰兔图片,大鸵鸟图片

  活动过程

  一、以“羊村”吸引幼儿注意,导入活动。

  1.教师:今天施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玩,要不要看看?是哪里呢?

  2.出示“羊村”照片,观察画面内容。

  3.教师:画面里面有谁?喜羊羊的家名字叫什么?羊村里面有什么好玩的?

  4.教师:好,我们准备去羊村啦。你们看,羊村前面有一条路,有一条小路通向羊村。施老师这里呀,你看,也有一条玩具的、蓝色的小路。施老师老师在桌上放了这么多蓝色的小路,你去找一条好吧?找好了赶快站在他面前。赶快,快点去找,桌子面前找到这样一条蓝色的玩具小路,找到了就站在他面前。找到了没有?

  指导策略:问题引发幼儿对PPT图片的观察,并说出自己喜欢的角色。引导幼儿将“小路”放在空处,别做“挤羊羊”,这样的方法幼儿喜欢。

  二、观察画面,模仿不同角色走路的动作,初步感知5以内的数量。

  1.观察“小弟弟”

  (1)教师:到羊村去,对了,羊村有一条小路,我们要到小路上去。可是,走到小路上一看,小路上来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是谁啊?小弟弟是怎么去的?一步一步走的。小弟弟一步一步走啊走!

  (2)模仿小弟弟走路神气的样子。

  2.观察“路边的花园里”和“小弟弟的脸”。

  (1)教师:现在去羊村的路上有个花园,观察花园里“1”的事物。

  (2)小弟弟的脸上有什么东西是一个的。

  3.观察“乌龟”

  (1)教师:小弟弟一个朋友在路上走,可是走着走着在路上碰到谁了?小乌龟

  (2)教师:爬的,怎么爬的?这样爬的。真像哦。好了,小朋友们,做小乌龟爬回位子。一步一步爬啊爬。小乌龟和小弟弟,他们两个,一路上爬啊爬,模仿乌龟走路。

  (3)教师:现在路上是几个朋友?

  (4)教师:那我们去自己的蓝色小路上放上小弟弟和小乌龟吧。

  4.观察大白鸭,模仿大白鸭走路的动作

  (1)教师:小乌龟和小弟弟,他们两个,一路上爬啊爬,爬着爬着,看看遇见谁了?谁啊?

  (2)教师:学一学大白鸭走路的样子。是怎么走的?这叫什么?摇着走的。谁会想大白鸭一样的,摇啊摇啊的走路的?会吗?谁来?跟音乐一起试试看哦。像大白鸭一样,摇着走走看。大白鸭走路摇啊摇。谁摇的最厉害?

  (3)模仿大白鸭大步走路的动作,大白鸭走路摇啊摇。

  (4)教师:现在路上的朋友多不多?一共有几个呀?

  5.观察小白兔,模仿小白兔走路的动作。

  (1)教师:现在三个小朋友在路上了,这时又遇见睡了?

  (2)教师:小白兔走路一步一步跳啊跳。

  (3)教师:现在路上的朋友多不多?一共有几个呀?

  6.观察大鸵鸟,观察大鸵鸟的样子。

  (1)教师:这时候又来了一个朋友,是谁呢?

  (2)教师:大鸵鸟的腿长长的,他走路的时候是长长的跨着走的,谁来学学大鸵鸟的样子?跨着走?大鸵鸟一步一步跨啊跨。

  三、将五个朋友尝试有序地排列。

  看看小路上总共来了几个朋友呢?5个

  第一个朋友是小弟弟,第五个是大鸵鸟,第二三四个是谁呢?去你的小路上排好队。

  四、一起去“羊村”结束退场

  1.老虎出现

  教师:五个小朋友就在路上走啊走,他们走到羊村去了,可是走着走着,听,碰到谁了?谁来了?小动物吓坏了,谁来了?“啊呜、啊呜……”这是什么声音?谁来了?怎么办?

  2.教师:原来是一只善良的老虎啊,好,我们跟着老虎一起笑眯眯的,一起去羊村了。我们走,大老虎一步一步爬啊爬,看,到羊村了吗?我们一起到羊村去玩了,跟老师再见。我们可以继续去羊村喽!

幼儿园小班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3

  活动目标:

  1、尝试观察画面,理解故事情节,了解各种小动物走路的样子。

  2、乐于参加说说、演演形式的"阅读活动,体验阅读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在看看、说说、做做中了解小动物走路的特点,体验边阅读边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PPT、录音

  活动过程:

  一、情景激趣,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教师出示扉页,让幼儿观察扉页。

  师:看!这是谁呀?

  幼:一个小孩。

  师:小孩在干什么呀?

  幼:小孩在走。

  师:对!这个小孩呀在一步一步,走啊走,小孩一步一步,走啊走,他会遇到谁呢?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一这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一步一步,走啊走》教师点故事的题目,幼儿学说。

  (本环节直接出示扉页、观察扉页、开门见山、直接引题)

  二、引导幼儿逐页观察画面,理解绘本内容。

  师:小孩一步一步,走啊步,走啊走,他看见了什么?

  幼:看见一只大乌龟。

  师:小孩子看见一只大乌龟,他会怎么做呢?

  P3我们轻轻地翻到第3页

  幼:学小乌龟爬。

  师:小乌龟是怎么爬的呀?是慢慢的,还是快快的呢?

  (幼儿做出小乌龟爬的样子,边爬边说,是慢慢的……)

  师:哦!小孩喔——唷,喔——唷,像大乌龟一样慢慢爬。

  [师一边说一边坐在座位上做爬的样子,幼儿跟着一块儿喔——唷,喔——唷,像大乌龟一样慢慢爬。]大乌龟轻轻回家吧。

  P4

  师:他们爬呀爬呀,看见一只什么?

  幼:看见一只大白鸭。

  师:他们会怎么做呢?谁来猜一猜。

  幼:他们会学大白鸭走路。

  P5

  师:啊!真的,小孩和大乌龟在学大白鸭走路呢,大白鸭是怎么走路的呀?

  [“大白鸭是这么走路的”有几个幼儿边说着边离开了座位学大白鸭走路,师这时也站起来“摇摇摆摆、摇摇摆摆,像大白鸭一样踱着走。”]

  师:大白鸭回到家里来吧。

  师:小孩、大白鸭、小乌龟摇摇摆摆,踱着走,又会遇到谁呢?

  幼:马、大象、小老鼠、小狗、小松鼠。

  P6

  师:呀!来了谁呀?

  幼:来了只小白兔。

  师:是小白兔吗?看!它的毛是灰颜色的哦,它是一只小灰兔哦!小孩看见来了一只小灰兔,他又会怎么做呢?

  幼:他会像小灰兔一样跳。

  P7

  师:于是,小孩又学小灰兔一样蹦蹦跳,我们也一起来学小灰兔跳吧。嗵!嗵!嗵!像小灰兔一样蹦蹦跳。

  P8师:来了一只什么呀?

  幼:大鸟。

  师:这是一只很大很大的鸟,它的脖子很长,脚也很长,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鸵鸟(幼儿学说),小孩他们看见一只大鸵鸟,于是

  P9教师轻轻翻一页

  幼:小孩他们学大鸵鸟一样走路。

  师:大鸵鸟是怎么走路的呀,我们一起站起来学一学吧,啊哟、啊哟、啊哟,像大鸵鸟一样大步跨。

  回到家里来吧,小孩,大鸵鸟、小灰兔、小乌龟它们一个跟好一个,排好了队大步跨,好神气呀!这时,它们又会遇到谁呢?

  幼:大狮子、大象、大老虎。

  P10我们一看到底是谁来了

  师:嗷呜——哇!真的是大老虎来了,小孩和小动物们感到怎么样?

  幼:他们很害怕。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幼:你看他们的眼睛都瞪得大大的,脖子缩着,脚都弯了。

  师:哎呀!大老虎要吃他们啦,可怎么办呀!谁来想个好办法?

  (有几个小女孩一声不吭,有些惊吓了。)

  幼:赶快逃到家里去。

  幼:拿石头砸它。

  P11

  师:小动物和小孩真的开始逃了,它们是怎么逃回家的?

  幼:小乌龟,喔——唷,喔——唷,爬啊爬

  小白鸭,摇摇摆摆,摇摇摆摆,走啊走

  小灰兔,嗵,嗵,嗵,跳啊跳

  大鸵鸟,大步跨

  小孩,啊哟,啊哟,跑啊跑

  P12

  师:小孩和小动物们被大老虎抓到了没有?

  幼:没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他们都跑得呀,头上还在流汗呢!

  幼:小孩他们都坐地上,小孩还在拍胸脯呢!

  师边拍胸脯边喘气说:呼——终于回家了。

  [本环节主要采用边看边讲边做的方法,让幼儿了解绘本内容,同时充分调动动幼儿的感官,让幼儿在猜测,边模仿小动物起路的动作边学说绘本中的重复句式,特有动物走路的动词,如像小乌龟一样慢慢爬,像大鸵鸟一样大步跨]

  三、完整阅读。

  [教师播放录音,并鼓励幼儿安静地听,跟着老师一起轻轻地讲]

  师:刚才我们一起看了一本有趣的书,书名就叫《一步一步,走啊走》接下来,我们再来完整地听一遍,这一回听时,你也可以跟老师一起轻地讲。

  四、经验迁移。

  1、原来,小孩走、乌龟爬、大白鹅踱、小灰兔跳、大鸵鸟用他们最熟悉的走路方法安全回到了家,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走路最安全呢?

  (像他们一样一个跟好一个,一步一步,走啊走)

  2、好!让我们现在一个跟好一个,一步一步,走出去玩一会儿。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5篇(扩展2)

——幼儿园小班语言优秀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 (菁选3篇)

幼儿园小班语言优秀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1

  活动目标:

  1、尝试观察画面,理解故事情节,了解各种小动物走路的样子。

  2、乐于参加说说、演演形式的阅读活动,体验阅读的乐趣。

  3、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4、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活动重难点:

  在看看、说说、做做中了解小动物走路的特点,体验边阅读边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PPT、录音

  活动过程:

  一、情景激趣,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教师出示扉页,让幼儿观察扉页。

  师:看!这是谁呀?

  幼:一个小孩。

  师:小孩在干什么呀?

  幼:小孩在走。

  师:对!这个小孩呀在一步一步,走啊走,小孩一步一步,走啊走,他会遇到谁呢?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看这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一步一步,走啊走》教师点故事的题目,幼儿学说。

  (本环节直接出示扉页、观察扉页、开门见山、直接引题)

  二、引导幼儿逐页观察画面,理解绘本内容。

  师:小孩一步一步,走啊步,走啊走,他看见了什么?

  幼:看见一只大乌龟。

  师:小孩子看见一只大乌龟,他会怎么做呢?

  P3我们轻轻地翻到第3页

  幼:学小乌龟爬。

  师:小乌龟是怎么爬的呀?是慢慢的,还是快快的呢?

  (幼儿做出小乌龟爬的样子,边爬边说,是慢慢的……)

  师:哦!小孩喔——唷,喔——唷,像大乌龟一样慢慢爬。

  [师一边说一边坐在座位上做爬的样子,幼儿跟着一块儿喔——唷,喔——唷,像大乌龟一样慢慢爬。]大乌龟轻轻回家吧。

  P4

  师:他们爬呀爬呀,看见一只什么?

  幼:看见一只大白鸭。

  师:他们会怎么做呢?谁来猜一猜。

  幼:他们会学大白鸭走路。

  P5

  师:啊!真的,小孩和大乌龟在学大白鸭走路呢,大白鸭是怎么走路的呀?

  [“大白鸭是这么走路的”有几个幼儿边说着边离开了座位学大白鸭走路,师这时也站起来“摇摇摆摆、摇摇摆摆,像大白鸭一样踱着走。”]

  师:大白鸭回到家里来吧。

  师:小孩、大白鸭、小乌龟摇摇摆摆,踱着走,又会遇到谁呢?

  幼:马、大象、小老鼠、小狗、小松鼠。

  P6

  师:呀!来了谁呀?

  幼:来了只小白兔。

  师:是小白兔吗?看!它的毛是灰颜色的哦,它是一只小灰兔哦!小孩看见来了一只小灰兔,他又会怎么做呢?

  幼:他会像小灰兔一样跳。

  P7

  师:于是,小孩又学小灰兔一样蹦蹦跳,我们也一起来学小灰兔跳吧。嗵!嗵!嗵!像小灰兔一样蹦蹦跳。

  P8师:来了一只什么呀?

  幼:大鸟。

  师:这是一只很大很大的鸟,它的脖子很长,脚也很长,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鸵鸟(幼儿学说),小孩他们看见一只大鸵鸟,于是——

  P9教师轻轻翻一页

  幼:小孩他们学大鸵鸟一样走路。

  师:大鸵鸟是怎么走路的呀,我们一起站起来学一学吧,啊哟、啊哟、啊哟,像大鸵鸟一样大步跨。

  回到家里来吧,小孩,大鸵鸟、小灰兔、小乌龟它们一个跟好一个,排好了队大步跨,好神气呀!这时,它们又会遇到谁呢?

  幼:大狮子、大象、大老虎。

  P10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谁来了

  师:嗷呜——哇!真的是大老虎来了,小孩和小动物们感到怎么样?

  幼:他们很害怕。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幼:你看他们的眼睛都瞪得大大的,脖子缩着,脚都弯了。

  师:哎呀!大老虎要吃他们啦,可怎么办呀!谁来想个好办法?

  (有几个小女孩一声不吭,有些惊吓了。)

  幼:赶快逃到家里去。

  幼:拿石头砸它。

  P11

  师:小动物和小孩真的开始逃了,它们是怎么逃回家的?

  幼:小乌龟,喔——唷,喔——唷,爬啊爬

  小白鸭,摇摇摆摆,摇摇摆摆,走啊走

  小灰兔,嗵,嗵,嗵,跳啊跳

  大鸵鸟,大步跨

  小孩,啊哟,啊哟,跑啊跑

  P12

  师:小孩和小动物们被大老虎抓到了没有?

  幼:没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他们都跑得呀,头上还在流汗呢!

  幼:小孩他们都坐地上,小孩还在拍胸脯呢!

  师边拍胸脯边喘气说:呼——终于回家了。

  [本环节主要采用边看边讲边做的方法,让幼儿了解绘本内容,同时充分调动动幼儿的感官,让幼儿在猜测,边模仿小动物起路的动作边学说绘本中的重复句式,特有动物走路的动词,如像小乌龟一样慢慢爬,像大鸵鸟一样大步跨]

  三、完整阅读。

  [教师播放录音,并鼓励幼儿安静地听,跟着老师一起轻轻地讲]

  师:刚才我们一起看了一本有趣的书,书名就叫《一步一步,走啊走》接下来,我们再来完整地听一遍,这一回听时,你也可以跟老师一起轻地讲。

  四、经验迁移。

  1、原来,小孩走、乌龟爬、大白鹅踱、小灰兔跳、大鸵鸟用他们最熟悉的走路方法安全回到了家,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走路最安全呢?

  (像他们一样一个跟好一个,一步一步,走啊走)

  2、好!让我们现在一个跟好一个,一步一步,走出去玩一会儿。

  教学反思:

  幼儿非常喜欢听故事,一听老师说要讲故事,都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眼神极渴慕地望着老师,都希望快一点听老师讲故事。在完整的欣赏了故事后,孩子们不由的发起了感慨,为此,教师让孩子们互相说说自己对故事的看法,给幼儿创设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幼儿都积极发言,用语言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受及自己的看法,随后结合挂图,分段欣赏故事,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幼儿园小班语言优秀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阅读绘本,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各种小动物走路的样子。

  2、乐于参加说说、演演形式的文学活动。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操作材料:蓝色纸条小路,小弟弟图片,小乌龟图片,大白鹅图片,小灰兔图片,大鸵鸟图片

  活动过程

  一、以“羊村”吸引幼儿注意,导入活动。

  1.教师:今天施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玩,要不要看看?是哪里呢?

  2.出示“羊村”照片,观察画面内容。

  3.教师:画面里面有谁?喜羊羊的家名字叫什么?羊村里面有什么好玩的?

  4.教师:好,我们准备去羊村啦。你们看,羊村前面有一条路,有一条小路通向羊村。施老师这里呀,你看,也有一条玩具的、蓝色的小路。施老师老师在桌上放了这么多蓝色的小路,你去找一条好吧?找好了赶快站在他面前。赶快,快点去找,桌子面前找到这样一条蓝色的玩具小路,找到了就站在他面前。找到了没有?

  指导策略:问题引发幼儿对PPT图片的观察,并说出自己喜欢的角色。引导幼儿将“小路”放在空处,别做“挤羊羊”,这样的方法幼儿喜欢。

  二、观察画面,模仿不同角色走路的动作,初步感知5以内的数量。

  1.观察“小弟弟”

  (1)教师:到羊村去,对了,羊村有一条小路,我们要到小路上去。可是,走到小路上一看,小路上来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是谁啊?小弟弟是怎么去的?一步一步走的。小弟弟一步一步走啊走!

  (2)模仿小弟弟走路神气的样子。

  2.观察“路边的花园里”和“小弟弟的脸”。

  (1)教师:现在去羊村的路上有个花园,观察花园里“1”的事物。

  (2)小弟弟的脸上有什么东西是一个的。

  3.观察“乌龟”

  (1)教师:小弟弟一个朋友在路上走,可是走着走着在路上碰到谁了?小乌龟

  (2)教师:爬的,怎么爬的?这样爬的。真像哦。好了,小朋友们,做小乌龟爬回位子。一步一步爬啊爬。小乌龟和小弟弟,他们两个,一路上爬啊爬,模仿乌龟走路。

  (3)教师:现在路上是几个朋友?

  (4)教师:那我们去自己的蓝色小路上放上小弟弟和小乌龟吧。

  4.观察大白鸭,模仿大白鸭走路的动作

  (1)教师:小乌龟和小弟弟,他们两个,一路上爬啊爬,爬着爬着,看看遇见谁了?谁啊?

  (2)教师:学一学大白鸭走路的样子。是怎么走的?这叫什么?摇着走的。谁会想大白鸭一样的,摇啊摇啊的走路的?会吗?谁来?跟音乐一起试试看哦。像大白鸭一样,摇着走走看。大白鸭走路摇啊摇。谁摇的最厉害?

  (3)模仿大白鸭大步走路的动作,大白鸭走路摇啊摇。

  (4)教师:现在路上的朋友多不多?一共有几个呀?

  5.观察小白兔,模仿小白兔走路的动作。

  (1)教师:现在三个小朋友在路上了,这时又遇见睡了?

  (2)教师:小白兔走路一步一步跳啊跳。

  (3)教师:现在路上的朋友多不多?一共有几个呀?

  6.观察大鸵鸟,观察大鸵鸟的样子。

  (1)教师:这时候又来了一个朋友,是谁呢?

  (2)教师:大鸵鸟的腿长长的.,他走路的时候是长长的跨着走的,谁来学学大鸵鸟的样子?跨着走?大鸵鸟一步一步跨啊跨。

  三、将五个朋友尝试有序地排列。

  看看小路上总共来了几个朋友呢?5个

  第一个朋友是小弟弟,第五个是大鸵鸟,第二三四个是谁呢?去你的小路上排好队。

  四、一起去“羊村”结束退场

  1.老虎出现

  教师:五个小朋友就在路上走啊走,他们走到羊村去了,可是走着走着,听,碰到谁了?谁来了?小动物吓坏了,谁来了?“啊呜、啊呜……”这是什么声音?谁来了?怎么办?

  2.教师:原来是一只善良的老虎啊,好,我们跟着老虎一起笑眯眯的,一起去羊村了。我们走,大老虎一步一步爬啊爬,看,到羊村了吗?我们一起到羊村去玩了,跟老师再见。我们可以继续去羊村喽!

幼儿园小班语言优秀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3

  设计理念:

  绘本《一步一步走啊走》故事短小有趣,画面简单明了,画面中人物清新、可爱,富有动感。刚开始看到这个绘本是听了应彩云老师的一节活动“一步一步走啊走”,她和数学活动相联系,给予我很多的启发。绘本内容向孩子们准确清新的传达了五种走路的姿态——走、爬、摇、跳、跨,和小班的音乐歌曲《走路》很吻合,所以我在音乐《走路》的旋律上,利用电子琴音色特点和动物走路的特点相结合,设计此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分段读、完整阅读的方式,通过讲一讲、猜一猜、演一演等形式,让幼儿体验阅读的快乐。小让孩子在说说、猜猜、演演中初步学习用“一步一步x啊x”说话,体验绘本阅读的快乐。并乐意用动作表现小动物的走路特点从而尝试学习小动物走路体验模仿的乐趣。

  教学目标:

  1.鼓励幼儿通过观察画面,大胆猜测故事情节。

  2.能根据音乐模仿不同动物的动作,体验模仿带来的快乐,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教学准备:

  绘本PPT《一步一步走啊走》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我们一步一步走啊走,走到了草地上,这儿可真美!

  出示脚印图片并提问:咦,这是什么?会是谁的脚印?

  (鼓励幼儿进行猜想,从而引出故事内容)

  二、播放PPT,猜测故事情节,听音乐模仿动物动作

  1.出示男孩图片,幼儿听音乐一步一步走啊走

  师:他一步一步走啊走,要去干什么呢?

  师:学小哥哥一步一步走啊走,走到我们的椅子上。

  师:小男孩一步一步走啊走……路上会遇到谁呢?

  2.出示乌龟图片,幼儿听音乐一步一步爬啊爬

  师:小乌龟是怎么走路的?(幼儿模仿)

  师:听音乐,幼儿一步一步,爬啊爬)最后爬到坐位

  师:他们一步一步爬啊爬……路上又遇到谁呢?

  3.出示鸭子图片,幼儿听音乐一步一步摇啊摇

  师:鸭子是怎么走路的?(请幼儿来学一学)

  师:一步一步摇啊摇(听音乐,幼儿自由摇)

  师:他们一步一步摇啊摇……路上又遇到谁呢?

  4.出示兔子图片,幼儿听音乐一步一步跳啊跳

  师:他们一步一步跳啊跳……路上又遇到谁呢?

  5.出示老虎图片

  师:哇!原来是只大老虎,遇到老虎怎么办呢?(快逃)

  三、完整欣赏故事内容

  师:故事名字叫什么?故事里面都有谁?

  师:它们是怎么走路的?

  师:我们听着音乐来学一学吧!

  四、延伸活动:一个一个走*室

  教学反思:

  此次音乐活动是创新的,给予孩子的是全新的体验,是值得提倡的。因此,教师精心设计活动过程是音乐教学与否的关键所在,只有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设计充满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主动学习。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5篇(扩展3)

——小班综合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

小班综合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1

  活动目标:

  1、欣赏画面,了解各小动物的走路特点,

  2、在绘本的情景中尝试有序地排列,积累相应的数经验。

  3、让孩子在说说、猜猜、演演中体验绘本阅读的快乐。

  活动准备:

  1、PPT、音乐。

  2、小动物图片和蓝色卡纸制作的"小路", 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以"羊村"吸引幼儿注意,导入活动。(PPT显示羊村)。

  师:"徐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地方,你们看,这是哪里?"(羊村)"羊村里住着谁呢?"(引导幼儿说出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等自己喜欢的角色)"今天我们就到羊村去玩一玩。"

  二、出示蓝色卡纸制作的"小路",引发幼儿对PPT图片的观察。

  师:你们看,在羊村门前有一条小路通向羊村。老师这里有一条玩具的蓝色小路,徐老师在桌子上也放了那么多蓝色小路,你们去后面找一条,找好后站在它的面前。

  师:你们面前都有小路了吧!把小路举起来给老师看看,你们真棒,都是大力士。现在你们都知道你的小路在哪里了吧!

  三、欣赏画面,了解绘本中小动物的"走路特点 。

  1、观察画面,进入故事情节。

  (1)师:我们准备出发啦!有很多朋友也想去"羊村"噢,小路上来了个朋友,谁啊?(小弟弟)徐老师的小路上走来了一个小弟弟。(教师示范操作)

  (2)同时让每位幼儿操作"小弟弟"走在"小路"上。

  师:小朋友,找一个小弟弟走到你的小路上,摆好的坐到座位上。

  (3)PPT演示小弟弟一步一步走啊走师:小弟弟也想到羊村去,小弟弟是怎么走路的?小弟弟一步一步走啊走。(请个别幼儿说一说、学一学)师幼共同边说边学小弟弟走路。

  2、模仿小动物走路的动作

  (1) 出示乌龟的图片,请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说出乌龟的行走方式,并模仿乌龟一步一步爬啊爬的动作。

  师:小弟弟一步一步走啊走,碰到了谁呢?(小乌龟)

  (2)幼儿操作自己的乌龟卡片到小路上。

  师:赶快让这个朋友到你的小路上去,我的朋友也上这条小路。放好了吗?现在小路上有两个朋友了。

  (3)师:小乌龟是怎么走路的?(爬啊爬)怎么爬的?请个别孩子上来学一学。师幼一起来试试并且边学边说"小乌龟一步一步爬啊爬"。接着教师说:小乌龟一步一步爬啊爬,小弟弟也一步一步爬啊爬,同时也以神秘的方式出示大白鸭的嘴巴图片。以猜测的方式让孩子想想这可能会是什么动物。

  (4)出示大白鸭的图片,请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大白鸭的行走方式,并模仿大白鸭一步一步摇啊摇的动作。

  师:两个朋友爬着爬着遇见了谁了啊?(大白鸭)大白鸭是怎么走路的?我们来试一试,看谁最像大白鸭。

  出示一个美羊羊图章,师:"比一比谁摇得厉害,奖励盖个印章,谁盖了印章过去羊村不用买票。"让幼儿学学大白鸭一步一步摇啊摇。

  (5)师:现在小路上来了几个朋友啦?排在第一个是小弟弟,赶快去把第三个朋友排在你的小路上。

  四、继续欣赏绘本故事:

  1、师:三个朋友学着大白鸭走路的样子,一步一步摇啊摇,他们正在往前走,看,小弟弟看见谁来了?小弟弟学着它的样子跳啊跳,这个朋友是谁?会是谁呢?

  幼儿的猜测,(观察画面) 出示一张小弟弟在跳的图片。师"猜猜这可能会是什么动物。"师:原来是小兔子走路一步一步跳着来的。大家来模仿小兔子跳着的动作。(一边跳一边说:小兔子一步一步跳啊跳)

  2、师:他们四个小朋友跳的正高兴呢!又来了一个新朋友,这个朋友你们认识吗?(大鸵鸟)大鸵鸟腿长长的。谁来学学鸵鸟是怎么走过来的?模仿鸵鸟大步走路的动作。

  师:鸵鸟的腿很长,所以是一步一步跨过来的。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学着大鸵鸟走路一步一步跨啊跨。

  五、给动物图片有序地排队。

  1、出示操作材料,介绍操作要求。

  到现在为止一共来了几个朋友?回忆一下,第1个是谁?第5个是谁啊?(观看PPT)看看是不是。第2个、第3个、第4个是谁呢?小朋友们,赶快让你的小路上也排好队,一共有五个朋友。

  2、幼儿操作,给剩下的朋友排排队。

  3、结合PPT进行检查师:都有了吗?我们来看看小路上的朋友对不对?第2个是谁?第3个对吗?第4个对吗?

  六、继续欣赏绘本结尾部分

  1、师:5个朋友在路上走啊走,快到羊村了。突然,(听声音)小动物们吓坏了,碰到了谁?老虎在说什么?(我是虎年的好老虎,我想陪你们一起去羊村)大家跟着音乐走啊走去"羊村"。

  2、游戏到"羊村"去。

  师:我们学着老虎的样子排好队去羊村了哦!

  (播放音乐)一步一步走啊走,一步一步爬啊爬,一步一步摇啊摇,一步一步跳啊跳,一步一步跨啊跨。

  3、羊村到了,我们去玩吧!

  活动反思:

  故事中,一步一步走啊走的小弟弟看见了4个小动物,观察动物朋友走路的样子,第一个看见的是乌龟“喔—哟,喔—哟的慢慢爬”,随后依次是摇摇摆摆,摇摇摆摆踱着走的大白鸭,嗵、嗵、嗵蹦蹦跳的小灰兔,啊哟、啊哟、啊哟大步跨的大鸵鸟,让孩子在学习中说一说有趣的象声词,并模仿他们走路的有趣样子,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和学习特点。活动开始,在有节奏一步一步走啊走时,如果有适合的背景音乐会更加有气氛。要加强本班的常规教育。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5篇(扩展4)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0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③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文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设计

  初步感知

  ①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一下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过渡)《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并且边听边思考问题。

  ④屏幕投影思考题

  a、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

  b、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可让全班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加深印象,也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

  精读品味

  (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的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之处,品读这些诗句,就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获得思想启迪。

  ①自主、合作探究

  可用屏幕投影思考题,学生思考: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的语句谈感受,体会到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并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②朗读指导

  可用屏幕投影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诗人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下节课共同探究的问题。

  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教学內容

  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生活哲理。与《在山的那边》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感知内容

  ①导人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②默读文章

  (过渡)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还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合作探究

  (过渡)以上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大屏幕投影问题:

  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学生拿出准备的练笔,可小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鼓励)。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再次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最后。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2、通过朗读,领会课文字里行间表达的感情,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内容。

  3、领会“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理念

  1、借助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把课文主旨的理解形象化、生活化。

  2、借助课文对人生哲理的概括,引导学生把自己朦胧的生活感悟哲理化。

  课型:语言教读品味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心理学家曾做一个实验,将一只饥饿的鳞鱼和一群小鱼放在水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鳞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还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烈地进攻,又失败了,并且受了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了。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玻璃挡板拿开,鳞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最后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同学们,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互相讨论,并进行课堂交流活动。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内容,并导入新课】

  【明确】同学们的说法各有所不同,但都说明了当失败和挫折接踵而至时,不要放弃不懈努力,否则,难以求得生存或取得事业成功这个道理。而放弃最后的努力,也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机会,这是一个失败的事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是一个成功的事例。

  二、整体感受,把握思路

  (一)朗读活动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老师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生词的方法练习读准音。(学生活动)

  【落实】闷热 凸出 凝视 吸泣 瘦骨嶙峋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老师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段落的方法练习、体会。

  〖指点读这一课,要学习用恰当的语速、语气、语调来表达字里行间的感情。

  (1)要准确流畅地用普通话朗读;

  (2)注意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语调;

  (3)注意读出 我 在不同情景中的语气语调。

  【学生进行自主的朗读体验活动】

  【落实】学生演读“暮色苍茫……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这一部分。

  【落实】学生演读文中最后一段。

  (二)认识课文

  1、我们学习课文,阅读文章,首先要认识它。要从整体上把握它,要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它,这就叫做认识课文。

  2、下面请同学们自主地阅读课文,同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依据记叙的要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的梗概。

  (2)把故事分成三个阶段,用最少的文字概括出来。

  (3)这篇课文涉及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个有什么性格特征?作者是怎样描写他们的.?

  (4)通过阅读,说说这是一篇怎样的课文?

  〖指点(1)、讲故事分两步走:第一步根据记叙要素,先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起因;第二步讲述脱险的经历。

  〖指点(2)、根据文字内容或指点(1)来概括。

  〖指点(3)、可以从故事内容、从人物、从文章结构、从文章技法、从文章给人启迪等角度来认识课文。

  【先请同学们合作交流,分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合作交流,自由表达对课文的认识;最后老师小结,与同学们对话交流,重点落实(3)(4)】

  【落实(2)】冒险---遇险---脱险

  【落实(3)】只要学生抓住语言材料来概括,言之成理就行。

  【落实(4)】这是一篇:

  ※写“我”的童年故事的文章----回忆性。

  ※先叙事再述感、层次分明的文章----清晰性。

  ※基本上是由细节构成的文章----生动性。

  ※通过一件小事表现多个人的文章----艺术性。

  ※通过一件小事表达生活感悟的文章----哲理性。(此点“哲理”应结合末段及标题中的“再”来感悟,并把这种“感悟”延伸到整个生命的长河之中。)

  三、读品结合,领悟语言。

  文中许多语言是值得细品的,用“变”的手法进行比较品味,方能理解其深意。下面请大家运用“变”的手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语言。

  【此过程分三步:自主阅读,提出问题----借助资料信息,合作释疑-----明确相关结论,获得知识。】

  【落实】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将这句中的“至今”删掉,将“感觉得到”换成“回想起来”比较一下效果。(“至今”强调了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所以虽己年过花甲仍然记忆犹新,而且是能够清晰地“感觉得到”那种闷热,“感觉得到”是从生理器官的感觉角度突出了记忆的清晰与真实,如在眼前,而“回想起来”只是一种心理活动,不如前者有表现力。)

  ※“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将句中的“只有”“但”删掉,比较一下效果。(“只有”强调了悬崖并不算是险峰,用“但”字将语意一转,突出了它对“我”而言是高不可攀的,侧面表现了“ 我”身体的柔弱和内心的自卑。)

  ※“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改为“我瘦骨嶙峋,心在胸腔里咚咚直跳”可以吗?(原句言简意丰,将多个信息组织进一个句子,让“瘦骨嶙峋”作“胸腔”的定语,比改后的句子更有表现力,更让读者为之担心、揪心。相比之下,改后的句子过于*淡,缺乏表现力。)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删去“终于”,将“尽量”改为“努力”,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终于”突出了整个过程对于“我”的艰难程度以及“我”紧张得丝毫不敢放松的心情。“尽量”比“努力”更能表现出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不停地一点一点地往里靠,直到再也没有一点空间可以挪移,更能表现出“我”的极度恐慌。)

  ※“我听见有人吸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句话似乎不合常理,不如改为“我忍不住吸泣起来”,这不是表达更直接、更简洁吗?(看似不合常理的句子,恰恰表现了“我”当时己因极度的恐惧和绝望失去了判断力,六神无主,意志崩溃了。改后的句子,语言虽简洁明了,却无法表现这种恐惧到了极点以至产生幻觉的心理状态。)

  ※“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将这个句子末尾的感叹号改为句号,如何?(改后无法表达“我”当时惊喜万分的心情。)

  ※“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这是父亲见到孩子时所说的第一句话,似乎没有一点紧张和关切,不如改成“我的孩子!可把你爸爸给担心死了!你怎么样?受伤没有?别害怕,爸爸抱你下来!”效果如何?(文中的父亲懂得怎样锻炼孩子,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所以,他虽然担心,也不会表露出来,而是用最为日常化的话语尽量淡化事情的严重性,让孩子放松心情,学习在困难面前保持镇定。改句中,父亲自己就已经先慌乱了,又如何帮助孩子学习镇定呢?而抱孩子下来的决定很容易养成孩子的依赖心,老是让父母抱着的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删去这句中的“似乎”“而且”效果如何?(“似乎”表明“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开始有了一点勇气和信心,删去后语气变得十分肯定,不符合此时“我”才刚刚开始发生变化的情形。“而且”表现了“我”在看到自己通过努力取得了一点成绩时的欣喜,信心也有所增加。删去后,无法表达“我”在这过程当中的心理。)

  ※“最后,我一脚踩在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吸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句话所表现出的“我”的心情似乎是前后矛盾的,删去加点部分,效果如何?(“吸泣”真实地再现了劫后余生的“我”心有余悸,同时也有一种获得安全感之后的舒坦,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种战胜困难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这种情感体验是十分丰富的,删去后,会显得过于单薄,而且情感没有了发展和过度,也显得不够真实。)

  四、训练朗读,增强语感。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指导朗读文中富于哲理的段落。

  五、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1、背诵文中富于哲理的段落。

  2、以“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3

  内容预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点评

  本案教学流程设计为整体感悟探究研读拓展延伸三大板块。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地位,又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性阅读、拓展与延伸等教学环节更是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接受正确的审美观与情感熏陶,而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另外,本教案在注重启迪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了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理念。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4

  一、导入新课

  在师生问好后,我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以此导入新课。我讲道:“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由于在早朝读的时候我让他们读过这篇课文,因此我的话音刚落下来,就有学生抢答,“他是莫顿。亨特。”“爬山”“爬悬崖……”我想学生们对课文可能还不是十分熟悉,因此,我接着说:“对,他就是莫顿亨特,那么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下面请大家先仔细朗读课文,然后请大家代替他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

  在学生读完后,复述前,我还问学生:“你们说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有学生说:“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说得很好,那么,从详略来看呢?”我接着问。学生中有人补充说:“应该重点复述我是怎样在爸爸的指点下走下悬崖的,还应该重点描述一下我当时的心理活动。”我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就让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其间,我在教室中穿插走动,不时倾听学生的复述,我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是按提示复述的,看来学生们对课文内容已经十分熟悉了,我想已经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二、自主、合作、探究

  在对学生们的复述进行总结后,我说:“现在同学们对课文已经十分熟悉了,这是我们学好文章的基础,那么,你们再说说这篇课文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内容呢?”

  学生们听后,面露难色,似乎不知从何说起。于是,我决定让同学们从我们已经学过的课文中找到思考的方向。

  我说:“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本单元学过的《滋味》,看看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稍作思考后,学生就纷纷发言,有的说:“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在写作文的时候应该注重人物的动作、心理的描写,这样才能使文章生动、具体可感。”有的说:“我明白了生活原本就是有滋有味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去品味、体验、感悟。”

  ……

  “大家说得很好,你们再想想这些知识我们分别使我们在哪些方面有所收获?”我又问。

  “使我们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收获。”

  “使我们在写作上有了收获。”

  “不对,你说得太片面了,应该说使我们在语文知识方面有了新的收获,因为,写作只是语文的一个方面。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最后我就总结说:“看来大家一致认为,面对一篇新的课文,我们都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学习,一是看在语文知识方面能学到什么;二是看在思想上有什么收获。”“明白了这些,你们再说,今天的这篇课文,你能有些什么收获呢?你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再告诉老师。”我又把那个问题抛给了学生们。

  有了刚才的讨论,学生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感觉,阅读时自己体会最深的东西就找到了归属。

  有的说:“作者对自己的心理描写刻画的十分细致”。

  有的说:“文章的细节描写很生动,对人的心理把握很准”。

  有的说:文章的语言……语言……我觉得有些句子写得很好,值得我们学习”。

  这位学生似乎不知道如何表达她的意思,但但是她又显然感受到了什么。于是我让她念一下她体会到的句子。

  于是她念道:“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噗噗乱跳。”

  “你体会到这个句子写得很好,好在哪里,你能说说吗?”我说。

  “瘦骨嶙峋正是表现了我体质的瘦弱,与前面的8年来我一直有病相照应,而噗噗乱跳则反映了我这时恐惧的心情。这一句话就把这两层意思都表现出来了。”学生答道。

  “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我问。

  又有学生念道“我听见有人在啜泣,正在纳罕那是谁时,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好在哪里?”我问。

  学生说:“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当时极度恐惧的表现,因为恐惧所以产生了幻觉。”

  接下来我又让学生们自己在下面读两遍,进一步体会。

  我看到学生们都体会到了这些句子的妙处,于是,我问道:“刚才靖雯同学只是体会到了句子的妙处,却不知道怎么表述,你们知道吗?”

  “这就是说这些句子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由于在前一篇课文中学到了,因此,大部分学生马上就脱口而出。

  “我们也应该在*时的练笔中去锤炼我们的语言,让我们的语言也富有表现力。这就是我们今天从课文中学习的第一点语文知识。”我边说边板书: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且把前面两位的发言也板书在黑板上:心理活动及细节描写。我接着问:“你们觉得还有没有其他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生们又翻了翻书,但没有人举手了,我想那我这节可就按大家体会出来的知识点讲吧。于是我说:如果没有那我们下面的时间就先来体会一下本文的心理描写的妙处并及作用。大家各自先分别找找“冒险爬山”和“脱险”这两部分的心理描写的重点词语或者句子,再结合语境体会一下这些词语或句子的妙处,在书上作批注。然后在四人小组里交流,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就让小组推选代表分别回答。

  一个学生说:“在攀爬悬崖过程当中表示心理活动的词有: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噗噗乱跳、心惊肉跳、哀求啜泣、头晕目眩、恐惧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一个学生说:“这些语句刻画了小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

  “有些什么心理。”我追问道。

  “有因为胆小而表现出的恐惧”

  “有上不去又下不来的无奈。”

  “有后悔当初不该来的悔恨。”

  ……

  不等那位学生说话,下面就有人说了出来。

  我说:“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里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的刻画出了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恐惧、无奈、悔恨,委屈和还有迷茫。但最主要的是……?”——“恐惧”。大家齐声答道。“这样就让我们很分明的看到了一个不仅身体瘦弱,而且连意志品质也那么‘瘦’小的‘我’。我们这里分析的是冒险爬山时的心理,那脱险的过程当中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我接着说,并且又叫了一个小组的代表起来回答。

  他说:“在脱险的过程当中,描写心理的句子有‘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这似乎是能办到的’‘我能办到’。”

  “有什么作用呢?”我问。

  学生回答说“这些句子写出了我当时的心理变化过程,我由最初的毫无信心,慢慢变得有一点儿信心,最后是信心大增,所以我最后能安全脱险。”我看他能回答得这么好,于是我表扬了他:“刘鳌同学回答得非常好,我们读书就要达到这种效果,将文字中隐含的信息都读出来。要不要给他来点掌声?”顿时热烈的掌声响起,看得出大家得掌声中饱含着钦佩之情。

  我叫大家停下后,说:“刚才我们体会了一些富有表现力得句子,也体会分析了精彩的心理描写,你们说,这些都是我们在哪方面得收获?”学生们回答说:“语文知识方面的。”我又说:“那我们在思想方面又有哪些收获呢?接下来,我们继续进行分组讨论、交流。”

  学生按要求动了起来,经过思考后就互相讨论开来,我也不时凑过去听他们的讨论,看观点多不多、新不新、深不深。

  我看到讨论得差不多,大家得声音也越来越小,于是就组织学生们交流。

  有的说:“我们做事不要老想着最终的目标是什么,而应该先把眼前的做好。”

  有的说:“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信心,文中我就是在父亲的鼓励下,逐步树立信心,才慢慢走下悬崖的。”

  有的说:“我们要学会鼓励别人,适当的鼓励能给人强大的精神动力。”

  有的说:“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做一件事情。他明明是有病,却怕别人说他是胆小鬼,而跟着去爬山,以致于使得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有的说:“我们看到自己的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不应该弃他而去,而应该去帮助他。”

  有的说:“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应该一味的.想着多么艰难,而应该镇定冷静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的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应该溺爱孩子,而应该尝试着让孩子自己去做,锻炼孩子的能力。”

  我边听边带着大家评论,最后我说:“大家的发言真是精彩,有的从如何面对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的角度、有的是从朋友如何相处的角度、有的从父母应该如何教子的角度、有的从我们做事应该量力而行的角度、有的从鼓励人的角度分别谈了自己的收获,有一些观点,甚至连老师也没有想到。大家通过交流,彼此就又多了一份财富,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珍惜这些财富、用好这些财富。”就此结束了本课。

  执教感言:

  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学目标过程化、教学设计意向化、教学组织合作化……特别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执教过程基本上体现了这些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我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突破口。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说完全的放手不管,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失控,如同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收效甚微。那么到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我想到了我们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就是课标为我们指明的方向吗?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他们独自或合作找出要学习的知识点与能力点是完全可能的,让他们讲出自己从文本中所接受到的人文教育也是完全可能的。从教学实际来看,他们也的确做到了。由此我想到:语文教师的确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适当放手,让他们在长期的磨练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不断获得新的成就感,这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那么语文教学也就不会再是我们语文教师心中永远的痛。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5

  【教学目标】

  多角度、探究性、有创意地探究课文内容,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获得感悟与教益。

  【课前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通读课文2至3遍。

  【教学策略】

  读说与访谈相结合。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让学生多读,在朗读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感受体悟。

  3、让学生多说,用说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直接说明本节课的学习方式并揭示课题。

  二、访谈准备

  1、默读文章:

  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还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提出默读要求)

  默读完课文,请学生思考问题。

  2、问题思考:

  ⑴ 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⑵ “我”遇到了哪些困难?

  ⑶ “我”是怎样脱险的?

  ⑷ 你从文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3、访谈对象的确定:小亨特(“我”)、亨特父亲、小杰利(选出同学扮演)

  三、访谈过程

  情境采访──屏显提示:(跨越时空,教师把学生带到七十多年前的美国费城。)

  各位观众,这里是美国费城电视台生活频道对话节目专栏,我是主持人乔治。就在昨天,我们市西郊的一座小山崖上发生了一件儿童历险故事。现在我们已经把几个重要的当事人邀请到了现场。他们在哪里呢?就坐在同学们中间。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第一轮访谈:复述故事情节,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1、采访小亨特:

  ⑴ 能把你童年时的一件难忘的事讲给在座观众吗?

  ⑵ 请问小亨特,你当时被困在悬崖,进退两难时是怎样想的?

  ⑶ 如果不是父亲的帮助,你能顺利脱险吗?

  ⑷ 这次经历对你后来的人生有何影响?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采访观众:

  ⑴ 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个“经验”包含着什么样的哲理?

  ⑵ 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3、采访莫顿亨特:

  你为什么不用《童年往事》或《难忘的一件事》作为文章的标题,而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为题呢?

  4、采访观众:

  请你给本文再拟一个题目,并说说理由。

  第二轮访谈:探究“作为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1、采访亨特父亲:

  你是怎样把儿子救下来的?

  2、采访观众:

  ⑴ 分角色朗读“脱险”部分。

  ⑵ 假如你面对这种情况,根据你父母*时的做法,推测一下他们可能会怎么做?

  3、采访亨特父亲:

  ⑴ 请问,当你得知孩子被困在悬崖时,你心疼吗?

  ⑵ 对于大人来说,这悬崖并不高,你为什么不直接上去把孩子抱下来?

  4、采访小亨特:

  如果是你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5、采访观众:

  你觉得老亨特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请用一句话表述。

  第三轮访谈:探究“当朋友有难应如何做”。

  1、采访小杰利:

  ⑴ 你是亨特最要好的伙伴,当他困在悬崖,而其他伙伴都离开时,你为什么不留下来?

  ⑵ 你回去之后做了些什么?

  2、采访观众:

  ⑴ 杰利的几个小伙伴中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

  ⑵ 如果你是亨特的同伴,你会怎么做?

  (主持人提问完之后,由观众自由向当事人提问,最后主持人总结。)

  第四轮访谈:采访嘉宾。

  嘉宾赠言:要离开我们的节目现场前,想跟观众说句话吗?

  第五轮访谈: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与迁移。

  采访观众:

  1、通过我们今天的访谈,能给你哪些启示?

  2、你能把自己的*凡经历和不*凡的人生启示告诉大家吗?

  四、访谈结束

  主持人(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通过刚才的访谈,相信在座每一位同学都会有了自己的思考。大家刚刚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大家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走一步,再走一步”,一定能走到山的那一边,欣赏到灿烂的紫藤萝花,到达理想的彼岸。

  在音乐声中结束访谈。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悬崖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 安全到达地面

  人生中 解决一个个小困难 战胜巨大困难

  小悬崖 大人生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6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并能复述课文。

  2、在朗读中品味我冒险、脱险时的心理感受。

  3、学会从不同角度阅读,以父亲、小伙伴等为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这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如何脱险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其中蕴含着什么哲理呢?

  二、默读

  要求:

  1、注意速度。

  2、内容:什么险?如何脱险?传递了什么哲理?

  3、要求不看书复述。

  三、复述

  1、复述前的准备。

  (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什么时间?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2、复述:

  ⑴ 自己放声准备。

  ⑵ 班上复述。

  ⑶ 学生评。

  ⑷ 教师评。

  ⑸ 总结经验。

  四、冒险过程中,着力写我的心理感受,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五、脱险过程中则真切得写出了我在父亲帮助下心理变化过程,能找出原句并进行概括吗

  六、理解题意,你能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吗?文中有帮助你理解的关键性语句吗

  第二课时

  一、变标题(理解内容)

  可以从不同角度自拟标题,有如下说法:

  第一次爬悬崖、脱险、永远不能忘记、战胜恐惧、八岁的记忆、最初的那一步、星光下的悬崖、当朋友离我而去。

  二、变语言(体会深意)

  文中许多语言是值得细品的:

  1、那是费城七月里的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至今还能感受得到。将这句中的至今去掉,感受得到换成回想起来,比较一下效果。

  2、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鲜峰,将句中的只有去掉,比较一下效果。

  3、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改为我瘦骨嶙峋,心在胸腔里冬冬直跳效果如何?

  4、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去掉终于,将尽量改为努力,效果如何?

  5、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闷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自己。这句话似乎不合情理,改为我忍不住啜泣起来效果如何?

  6、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将这个句子末尾的感叹号改为句号如何?

  三、变角色(认识人物)

  学生分别以内德、杰利、父亲的口吻讲述这一故事,注意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如:内德是那些不关心我的孩子们当中的一个,他也是那些无情嘲笑我的孩子眼中,我是一个可笑的胆小鬼,他在这整个事情当中,心理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又是如何做的?事后有没有再反思自己?

  四、变结局(拓展思维)

  如:杰利找的是我的母亲。

  杰利没有找到我的任何亲人。

  杰利在途中劝说伙伴们一起回来帮助我。

  杰利被伙伴们恶作剧地拉走,不允许他去报告我的家人,也不允许他独自来帮助我。

  五、变环境(引发想象)

  我长大后,有一天,又遇见了类似的困境,(这种困境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在那种不同的环境中,我的所想所做又是如何呢?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三、教学准备:

  1、通过预习初步掌握字词的含义,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

  2、品味文中优美语句,领悟其深刻含意。

  3、借助于多媒体、图片等辅助性教学用具。

  四、教学设想:

  使学生从作者在那座悬崖上学到的如何克服困难、战胜苦难的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领悟人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波折,要着眼于克服困难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让学生积极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学生从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2、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刚,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等,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自由泛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多媒体提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三)研读和赏析

  根据自由泛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多媒体显示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回答)

  1、根据复述提示: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本文可以分四部分,具体如下: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 (4——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6——2)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24)走一步, 再走一步

  2、合作探究:(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明确: ①、“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②、“看见了。”我说。③、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6﹚、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四)、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 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2、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3、领会这件事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字词(听、写训练)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

  2、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2、合作探究:﹙1﹚、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4﹚、“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三、 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板书:

  事 小 实

  理 大 虚

  四、拓展与延伸: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举例说明。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文章所寄予的生活哲理。

  2、初步学会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二.教学课时(2课时)

  一、故事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他就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刚开始他非常怕死,但是他自己改变了想法,认为自己现在在英国沃顿空军基地起飞,只要飞起来就行。第二步飞二十分钟就可以轻松到达荷兰,第三步不用多想就可以飞到德国,终于完成了任务,成了孤胆英雄。

  2、他所采用的方法就跟课文题目一样,采用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大困难便成小困难,逐一克服,终于取得成功。

  讨论: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联系自己在文峰职业中学的住校生活]

  [明确]

  1、我很想家,很想回家看看爸爸、妈妈。

  2、以前的我对父母依赖性很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现在,衣服要自己洗,生活要自己照顾,现在六天了,我想我会很快适应这里的生活的!……

  [小结]大家提到了“依赖”,我想雄鹰教小鹰学飞的故事可以给大家一点启发:鹰妈妈为了让小鹰学会飞翔,就把小鹰从悬崖上的窝中推了下来,小鹰拼命的拍打翅膀,重重的掉在地上;鹰妈妈又把小鹰叼到窝中,又一次次地推了下来,终于小鹰也学会了飞翔。

  可见在困难面前,只有知难而进,鼓起勇气和信心,就像同学提到的“不要气馁,坚持到底,成功就在终点等你!”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生字词语。

  2、默读文章,复述内容。

  出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脱险”的过程这个重点。

  3.这件事给你哪些启示?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去解决,终将战胜巨大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4、你能用一些名言来表达这个哲理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三、合作探究。

  联系你的生活,讲讲你“吃一堑,长一智”的经历,把你的感悟与同学们分享,让大家都变得聪明起来!

  四、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教师小结]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

  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第二课时

  一、重点研读。

  1、有感情地朗读脱险部分(分角色朗读)

  2、你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这段话中,哪些语句让你得到了启示,你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二、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多角度的阅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讨论:

  1、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2、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或者抗梯子把我抱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三、课堂小结。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9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

  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1、学法指导:

  ⑴ 默读要求:

  时间、内容。

  ⑵ 复述要求:

  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2、复述抢答:

  ⑴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⑵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⑶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⑷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3、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三、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2、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3、教师小结:

  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四、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2、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课后记】

  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旨在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0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1.学法指导:

  ⑴ 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⑵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2.复述抢答:

  ⑴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⑵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⑶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⑷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3.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三、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2.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3.教师小结:

  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四、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要在新的*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2.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5篇(扩展5)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0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

  在本课的第一课时,我的第一步,就是要像文中的父亲那样,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让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渐学会欣赏文章。为此,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一个指路人。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上完了这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导语的设计引人入胜。

  我从作者的一次飞行经历导入: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这个人就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那么小时候的一段什么样的经历改变了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导语是以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加之我生动的语言,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目光,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二、通过问题的设计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1、首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2、然后,接着问: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这个题型在阅读中经常出现,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回归文本,从文章确定答题的大致范围,一段一段按顺序找能概括其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果有的段落没有词语,就从所做的事中或者这个人的语言、动作等概括起特点。

  3、接着,我要求学生再仔细研读课文,找出描写“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和环境描写的语句,引导学生探究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4、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这节课也有几点不足:

  1、在反思中,我发现了一点遗憾,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无法体会当时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心理过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2

  一、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讲述的主要故事情节。

  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生字词、故事情节复述问题。上节课末尾请同学用尽量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王伟钊一直在举手,可是,还没等叫到他就下课了。看着他失望的表情,我说:“下节课一上课老师就叫你复述!”

  师:“老师先请一位同学复述一下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请用尽量简洁的语言,不要啰嗦。”“王伟钊!”

  王伟钊:57年前7月的一个闷热的日子,在费城,我和五个小伙伴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想找些新鲜的游戏,于是决定去爬悬崖。另外五个小朋友都爬到了崖顶并且“迂回家了”,而我体弱多病又胆小,爬到一半的时候不敢再往上爬,也下不来。杰利把我的爸爸找来,在爸爸的鼓励下,我一步步爬下了悬崖。

  师:他复述得怎么样?六要素讲全了没有?

  生:讲全了。

  师:但王伟钊复述的过程中有一个小小的问题,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其他小伙伴是“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回家”,而不是“迂回家”。(生笑)要注意啊!

  师:课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谁?有名字的有几个?

  生:一共有7个,我和五个小伙伴(有名字的是内德和杰利),还有我的父亲。

  (师板书人物的名字)

  师:这七位人物中,你最喜欢的是谁呢?

  (生七嘴八舌)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再默读一次课文,特别注意从对话中体会你喜欢的人物的感情和性格特点,用一些关键词概括出他的性格特征。

  生1:我最喜欢的是“父亲”,因为他没有直接把“我”抱下来,而是鼓励我自己爬下来。

  师:从“父亲”的做法,你能看出什么?这位父亲很懂得——

  生1:很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师板书:父亲——懂教育)

  生2:我最喜欢作者,因为他很勇敢。

  师:作者很勇敢?他是一开始就很勇敢的吗?

  生:不是,作者开始很胆小,在父亲的鼓励下变得勇敢。

  (师板书“我”——胆小-勇敢)

  师:“我”并非一个一贯勇敢的孩子,小伙伴最初提议爬悬崖时“我”还“一时拿不定主意”,但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成功爬下悬崖,慢慢变得有信心,勇敢起来。还有吗?

  生3:我喜欢内德。他非常的勇敢,而且很有想法。

  (师板书:内德——勇敢,有想法)

  生4:我喜欢那些小伙伴们,他们都非常的活泼、勇敢。

  (师板书:小伙伴们——活泼、勇敢)

  生5:我也喜欢父亲,他不仅懂得教育孩子,而且性格很沉着,大气。

  (师补充板书:沉着,大气)

  生6:我喜欢杰利。因为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他不仅鼓励我去爬悬崖,而且在我遇到困难时帮我请父亲来帮忙。

  师:别的小朋友都走了,杰利却去请我的父亲了。这说明杰利怎么样?

  生:讲义气,热心帮助别人……

  生2:杰利见义勇为。

  师:大家说得不错,杰利很讲义气,热心帮助遇到困难的我。但我们能说杰利是“见义勇为”吗?见义勇为是什么意思啊?

  生:不能用见义勇为,不合适。

  (师板书:杰利——讲义气,热心)

  师:同学们把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都概括总结出来了,很不错,现在老师带同学们来拍一场三幕剧。同学们看看课文,我们课文里有三个对话比较集中的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至第六段,第二部分是第10至第13段,第三部分是第16至22段。我们就把这每一部分看成一场戏的一幕,老师做导演兼旁白,请同学们扮演其中的角色,联系到我们刚才总结出来的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用独具个性的语调和表情来“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首先请全班同学来给每一幕定个标题。第一幕(1~6)

  生:爬悬崖前

  师:好,爬悬崖前,这是个时间状语形式。那后面两个小标题我们统一都用跟悬崖有关的词语来命。

  生:第二幕,爬悬崖;第三幕,悬崖脱险

  师:“脱险”这个词你们是怎么想到的?

  生:课前自读提示里有。

  师:这是非常好的阅读习惯。课前的阅读提示会告诉我们许多信息。

  师:我们准备开拍了。第一幕有几个人物?按他们的出场顺序来说。

  生:内德,有个孩子,杰利,和我。

  师:王伟钊来扮演内德吧,庄健鹏,有个孩子;张创豪,杰利。有点瘦弱的“我”,就由朱俊东来扮演。

  (师读旁白,生读对话,有人笑。)

  师:好,我们这场戏的第一幕落幕了。我们一起来开个总结会。来看剧本——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为什么时间已经过去57年了,“我还记得那年的闷热”?

  生(七嘴八舌):因为那天他爬悬崖了。

  师:“我”难忘的仅仅是爬悬崖的经历吗?

  生:不是。还有“我”在悬崖上学到的东西。

  师:“我”学到了什么?课文哪里提到了?

  生:最后一段,我难忘的是“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

  师:请同学们好好研究一下最后一段,把“我所学到的经验”读出来。

  生齐读: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师板书:闷热——学到的经验(难忘))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品评一下刚刚几位同学的表演。评价之前,我们要先了解那些台词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辅以怎样的表情说出来。内德说的那句话“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的,应该读出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是“玩弹子游戏玩厌了”,突然想出一种新鲜的游戏。应该读出惊喜、灵光一闪的感觉。

  师:分析得非常好。刚刚张创豪表演的“惊喜”的感觉差一点。再看第二个人物,“有个孩子”,他说的话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很着急。

  师:你从哪里看得出他很着急?

  生:我们现在就去爬吧的“现在”,还有“飞跑”。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啊,真不错,找得很准确。

  师:我们再来看第四段,里边为什么要提到“八年来我一直有病”啊?不说不行吗?

  生:不说不行。这里告诉我们作者体弱多病,后面别的小伙伴都能爬上悬崖就他爬不上就比较真实,让人相信。

  师:那这里提到就是提前做什么?

  生:铺垫,伏笔。

  (师板书:有病——铺垫,伏笔)

  (第二幕开拍。“我”仍由朱俊东扮演,其他两个人物另选。)

  师:好,第二幕中的“其中一个孩子”那句“再见”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高兴。

  师:这里跟我们*时感受到的“高兴”的心情是一样的吗?看到别人被困在悬崖上却无动于衷,反而“哈哈大笑”,这叫做什么?一个成语。

  生:幸灾乐祸。

  师:第三幕剧情有点复杂了,特别是“我”的心理变化值得好好揣摩。父亲刚来时,我是怎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对于自己爬下悬崖有没有信心?哪里能找到根据?

  生:没有信心。“我”刚开始时是“哭着”说话的。表示我一点信心都没有。

  师:很棒。同学们已经学会从课文中捕捉那些微小的信息了。后来呢?

  生:后来慢慢有点一点点信心,因为文中说“这‘似乎’能办得到。”接下去,“我‘顿时’有了信心”,再到后面的“信心大增”,“我”的心理活动一直在变化。)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朱俊东要好好体会这些微妙的变化哦,用不同的语调和表情把它表现出来。

  (板书:没信心(哭)-有一点点信心(似乎)-有信心(顿时)—信心大增)

  (第三幕开拍。找一个看似沉稳点的男生扮演“父亲”。)

  师: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各位演员的表现。

  雷雨洁:我觉得罗培彬(扮演父亲)读得不好。第21段的那句“很好”应该读出很惊喜,都要叫出来的感觉,因为父亲之前并不知道“我”是不是能做得到。

  师:雷雨洁读书非常仔细,我们看看这句“很好”后面怎么说的,“父亲‘叫’到”。的确应该读出非常惊喜要叫出来的那种感觉。罗培彬,要好好修炼哦!

  梁楚君:还有父亲在18段说的话,应该用一种很*静很沉重的语气读出来。刚刚罗培彬读得太随便了。

  师:父亲的这句话,应该是一种怎样的语气?沉重不太合适,换一个词?

  生:沉稳。

  师:非常棒。应该是一种沉稳的语气。当然,同学们只有十一二岁,想要读出中年男人的沉稳是很难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尽量靠近这种感觉。来,大家一起体会一下——

  师:我们看22段,我爬下悬崖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然后呢?

  生:我先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了,然后开始啜泣。

  师:啜泣什么意思?前面出现过这个词吗?

  生:啜泣的意思是抽抽搭搭地哭。前面出现过。是我被困在悬崖上,感到十分害怕的时候。

  师:那两次啜泣分别是怎样的原因?

  生:第一次是太恐惧了;第二次是太高兴了。

  师:第二次的啜泣同学们觉不觉得奇怪?明明爬下悬崖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哭啊?你尝试过或者见过这种场景吗?

  生:喜极而泣。

  师:同学们文学素养非常高,成语运用很恰切。就是喜极而泣。人在欣喜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用哭泣来表达。看来,“我”实在是感慨万千。

  师:三幕剧圆满落幕了。同学们的表现非常精彩,让老师们叹为观止。关于这篇课文,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1:父亲来救我时,刚开始为什么说“晚饭做好了”这么随便的话啊?

  师:你希望父亲说什么?“天哪,孩子,你怎么在那儿啊!”(师扮一惊一乍状,生笑)

  生:这样说一句很随意的话目的是为了让“我”*静下来,不要太紧张。太紧张的话很容易出事的。

  生2:我想问,杰利到底算我最要好的朋友吗?他自己不救我就算了。去叫父亲也叫了那么久,也许他跑去哪里玩去了,很久之后才想起来我还在悬崖上才去叫父亲的。

  (下课铃声响起)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没有时间在课堂上讨论了。请同学们以“杰利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吗?”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写在读书笔记本上。下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3

  因为这是初一语文学习的第二课,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个有利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于是一改我以往长期主宰课堂长篇大论的习惯,换成学生当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是参与者,一会是引导者,一会又是点拨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话题;一会又是提问者,再一次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中来;一会又是设计者,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环境氛围…… 学生也随之不断变化角色,不断变换思路:一会是旁观者,为小主人公着急;一会又是文中的小主人公,身临其境体会当时的心境;一会又是主人公的伙伴,为他出谋划策……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闹而无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驰,于是在轻松的教学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最后的5分钟,我设计了一个口语训练内容,倾听了孩子们的心声。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节课下来,我说话的时间不到15分钟,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和练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各个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从对本课的学习中,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了生活中大困难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将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4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时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课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富有启发性。作者通过回忆自己8岁时的一次爬悬崖脱险的经历,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困难。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我在案例设计时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

  3、阅读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在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和中心后,对文章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探索。

  这一设计的优点:学生的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角度的阅读探索。这样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缺点是学生的体验不给深刻,生活阅历少,解释不到位。还的老师的引导。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5

  前段时间 ,我执教了一堂公开课,是七年级上册的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我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导语的设计。

  我从作者的一次飞行经历导入: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这个人就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那么小时候的一段什么样的经历改变了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导语是以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目光,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二、问题的设计和方法的指导。

  1、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2、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这几个问题比较简单,我让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来回答,提起他们参与讨论的.兴趣。

  3、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学生自己能从文段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要着眼于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理解: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从一个毫无信心的孩子到顿生信心,到信心大增,继之获得巨大的成功感,获得他一辈子都忘不了,一辈子都在享用的人生经验。

  4、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是本文的中心。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在结尾几段点出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主旨句:“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再让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理解了文章的题目,也知道了怎样从文本中找一篇文章的主旨。

  三、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与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

  我主要运用朗读、品味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朗读文中富有心理描写的语句、有代表意义的关键词语以及蕴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在学习了文章以后,给学生留下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让学生写下来。

  课后同科老师进行了研讨交流,对我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可行的意见。综合老师们的意见,我也发现本节课的缺憾:就是学生对文章哲理的领会不够深入。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觉得自己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些简单化了。

  总之,今后我要努力向优秀的老师学习,多读教学研究方面的书籍,提高自己的授课的水*,做一名让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6

  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知道如何做人,如何交友。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一个指路人。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上完了这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

  首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其次,接着问: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这个题型在阅读中经常出现,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多种形式谈感悟。

  二.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锻炼。

  运用朗读复述、合作探究阅读这种方式,引导学先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内涵,再走出文本,联系生活,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在整个过程中,我一会是提问者,一会是引导者,一会又是点拨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话题;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环境氛围……学生也随之不断变化角色,不断变换思考……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闹而无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驰。

  一节课里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交流,发言,但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缺点:

  1、复述课文时语言表达不给准确,不简洁,不流畅。 最后的5分钟,我设计了一个拓展,但在这个设计上,有些欠缺,深度不够。

  2、 学生谈交友方面,应该敞开了谈,多拓宽学生的眼界,抓住实例来讲,更好。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7

  在本课的第一课时,我的第一步,就是要像文中的父亲那样,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让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渐学会欣赏文章。为此,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一个指路人。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上完了这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导语的设计引人入胜。

  我从作者的一次飞行经历导入: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这个人就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那么小时候的一段什么样的经历改变了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导语是以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加之我生动的语言,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目光,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二、通过问题的设计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1、首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2、然后,接着问: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这个题型在阅读中经常出现,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回归文本,从文章确定答题的大致范围,一段一段按顺序找能概括其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果有的段落没有词语,就从所做的事中或者这个人的语言、动作等概括起特点。

  3、接着,我要求学生再仔细研读课文,找出描写“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和环境描写的语句,引导学生探究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4、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这节课也有几点不足:

  在反思中,我发现了一点遗憾,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无法体会当时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心理过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8

  一、《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整体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时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课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富有启发性。作者通过回忆自己8岁时的一次爬悬崖脱险的经历,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困难。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我在案例设计时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

  3、阅读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在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和中心后,对文章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探索。

  这一设计的优点:学生的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角度的阅读探索。这样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缺点是学生的体验不给深刻,生活阅历少,解释不到位。还的老师的引导。

  二、 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按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策划。“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阅读指导应以学生的学情为依归,就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一句话,不是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需要我们指导什么。同时,本文的教学目标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感悟体验才能有效实现。

  三、这一过程的设计突出的特点是: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环节设计渗透情感,积极实践“大语文”观。

  开头的歌曲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师生的朗读,与文章形成一个整体,加强学生的感悟。

  2.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锻炼。

  运用朗读复述、合作探究阅读这种方式,引导学先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内涵,再走出文本,联系生活,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问题的设计紧凑,扣住主题。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在组织教学的各个环中,要适时点拨。在第二课时探究人物的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问题。这几个问题紧扣中心,有梯度感,注重情感的渗透。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发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

  四、缺点:

  1.复述课文时语言表达不给准确,不简洁,不流畅。

  2.对人物的性格和心里的把握不准确。

  3.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 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这必定会削弱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五、改进建议:

  1.多给学生指导如何复述,抓住记叙的要素,抓住关键的词语,关键的句子。

  2.让学生多读课文,创设情境多角度理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角色朗读。阅读感想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可进行书面准备;

  3.必需多鼓励。

  4.在学生交流之后,迅速整合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关注重点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像、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教学技能与教学策略的运用都很恰当。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读、探究对人物的刻画,感悟故事内涵。并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全班交流的方式,对人物进行深入的揣摩。再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不足的是学习语文没有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没有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改进的建议:运用语言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提高。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9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的初步打算,就是要像文中的父亲那样,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让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渐学会欣赏文章,打消学生对鉴赏文章的恐惧感。为此,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一个指路人。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上完了这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导语的设计引人入胜。

  我从作者的一次飞行经历导入: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这个人就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那么小时候的一段什么样的经历改变了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导语是以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加之我生动的语言,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目光,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二、通过问题的设计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1、首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2、然后,接着问: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这个题型在阅读中经常出现,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回归文本,从文章确定答题的大致范围,一段一段按顺序找能概括其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果有的段落没有词语,就从所做的事中或者这个人的语言、动作等概括起特点。

  3、接着,我要求学生再仔细研读课文,找出描写“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和环境描写的语句,引导学生探究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4、最后是写法探究。首先是写作顺序。把记叙的几种顺序告诉学生,让学生分析本文的记叙顺序是顺叙。其次点拨学生说出以小见大的写法。

  5、作业练笔。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篇随笔。让学生写自己的经历,以小见大,有感而发易写出真情实感。从批阅情况看,学生写的不错。

  这节课也有几点不足:

  在反思中,我发现了一点遗憾,就是学生对文章的哲理领会不够深入。不能从它的深度和广度上去认识,这大概学生的年龄小有关系。所以谈得很肤浅。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0

  未来的路上,我愿意走一步,再走一步!

  最终确定讲《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题目是在和赵老师商量之后,赵老师说虽然文字浅显,但内容富有启发性,特别是对于初一新生来说,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对他们来说很有启发性和指导意义。于是在赵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了阅读教材,研究教参,从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希望能够给孩子们上一堂高质量的具有人文情怀的语文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时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课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富有启发性。作者通过回忆自己8岁时的一次爬悬崖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困难。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所以我在案例设计时从以下三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

  3、阅读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在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和中心后,对文章精彩之处进行分角色朗读来深入探讨人物性格。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无提问课堂教学方式来推进,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应以学生的学情为依归,就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一句话,不是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需要我们指导什么。同时,本文的教学目标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感悟体验才能有效实现。最终要对学生有启发性,就需要学生有相同的情感体验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学会面对苦难的方法,所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进而加深对学生的启发性,让学生进一步分析题目的深刻含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却没有收到相应的好的效果,虽然在不同的班级都已经试讲过,但是这次的课堂效果不是很好,一方面孩子们上午体能测试,耽误了预习,所以对课文预习不充分,复述课文时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简洁,不流畅,对细节描写体会不到位,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的把握不准确,特别是最后的环节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的成长故事时,孩子们一时想不起来自己的成长中类似的故事,所以一时感觉课堂气氛不是很好,第一次上公开课,孩子们还有点拘束,在能煽动他们情绪的朗读环节没有煽动起来学生的情绪,导致整堂课,气氛不是特别活跃。另一方面是我个人原因,虽然感觉不紧张,但是潜意识中还是很紧张的,所以在讲课的时候语速不自觉的就加快,让孩子们没有反应的时间也是造成他们气氛不活跃的一个原因,一直都在紧张的看表,唯恐到点讲不完,所以每个环节都特别的仓促,给人一种赶时间的感觉,这样本来设计好的对语言方面的分析不是很透彻,孩子们读的还是不错的,但是感觉还没有达到完全的高潮,就被我匆匆结束啦,一直在忙着赶环节,其实这些都是课堂掌控能力不强的表现,其实真正的高手,就像赵老师说的,在设计课的时候,自己要预测到几种可能性,最后的一个环节u要有弹性,这样就不会一直在赶时间,就不会有的地方品不透啦,学生放出去深入分析,这样课堂的高潮就出来啦,即使最后的环节没有进行到,给人的感觉这个课也是完整的。另外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对你讲的内容进行分析,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进行预设,对于不同的表现要有不同的对策,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掌控课堂,就不会因为自己的课备的很熟,而说的很多,课堂成了自己一个人的舞台,另一方面也不会因为学生的发挥而牵着你走,最后被学生牵走了,而回不到自己要讲的主题上来,这样的课堂分明都是失败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练就掌控课堂的本领,未来的路还很长我愿意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一种深厚的韵味隐藏在其中,那是一种不急的从容,不赶的睿智。就如早上的作文课没有太多的期望,但却有了丰厚的收获,一位老教师对课堂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对课堂下每一位听课老师的尊重,举手投足、只言片语,那是一种语文的修养更是一位语文老师的智慧。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5篇(扩展6)

——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10篇

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1

  暑假里,我津津有味地读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启发。

  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回想了一件成长过程中亲身经历的小事。身体一向虚弱的小作者参加了攀岩的“冒险”行动。尽管小作者“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膛里怦怦乱跳”,还是成功地攀上了岩石架。但是在新的`一轮高峰攀登中,他畏惧不前了。暮色四合,杰利和父亲来找他,在父亲的殷切希望和鼓励下,他先走好眼前的一小步,再走下一步,终于走了下来。

  这件事告诉我们,信心和勇气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动力和源泉。不要想着远大的目标,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只有走好这一个个小步,才能抵达远大的目标。记得有一次,我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我长大后想做一名出色的画家!”“孩子,你有远大的理想很好,但是,你总想着以后,现在不努力,理想怎么会实现呢?你要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啊!”妈妈语重心长地告诫我。我听了妈妈的话为之一震,惭愧地低下了头。从那以后,我像变了个人似的,别人在嬉戏玩耍的时候,我顶着酷暑去参加暑期绘画培训班;别人在甜甜地午睡时,我在家苦练绘画基本功;别人在游山玩水欣赏美景时,我拿着画板在写生……我尽力地朝着目标“走一步,再走一步”,慢慢地靠近。

  每次拿到通过我的努力而获得的一张张荣誉证书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的路是多么踏实而遥远。每当我因为看到前途遥远可怕以致灰心丧气时,我只要记起这个故事以及妈妈对我说的感人肺腑的话,我便能应付一切。

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2

  我们渐渐地长大了,越来越关注生活,也开始思考生活,探究成长的奥秘。有人曾说,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有时成长是一种恍然的.顿悟。《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从一件往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讲述了当年一个8岁的小男孩莫顿。亨特与伙伴们冒险爬悬崖,然后遇险到脱险的经过。

  读了着篇文章,让我很受感动。特别是父亲的那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当眼看孩子面对困难和危险的时候,作为一个父亲,他没用最直接的方式去帮助孩子脱离危险,而是用了一种对孩子成长有帮助的方法——鼓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亲鼓励孩子自己去独立克服困难。也正是因为这样,事后亨特自己也学到了不少;反之,如果当时亨特的父亲只是爬上悬崖把亨特抱了下来,那亨特也不会从中悟到什么,反而更加强了对父亲的依耐性。也是从这一点,我很钦佩这为伟大的父亲。

  要是把这种事情放到现在的父母身上,可能大多数的家长只会选择一种方式,那就是自己亲自上去抱。这就是父母和父母之间的不同。不过,他们的这种方法并不错,因为不管是选择哪种方法,其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对孩子的爱。只不过他们用的是不同的两中方式在爱孩子。

  我之所以喜欢这一篇文章,不仅仅只是他的事件,还有一点就是文章的写作方法。

  本文中就使用了多种写作方法,主要有三美:

  1、哲理美。作者通过对童年的一件往事的描写,悟出了一些人生哲理,是值得每一个人铭记的人生经验。

  2、描写美。文中的心理描写最为精彩、生动、细致、真实。值得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在描写脱离危险部分表现的尤为明显。

  3、照应美。文中多处用了这一写作方法。比如,开头写悬崖的环境,交代自己身体病弱,还有几处提到杰利,都是作者精心埋下的伏笔。

  这就是我读《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感受。你们呢?

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3

  读完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让我有非常大的震撼,我不禁要想起我自己在学以上有一点困难,就说太难了,退缩了。作者在那么危险地情况下,最终在爸爸的鼓励下没有放弃,勇敢面面对,一步一个脚印的完成了自己完成不了的"任务。不但恢复了自信心,还明白了许多道理。

  读完后,我不禁想起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在常人来说几乎是要去送死的任务,驾驶没有任何防护设施的飞机,飞到柏林区做侦察。可是他却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他是怎么做到的?他就是把这个大困难化成了许多小困难,再去一个一个征服,把困难以大化小,以小化无。

  我觉得自己和他们比起来——实在是差了十万八千里。我决定学习他们这个精神——就是把我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以大化小,以小化无,再大的困难我也不怕了。

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4

  我们敬爱的*曾经说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是啊!一个人如果不向因难低头,那么他一定会战胜一切。这句话正好附合我今天读到的一篇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中心思想。这篇文章令我感受颇深,也让我真正理解了这句名言的真正涵义。

  这篇文章讲了作者小时候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小伙伴们要去攀岩,身体虚弱的作者也参加了,他虽成功的攀上了岩石架,却不敢下来了。暮色四合,父亲和杰利来找他,在他们的鼓励下,他先走好眼前的一小步,再走一大步,最后他终于走了下来。

  我觉得那时的作者是一个胆小而敢于尝试的孩子,他虽然体弱多病,但是他还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攀岩了,又在父亲的殷切希望中走了下来,这证明他是一个勇敢的孩子,也许,这就是作者人生历程中的第一次考验,一个成功的转折点。

  在生活中,我也遇到过困难,印象深刻的一件是这样的:记得一、二年级的时候,我的成绩并不是太好,也不是班级干部,所以一点也不“引人注目”。这使我十分困惑,为什么别的同学能考前三名,我就考不了呢?为什么别的同学是班级干部,我却不是呢?是因为我没有别人聪明吗?不!不是!是因为我不够努力!从那以后,我凭着那股子拼劲儿,成绩直线上升,前五名,前三名……看着自己的成绩,看着自己的一张张奖状,我欣慰极了,这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啊!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困难,我们也要坚持到底!相信自己,只要你成功的迈出第一步,你一定会走向成功!

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5

  只看眼前的一小步我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叙事散文,这篇散文触动了我的心弦,让我流连忘返……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这是*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里的句子,这两句词发表议论,揭示了一个道理:只要不畏艰险,敢于攀登,就能克服前进路上的一切困难。

  一篇文章好,主要是在这篇文章背后有着一位好作家。所以,我先来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莫顿·亨特,美国作家,专业心理学家。曾发表百余篇短文,并著有《宇宙间》 《可怜的动物》《痛击》《心理学的故事》等作品,是美国文化学术界声望极高的专业作家。

  本文讲有一次作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上,爬到了的高度,再也上不去了,要下也下不来了。后来他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

  文中有几个地方,我觉得非常值得赏析一下,譬如:第七段的最后一句——这是作者对悬崖最初的感觉,感觉攀爬有困难,认为是“险峰” ,为后文写作者的害怕作铺垫;第十三段第一句——写出伙伴们轻松迅捷地爬上崖顶,而作者却停留在了石架上。他们以戏耍、嘲弄的眼光回望着,符合八岁儿童的心理,也表现出作者困窘恐惧的内心感受;最后一段的第二句——画龙点金之笔。由作者小时候爬悬崖一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对待人生中所遇到的困难,只要一步一步地去战胜,终会取得成功。……

  通过这篇散文我也懂得了许许多多的道理:①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和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出道理。②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的认真去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我们以后在生活中 ,也要像作者这样: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只看眼前的一小步。

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6

  莫顿亨特,一位著名的美国作家,可称的上是文武双全。曾经写下了600多页的长篇小说,也曾开着飞机到德军营地的上空侦查,这样的他之所以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靠的是童年在悬崖上父亲给他上的一课 。

  那年8岁的他,和朋友们一起去爬悬崖,可是对于身体状况一直不好的他来说,那简直是一座高不可攀的险峰,从最初的犹豫到后来的恐惧,他一直在努力地跟上伙伴,可是,在他快爬上悬崖的时候,伙伴们却爬上了更高的崖顶,然后顺着崖顶的小路回到了家。就这样,他孤独地趴在一块大石头上,既不敢往上爬,也不敢往下走,直到暮色苍茫的时候,他的好朋友杰利才带着父亲来找他。因为长时间趴在石头上,他的全身都麻木了,但见到父亲,他安心多了。这时候父亲用*静的语气对他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亨特听了父亲的话,一小步一小步的`慢慢往下爬。最后,他终于脱险了。从此,亨特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会想着父亲的话,一步一步慢慢走,最终,战胜困难。

  这篇文章让我很有感受,以前我遇到困难,只会逃避,不会想办法去战胜它,经常找些理由来给自己做借口,比如数学没考好,我就说题目很难;英语单词没背出来,我就说要背的太多了,记不住;总之任何我没做好的事情我都会给自己找借口。其实这些都不是难事,以后学习上我也要一小步一小步的战胜困难,现在我们的年龄是学习的最好时间,我要好好珍惜。

  人生难免会遇到困难,我们要冷静乐观的去面对,并且要善于分解困难,将困难一点一点击破,化整为零,最终一定能成功。

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7

  我们渐渐地长大了,越来越关注生活,也开始思考生活,探究成长的奥秘。有人曾说,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有时成长是一种恍然的顿悟。《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从一件往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讲述了当年一个8岁的小男孩莫顿‘亨特与伙伴们冒险爬悬崖,然后遇险到脱险的经过。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很受感动。特别是父亲的那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当眼看孩子面对困难和危险的时候,作为一个父亲,他没用最直接的方式去帮助孩子脱离危险,而是用了一种对孩子成长有帮助的方法——鼓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亲鼓励孩子自己去独立克服困难。也正是因为这样,事后亨特自己也学到了不少;反之,如果当时亨特的父亲只是爬上悬崖把亨特抱了下来,那亨特也不会从中悟到什么,反而更加强了对父亲的依赖性。也是从这一点,我很钦佩这位伟大的父亲。

  要是把这种事情放到现在的父母身上,可能大多数的家长只会选择一种方式,那就是自己亲自上去抱。这就是父母和父母之间的不同。不过,他们的这种方法并不错,因为不管是选择哪种方法,其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对孩子的爱。只不过他们用的是不同的两种方式在爱孩子。

  我之所以喜欢这1篇文章,不仅仅只是他的事件,还有一点就是文章的写作方法。本文中就使用了多种写作方法,主要有“三美”:

  1、哲理美。作者通过对童年的一件往事的描写,悟出了一些人生哲理,是值得每一个人铭记的人生经验。

  2、描写美。文中的心理描写最为精彩、生动、细致、真实。值得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在描写脱离危险部分表现的尤为明显。

  3、照应美。文中多处用了这一写作方法。比如,开头写悬崖的环境,交代自己身体病弱,还有几处提到杰利,都是作者精心埋下的伏笔。

  这就是我读《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感受。你们呢?

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8

  我们学习了一篇叙事散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文章讲的是作者莫顿·亨特小时候与5个小伙伴去爬山,但是,胆小的他却蹲在石架上不敢下来,等到了晚上,父亲和莫顿·亨特的朋友杰利来救他了。父亲安慰恐慌的儿子:“不好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就这样,莫顿·亨特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最后爬下了悬崖!

  莫顿·亨特父亲的话使我受益匪浅。是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危险,只要把它看做一小步,一小步,想着自己已经距离目标不远了,这样便会产生无穷的动力和信心。走了这一步,再去走下一步,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下去,再大的"困难也不怕!

  在人生的慢慢道路中,只要你有足够的信心,足够的勇气,足够的毅力,足够的发奋,不懈地朝着一个奋斗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勇往直前,不断攀登,不论再慢慢整途中有什么困难,都必须能够闯过去的!最后,必定会站在人生的巅峰,拥抱成功!

  合上书本,我的心灵仿佛经过了一次洗礼,我的内心更充实了!莫顿·亨特父亲的话永远激励着我在人生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勇往直前,不断攀登,成为一个强者!

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9

  我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让我感触很大,文章是围绕着“我”爬悬崖的故事写的。“我”一开始爬上了悬崖,但不敢下来。一直蹲在悬崖上哭,直到等“父亲”来到。“我”想让“父亲”帮助“我”爬下悬崖,但“父亲”没有帮我,却一直给予“我”鼓励。在“父亲”的鼓励下“我”终于迈出了最初的一小步,最后充满了自信,一步一步的爬下了悬崖。

  其实,我们不也是这样吗?在现实生活中,常有人因胆怯而畏缩不前。想到这里我就有点惭愧,因为我面对困难总是非常胆怯。可现在不一样了,我面对困难再也不胆怯、害怕了。因为我记住了作者的"一句话:我要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因此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一个大困难都是由一个个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战胜了大困难。在此我还要称赞那位父亲,他做得很对。当我们遇到困难时,父母可能就直接帮助我们把难关过了,可这位父亲不是这样做的,而是不断的给予鼓励,让孩子充满解决困难的自信与力量。

  我们在学习中在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只要能迈出最初的一小步,困难就会迎刃而解,胜利就会在眼前!

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10

  “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

  这是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小亨特的父亲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不仅让胆怯的小亨特重拾信心,迈出了克服困难的第一步,也深深的影响了我。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主要写小亨特体弱怯懦,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上不去下不来。父亲找到了他,激励他一步一步地走下来。亨特信心大增,一步一步地爬下来,终于脱险。作者通过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件事写出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一小步,再走一小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无论困难有多大都能闯过来。

  莫顿亨特父亲的话使我受益匪浅。是的,人生之旅,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曲折坎坷。面对困难,假若你总是想着前面的路有多长,充满许多艰辛与坎坷,不敢走过去,那么你就永远走不到终点,因为这一切将彻底击破你的信心。在这个时候,你别想着前面路有多长,有多苦,只要把它看做一小步,只是一小步,想着自己已经距离目标不远了,这样你便会产生无穷的动力和信心。走了这一步,再去走下一步,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下去,再大的困难也不怕!等你真正达到自己的目标时,再回过头看看,会发现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克服了多少困难,所走的路是多么漫长!

  在人生的道路上,遇事无难易,而在于勇敢为之,走好关键的一小步。由此,我想到了孔子。当初孔子在齐国纳谏齐王,但是齐王拒绝了他,在鲁国、楚国也是如此。可是孔子并没有放弃,而是自己创立私塾,传播儒家思想,从而成为了儒家创始人。走一步,再走一步,孔子的经历可不也正是如此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老子说的一句至理名言。是呀,面对茫茫的千里之路,假如你在起点就被吓倒的话,那你就永远不会有到达终点的一天;反之,如果你并不在意它的遥远,不害怕它的艰辛,只想着是在走一小步,走完一步,再走下一步,这样,无论多少漫长的征途,你都可以战胜它!

  合上书本,我的心灵仿佛经过了一次洗礼,我的内心更充实了!因为我知道,困难并不可怕,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我会记住莫顿亨特父亲的话,它会伴我一生:

  “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5篇(扩展7)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0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记叙文六要素,复述故事情节。

  2.通过理清文章叙事线索,对应文章中的各部分情节,指导学生运用方法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文章线索、人物形象和人生启示三个方面进行方法指导,并借助类文阅读夯实基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把握记叙文六要素,复述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

  教学难点:

  通过教师的提示,从不同角度由浅入深概括出文章的人生启示。

  教学方法:

  默读、复述、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3分钟)

  在去年有一部非常卖座的动画片,里面的主人公朱迪是一只一心想成为警察的兔子。这部动画片的名字叫《疯狂动物城》。同学们看过吗?(生答)我们今天就一起重温一下其中的一个片段,看看朱迪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一名优秀的警察的。

  (观看影片)

  看完片段,大家能告诉我朱迪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优秀的警察的?(生答)为了成为警察,这只兔子在夜间不放弃锻炼身体;凭借自己的智慧在训练和与大型动物的对抗中脱颖而出,就这样一步一步实现了在别人看来不可能的梦想。无独有偶,在二战期间,有一名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要独自驾驶飞机从英国秘密潜入德国本土进行侦察。飞机上没有武器装备也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他想到路途中的种种困难呢,内心异常恐惧。但是他回忆起儿时经历,一步一步完成了侦察任务,实现了自己看来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大家猜猜这个人是谁?(生答)对,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我”——莫顿亨特。

  下面,我们通过仔细研读文本,看看作者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什么。今天,我们男生和女生分为两队,进行竞赛,回答对了就能加分。

  二、课文分析

  1、整体感知(4分钟)

  引入:这是一篇记叙文,我们学习记叙文时第一步往往要先整理出记叙文的六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首先,时间、地点、人物比较简单,我希望交给一个同学来回答。(生答)下面,起因是什么?经过如何用一句话总结?结果如何用一句话总结?

  (1)梳理要素

  时间:七月里一个酷热的日子

  地点:费城

  人物:“我”、小朋友、父亲

  起因:因为厌倦了玩弹珠,就想去爬悬崖。

  经过:当“我”爬到悬崖中间时,由于害怕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结果:在父亲的指点下,“我”摆脱困境,爬下悬崖。

  过渡:在明确了这六要素的基础上,哪位同学可以综合这些要素,把课文的主要情节概括出来?

  (2)情节概括

  费城七月里一个酷热的日子,“我”和五个小朋友因为厌倦了玩弹珠,就想去爬悬崖。当“我”爬到悬崖中途,由于害怕陷入两难的境地。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我”摆脱困境,爬下悬崖。这次冒险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学生如果答不出来启示,可以顺势引导)

  过渡:

  2、文章线索(10分钟)

  过渡:文章一般出现的线索有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叙事线索又叫明线,感情线索又叫暗线。

  由整体概括抽丝剥茧

  叙事线索:冒险、遇险、脱险

  过渡:叙事线索相对容易,我们来看看比较复杂的感情线索。

  首先,这里总结了理清感情线索的方法。第一步,叫做定位,我们通过叙事线索的情节对应找到表达心情变化的段落。第二步,从段落中筛选词语,或者整合语句,概括心情。第三步,心情变化可以分类总结。

  1.定位:确定对应情节

  2.概括:筛选词语或概括心情

  3.综合:分类总结

  过渡:这里我已经给出了这条感情线索中的一个词——恐惧,这个词我们是通过哪些语句概括出来的。(生答)因此,结合前面的叙事线索,我们可以先定位,然后通过圈点勾画找出原文词语或概括情感。那么,冒险部分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脱险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有哪些变化?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找一找。

  ——恐惧——————

  3、人物形象(5分钟)

  过渡:通过感情线索的把握,我们下一步可以更好地分析人物的形象。我们首先看看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第一步,叫做定位,我们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段落语句。第二步,从语句中概括人物性格。第三步,人物的形象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全面综合分析。

  1.定位:找出人物描写

  2.概括:概括人物性格

  3.综合:多方面剖析

  过渡:这里老师把“我”和杰里的人物形象分析了,那么最难的父亲的形象留给大家分析。

  (同桌讨论半分钟)

  过渡:这篇文章又叫《悬崖上的一课》,作者通过爬下悬崖的一次经历,有了不少感悟。我们也来看看这一课带给我们的启示。

  4、人生启示(8分钟)

  过渡:人生启示也是有方法的,同样可以归纳为定位、概括与总结。第一步,定位找出文中表达观点、事理的语句。第二步,化繁为简。第三步由浅入深,多角度挖掘。

  1.定位:寻找表达观点、事理的语句

  2.概括:化繁为简,表述完整

  3.综合:由浅入深,多角度挖掘

  我先从四个角度给同学们一点提示,为同学们归纳启示做铺垫。分别是于事、于己、于人、于未来。下面,给大家2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等会儿请小组代表来回答。

  1、分解困难

  2、提高自信

  3、感激帮助

  4、积累经验

  三、类文实战(13分钟)

  过渡:在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处理阅读中感情线索、人物形象和人生启示三类问题。这个经验我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运用到新任务中。课前已经发给大家一篇类似文章,大家也提前阅读,并作了旁批。那么,现在我们带着学完课文的方法与经验,再来一探究竟。

  1.在跳河前,“我”的心理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请根据课文内容,补充下面横线处的内容。

  过渡:题目让我们找出心理变化,其实就是找出感情线索。题目中给了我们提示,我们先把提示词在文中画出来。(让学生明确“惊叹羡慕”和“鼓起勇气”的位置)

  惊叹羡慕——————鼓起勇气

  2.从全文看,“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过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倔强、不服输、善于总结经验

  3.从“我”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过渡:跳河的故事大家能否从多个方面归纳一下启示?

  人要有一定的冒险精神;

  遇事不怕失败,执着求索;

  不偏听偏信,大胆尝试;

  今后对待问题要善于总结,积累经验。

  四、课堂小结(1分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生活中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经验加以指导,初一阶段是中学生涯的第一步,我们要稳扎稳打,走好第一步,那么后面一步一步我们必然走得自信与坚定。最后,有几句话送给大家,我们齐声朗读一遍:

  五、作业布置

  完成质量检测第16课的内容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祥略合适。

  3、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媒体】 录音带;幻灯片投影字词、讨论问题。

  【教学设想】

  阅读本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经验。学习本文,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通过多角度阅读、讨论探究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语:

  在生活中我们常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刚,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2、运用第10页中词语写一段关于自己战胜困难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复述故事情节。(时、地、人、事。)

  2、给学生8分钟时间速读课文,然后变换角度复述故事。要求:尽量运用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随着叙述人的变换,叙述的内容要重新整合,有所创造。

  ⑴ 从内德的角度(以内德为第一人称)来叙述事情的起因(1~6)

  ⑵ 从杰利的角度(以杰利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悬崖陷入困境的经过(7~15)

  ⑶ 从父亲的角度(以父亲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下悬崖,摆脱困境的经过(16~22)

  三、研读分析

  1、给课文重新拟题,并说明理由。(小组讨论,推荐最好的发言。)

  2、讨论:为何作者要拟这个题?同学们好还是作者好?

  3、文中的“我”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些困难是困难吗?说明理由

  4、对他来说是极大的困难,那么他是怎么克服的?

  四、体验反思

  1、你学了这篇课后,有什么收获?

  2、你生活中也有克服困难的经历,你当时是怎么战胜的?(用一句话概括)

  3、四人一组讨论:

  ⑴ 为什么他父亲不上去把他抱下来,而是让他自已一步一步走下来?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假设你是那个父亲,你将怎么办?

  ⑵ 假如你是杰利,将怎么办?

  五、拓展延伸

  1、阅读同题诗歌:《走一步,再走一步》,并体会其所蕴含的哲理。

  2、阅读课后红习中汪国真的诗,思考:告诉我们怎样克服困难?

  六、作业布置

  1、搜集并摘录三至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佳句,在班级交流。

  2、进入情境,想像作文:假设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个小伙伴,以《当同伴陷入困境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3、抄写生字词。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3

  学习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知)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能力)

  3、进行多角度的阅读。(能力)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感悟人生哲理。(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材分析

  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使我们感受到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课文思路清晰明了:通过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立意高,是记叙文写作的一篇很好的范文。而且本文语言浅显易懂,生动细腻。“我”的心理描写很传神,值得揣摩学习。这都为不同角度的探究提供了生动的语言材料。

  学习重难点

  重点:2、3、4

  难点:4

  教学设想

  学习方法

  1、启发谈话法;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思考性的问题,在师生之间*等、民主谈话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获取知识。

  2、朗读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4、圈点勾画法;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符号或颜色圈点勾画出多角度阅读时的课文依据。以及课文蕴含深刻的最后一段。

  媒体设计

  1、幻灯显示“爬悬崖”的图片;全文总结板书设计;多角度阅读的导航语;课堂讨论、谈话的背景音乐;课文录音示范;预习检查。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式导入

  1、谈谈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2、为什么最深刻?有无打算写篇文章?

  3、师讲述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先讲述后总结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4、幻灯显示“多一份经历,多一份明智”。生畅谈看法。师明确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总结经验。

  5、过渡:赞美式过渡。然而我们的经历毕竟有限,还可通过听别人的故事,使自己更明智。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

  2、自由散读课文,思考:莫顿·亨特先生给我们讲了一件怎样的往事?

  (a)。详尽地复述。

  要求:口齿清楚;生动具体流利;完整、符合原文意思;尽量用课文词语。

  (b)简洁概括。

  检索信息:时间是八岁那年;地点悬崖上;人物有“我”、杰利、其他伙伴、父亲;事件为爬悬崖陷入困境(冒险),在父亲指点下爬下悬崖(脱险)。

  将检索出的信息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一个简洁但又表意完整的句子。记叙文材料概括的一般格式是“谁”(或‘什么’)干了什么(或‘怎么样了’)。重新组合信息时,地点可忽略,信息重组的结果是“八岁那年与伙伴一起玩耍,‘我’爬上悬崖陷入困境,然后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的往事”。

  通过复述与概述让学生真正对这件往事了然于胸。

  录音示范7~22段,听读模仿语气,听后读给同桌听。

  3、这是一件小事,但在莫顿·亨特先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看“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为什么会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1)畅所欲言。

  (2)明确最后一段。

  三、定向研习课文最后一段。

  整体感悟部分为这部分蓄势。

  1、先自主自读质疑,后四人合作共同解疑,师点拨。

  2、各组畅述解答了哪些疑问。

  3、熟读成诵。

  4、课文悟读,师畅谈自己的理解:面对巨大的困难,往往心怯了。其实只要不要想着这巨大的困难,勇敢地脚踏实地迈出第一步,走了第一步继续走下一步,坚持不懈;当某天蓦然回首时,困难就已化为乌有。莫顿·亨特先生从悬崖上习得的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5、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你以往遇到困难都是怎样处理的?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四、课堂小结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要失去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这堂课在与莫顿·亨特先生心灵的对话中,我们结交了这位智者朋友,拾取了智慧。而我们只有把这份智慧化为下一刻的实际行动,才算真正汲取了这份营养。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7~22段。巩固背诵最后一段。

  2、选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至少三个造一段话。

  3、课外荐读繁星春水中“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检查7~22段的朗读。

  2、这堂课我们对《走一步,再走一步》进行多角度阅读。

  二、学法指导

  1、让我们先看一个材料。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对达·芬奇谈自己画蛋的体会,他说:“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幻灯显示,生读)另一则材料。我国宋代伟大诗人苏轼也谈过类似的体会,他仔细观察过庐山,然后作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背)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无论绘画还是观景,都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这样,才能发现事物、景物的不同特点,画画,才能画出新意;观景,才能观出新意。对一些意蕴丰富的文章也应如此,应从多个方面去想,读得有创意,提高阅读质量。

  2、多角度阅读关键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也可拟一个中心话题。举个例子说,从杰利这个角度来读,中心话题可以是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由这个中心话题帮助阅读。可以用“杰利是一位……的朋友”的句式来回答。

  三、多角度阅读

  1、确定角度

  两两对比着来读,可从两个大角度(教子、交友)来深入阅读。

  父亲

  母亲

  杰利

  四个孩子

  2、中心话题

  (a)父亲为什么不直接孩子抱下来?他不怕孩子失足吗?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b)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3、师生多角度探究学习过程

  父亲角度

  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母亲角度

  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师总结: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杰利角度

  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的角度

  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之极。

  师追问:患难见真情,好朋友应当有难同当。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三、课堂小结

  多角度阅读是这堂课学习的重点。以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可学着运用它,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读出文章的新意,提高阅读质量,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

  四、作业布置

  1、试着多角度阅读《信念的力量》。

  2、熟读全文

  附:信念的力量

  鲁西南深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姜村,这个小村子因为这些年几乎每一年都要有几个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博士而闻名遐迩。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们没有不知道姜村了,大学村成了姜村的新村名。

  姜村只有一所小学校,每一个年级一个班。以前的时候,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孩子。现在不同了,方圆十几个村,只要与村里有亲戚的,都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人们说,把孩子送到姜村,就等于把孩子送进大学了。

  在惊叹姜村奇迹的同时,人们也都在问,都在思索。是姜村的水土好呀?是姜村的父母掌握了教孩子秘诀吗?还是别的什么?

  假如你去问姜村的人,他们不会告诉你什么,因为他们对于秘密似乎也一无所知。

  在二十多年前,姜村小学调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听人说这个教师是一位大学教授,不知什么原因被贬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子。这个老师教了不长时间以后,就有一个传说在村里流传。这个老师能掐会算,他能预测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说了,我将来能成数学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作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音乐家;有的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钱学森那样的人,等等。

  不久,家长们又发现,他们的孩子与以前不大一样了,他们变得懂事而好学,好像他们真的是数学家、作家、音乐家的材料了。老师说会成为数学家的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刻苦,老师说会成为作家的孩子,语文成绩更加出类拔萃。孩子们不再贪玩,不用像以前那样严加管教,孩子也都变得十分自觉。因为他们都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他们将来都是杰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刻苦等恶习的孩子都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

  家长们都纳闷,也将信将疑,莫非孩子真的是大材料,被老师道破了天机?

  就这样过去了几年,奇迹发生了。这些孩子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大部分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这个老师在姜村人的眼里变得神乎其神,他们让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测自己的命运。可是这个老师却说,他只会给学生预测,不会其他的。

  这个教师年龄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预测的方法教给了接任的老师,接任的老师还在给一级一级的孩子预测着,而且,他们坚守着老教师的嘱托:不把这个秘密告诉给村里的人们。

  我的几个好朋友就是从姜村走出来的,他们说,他们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对于这个秘密就恍然大悟了,但他们这些人又都自觉地坚守起了这个秘密。

  听说完这个故事,我一直在被这位可敬的老师感动着。人世间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信念的力量呢?他通过*最传统的方式,在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灵里栽种了信念啊!

  阅读指导:

  从“老教授”的角度看,昭示了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

  从“姜村”村民的角度看,提示了适宜的教子方略。

  从姜村孩子的角度看,倡导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

  教学反思之新教材下的备课

  本课设计侧重于多角度阅读。学生的潜力很大,真正感受到了“教学相长”。在多角度阅读中,学生创见性地从母亲的角度来谈自己的看法。这在备课中我根本就忽视了,借机顺势让学生想象如果是母亲来救“我”,那会是如何的情形?学生结合母亲的教育方式绘声绘色的谈了母亲的歇斯底里的表现,并预测到母亲的这种教育会让“我”一辈子没出息。继而与父亲的教育方式作比,体验到严厉的父爱背后深深的期盼和深沉的明智。甚至有些学生结合自己家的教育来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教学环节预料不到,但在课堂上掀起了小高潮。我深刻感受到,新教材的课堂不再一成不变,僵死固定,而是灵动多变,较难把握。老师只有精心全方位备课尤其是备学生的“可能”,才能游刃有余。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寻味的美文,讲的是作者小时侯在小悬崖上的一次遇险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作者悟出了一个道理,这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文中"我"的心理描写极为传神,是学习的重点之一。文中作者悟出的道理对学生的成长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这也是教学本文时需要重点揣摩的。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具备初步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对于文章内容的把握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加之本文主题也较为浅显,学生掌握文章主题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因此本文的学习,在引导学生继续巩固记叙文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为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默读方法的培养是重点,因此本文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学习目标】

  1、赏析关键性语句,剖析人物心理;

  2、联系生活实际,启迪人生智慧。

  【学习重难点】

  赏析关键性语句,剖析人物心理

  【设计理念】

  新课标提出"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文章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根据这一教学建议,设计本课时,以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为突破口,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设置了三个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品读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获得人生的启示,懂得如何积极克服困难,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创意说明】

  三环节:复述故事——剖析心理——启迪智慧

  三切入点: 以赏析关键性语句为切入点,品读人物心理;

  以赏读标点符号为切入点,感悟人物成长过程。

  以品析关键词语为切入点,收获人物成功经验。

  【探究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此环节设置意图:介绍作者事迹,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了解故事

  请结合记叙文六要素,复述故事

  (此环节设置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默读文章,勾画出记叙文六要素,并提示学生运用六要素组合法复述故事,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剖析心理

  (一)以旁观者的眼光看,依靠"我"的能力,"我" 能否脱险?说说你的理由。

  (此环节设置意图:旨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语句,在交流中,探讨"我"被困悬崖的根本原因是"恐惧",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二)跳读课文,找出表现"我"恐惧心理的句子。

  (此环节设置意图:通过品析关键词句,探究"我"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三)猜读课文,借助句子补充爸爸心理描写四、启迪智慧

  (四)跳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爸爸助"我"脱险的方法。

  (此环节设置意图:借助抓关键性语句,提高学生关键信息捕捉能力,培养感知能力。)

  (五)赏析标点符号,感悟人物成长经历

  1、请找出脱险部分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2、 有感情朗读脱险阶段表示"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3、 为什么"我"一步步地走下了悬崖,文中标点符号却用句号?

  此环节设置意图:

  1、分析句号的作用,感知在爸爸的引导下 "我"变得越来越自信、淡定、从容,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重视标点符号的正确巧妙运用。

  2、通过变句赏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

  3、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关键性语句,培养和提高学生借助重音和语速朗读课文的能力

  (六)品析关键性词语,收获人生成功经验。

  1、为什么文中说"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而不说"那一刻"或"那次经历"?

  (此环节设置意图:通过品析关键性词语,明白是爸爸教给"我"的不仅仅是爬下悬崖的方法,更是在教给"我"人生路上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经验,从而让学生储备成长路上克服困难经验)

  2、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像文中的"我"一样因胆怯而畏缩不前的情形,你是怎么处理的?

  (此环节设置意图:联系学生实际,分享成功经验)

  3、你又从"这一课"学到了哪些经验,如果你准备摘录文中的一句话作为成长路上的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试着背一背。

  (此环节设置意图:学以致用,用摘录和背诵的方法,既积累了名言警句又把所学化为了己用)

  五、课堂寄语

  这堂课,在与莫顿·亨特的心灵对话中,我们结交了这位智者,撷取了许多智慧。让我们走一步,再走一步,克服一个个小困难,实现一个个小目标,进而实现我们的远大理想吧!

  (此环节设置意图:用简短有力的话语使学生形成深刻有效的记忆,感召学生运用本节课所获人生经验,走好每一小步,完*生目标)

  附:板书设计

  成功

  再走一步

  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记叙方法。

  2、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掌握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文章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写法。

  教学目标

  多角度阅读,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二、检查预习

  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2、就故事情节要素组织学生抢答,以巩固识记:

  ⑴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提示:费城。

  ⑵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提示: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⑶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

  提示:5个。

  ⑷ 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提示:内德、杰利。

  ⑸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提示:约20米;约7米。

  3、复述(简洁地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也就是作者在童年的这一段经历)。

  4、记叙顺序:顺叙、倒叙还是插叙?

  提示:顺叙。

  5、文章结构(提问)。

  板书:

  起因──别出花样,去爬悬崖(1~6段)

  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7~15段)

  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16~22段)

  启示──走一步,再走一步(23段)

  6、字词学习:

  ⑴ 给加粗的字注音:

  耸立 啜泣 纳罕 头晕目眩

  垂直 崩土 蓬乱 狭小 胸腔

  ⑵ 按拼音填空:

  xuán yá jiè qiào bì guàn

  ( ) 训( ) ( ) ( )木

  lín xún lǚ

  瘦骨( ) ( )次

  ⑶ 多音字注音:

  闷热( ) 动弹( ) 颤动( ) 日晕( )

  烦闷( ) 弹子游戏( ) 颤抖( ) 晕倒( )

  折断( )

  折本( )

  折跟头( )

  ⑷ 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耸立:高起,直立。

  迂回:曲折、绕远。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嶙峋:形容人瘦削。

  三、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提示:联系结尾的议论来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提示:“你只要是想着你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是可以闯过来的。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提示: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论南,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提示: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品味词句。

  2、角色复述,体验探究。

  3、联系生活,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人 ,寻求共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如果是你,你又是怎样做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从中感悟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快速默读,初步感知

  1、教师默读指导: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时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默读效果:

  ⑴ 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⑵ 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⑶ “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⑷ “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⑸ “走”的结果如何?

  三、重点精读,合作探究

  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组织学生深入思考、分组讨论,质疑问难。 重点在于心理感受。

  教师可提供下列问题:

  1、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2、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3、“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4、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

  知识和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

  过程和方法目标:

  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 2.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掌握记叙文六要素。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多角度阅读,就文章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故事,结合课文导读,引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

  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1)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2)经过 (4——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3)结果(6——2)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4)启示(24)走一步 , 再走一步

  2、合作探究:(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3)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4)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5个。

  (5)有名字的是哪两个?——内德、杰利。

  (6)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约20米;约7米。

  ﹙7﹚“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8﹚“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9﹚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3、复述:简洁地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也就是作者在童年的这一段经历。

  三、局部品味,问题分析。

  1、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夜色降临更进一步地烘托内心“我”内心的恐惧与紧张,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心情。

  (3)推动情节发展。

  (4)间接表现人物性格、思想情感

  2、分析心理活动描写。

  第二部分:当“我”被弃于悬崖,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3、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随后: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4、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5、“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

  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

  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6、“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四、探究主旨,回味标题

  1、 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宝贵启示: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2、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

  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比如滴水石穿告诉我们坚持的力量,春去秋来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3、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五、小结全课 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搜集名言警句。(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于是就没有了路。路尽天绝处,不妨尝试着再走一步,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2、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你会怎么做?改写第三部分内容。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8

  【教学设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运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且蕴含生活哲理的故事。设计此课教学,本着新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启示的理念,以及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等观念,选用了创设情境,教师点拨,学生多元参与的教学方式。

  【教学目标

  1、多角度研读课文,筛选重点词、句,品味并说出其深刻含义。

  2、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提纲

  1、请给下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训诫、峭壁、嶙峋、禁地、耸立、颤抖、啜泣、纳罕、连攀带扒、头晕目眩、卜卜乱跳、小心翼翼

  2、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3、熟读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⑴、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所写的事。

  ⑵、把自己设想成文中人物,在文中圈点勾画多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词句,想像他(们)当时的所说、所做、所想。例如:

  ①、这是一座怎样的悬崖?

  ②、我和小伙伴们是怎么爬上悬崖的?我们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③、父亲用了什么办法把儿子救下悬崖呢?父亲当时的哪些举动或者哪些话对我最有帮助呢?我的感受如何?

  ④、除文中亨特先生的办法外,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可救莫顿下悬崖呢?你的办法好在哪里?

  二、创设情境,多角度阅读课文

  教师扮演记者,要求每个学生把自己想像成是这件事中的人物,找出文中人物所说所做所想的词语、句子,设身处地想像他们当时的感受,接受记者的采访。

  1、不同的人面对同一座悬崖的感受:

  ⑴、采访小伙伴:

  发生了什么事?

  那悬崖很难爬吗?那是怎样的一座悬崖呢?

  ⑵、采访莫顿:

  说到这悬崖,你的感觉跟你的伙伴们一样吗?为什么?

  你跟着小伙伴们爬悬崖的感觉如何?为什么下不来呢?

  ⑶、引导小结:

  面对同一座悬崖,莫顿视为禁地,而小伙伴们却感到不难。原因是什么?

  2、下悬崖过程中父子俩的所做所想:

  ⑴、采访亨特先生:

  当你听到儿子被困在了悬崖上时,你是怎么想的?

  你用什么办法把儿子救下悬崖呢?为什么要这么做?

  ⑵、采访莫顿:

  回忆整个下来的过程,你觉得父亲当时的哪些举动或者哪些话对你最有帮助?请具体谈谈你当时的感受。

  你下悬崖后哭了,原因是什么?

  ⑶、引导小结:莫顿能爬下悬崖最终靠的是什么?

  模拟采访结束。

  三、开展活动,多元探究文章内蕴

  1、让学生列举其他可救莫顿下悬崖的办法,发散思维。

  2、品读最后一段,引导学生读读、说说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本文主题的四种看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多元探究文章内蕴。

  四、引导延伸,感悟人生哲理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讲述自己在生活中最难忘的经历,感悟其中包含的道理,并将道理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全班交流。

  五、教学小结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暖春,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于是就没有了路。

  路尽天绝处,不妨尝试着再走一步,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2)领会“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勇于克服战胜困难的品格。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

  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

  (1)教师组织、参与、点拨;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感悟,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蜗牛》之歌引入,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莫顿亨特,去体验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蜗牛历程,去分享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智慧。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阅读提示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默读全文,圈点勾画相关的字词语句。

  2.结合文章进行字词教学,并根据重要字词复述文章。

  三、析“啜泣”

  (一)“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1.“我”啜泣的原因?

  明确:这是“我”在爬悬崖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害怕、恐惧

  2. 阅读第7-15节,思考:

  (1) 找出“我”爬悬崖的动词及表现“我”害怕和恐惧的短语并加以体会。

  (2) 这是一个怎样的险境?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介绍“我”眼中的险境。从中说明

  “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1.“我”啜泣的原因?

  2.阅读第16-22节,思考:

  (1)在父亲到来之后,“我”的心理有没有发生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来回答。

  (2)“我”什么动作让“我”有了信心?找出原文语句。

  3.“我”从一个“胆小鬼”蜕变为一个“勇敢者”,这一华丽转身的秘诀是什么?

  四、悟经历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让我们一起分享“我”的成功经验,读原句。

  1. 为什么“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

  2. 假如我们把“下悬崖之路”比作我们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那么大的苦难,我们应该如何战胜?

  3. “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主”意味着什么?

  4. 再读原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普遍含义。

  五、写经历

  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教训?

  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毫无信心(被困悬崖)

  走一步

  有了信心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爬下悬崖)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掌握眩、嶙峋、迂回等生字词。

  2、能力训练: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一件事中能悟出人生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二、迈开脚步,走近课文

  (一)勇闯词语关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圈点标注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读完后,先两人一组自行解决字词疑难点,无法解决的再提交全班集体解决。

  出示重点词语,找学生读并纠错

  (二)速读课文

  掌握了重点词语,我们再向前走一步请同学们在3分钟内快速读完全文,阅读时留意并圈点出有关环境、人物及情节的语句为下面的“闯关”做好准备!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开始!

  生速读课文。

  1、看谁抢得快

  (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完全后同学们自由发言,根据投影中的显示以及对全文的第一次感觉或总体印象,用这样一种形式来填充)

  1、在____(时间)在____身上发生了____事。

  2、在____(地点)在____身上发生了____事。

  3、在____(环境)下在____身上发生了____事。

  师:同学们,可以从三点中选择任意的一项表达自己的看法。

  生: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五个小男孩爬悬崖。

  师:五个小孩课本中都提到了谁?

  生:“我”、内德、杰利。

  师:真棒,对于课文的把握十分到位。

  生:在悬崖边我不敢往下爬。

  师:结果呢?

  生:在父亲的帮助下我脱离了险境。

  师:父亲是怎样帮助我的?

  生: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一小步,你就能办得到。

  师:父亲对我的鼓励不是一句就能达到效果了,我希望同学们能用具体的语言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生复述(略)

  2、我要来帮忙

  同学们的闯关又快又顺利,可现在有一个同学却遇到了麻烦

  下面是一位同学为本文取的小标题,可是他忘记把具体段落标上了哪位同学能来帮帮他呢?

  决心爬崖( )

  陷入险境( )

  脱离险境( )

  脱险有感( )

  三、质疑激趣,再走一步

  师:咱们同学还真是和这位同学英雄所见略同啊!可是,有人认为前6自然段占篇幅太多,建议大刀阔斧地砍去,将其提炼成“费城7月的一天,我和我的5个小伙伴一起决定爬悬崖”然后就进入第二部分,大家看可以吗?

  (不可以。原文开头的巧妙和功效是修改后的“一句话”所不具备的,理由有二:首先是“呼应内容,作好铺垫”比如,“闷热”的天气要素的交代,不光是引发后面爬悬崖情节的要素之一——天气的异常,让人更加烦躁,也预兆着其后事态的发展其次是“引发悬念,激发兴趣”比如,身体方面自小的孱弱及母亲训诫的内容交代,会引起读者关于作者遭遇内容的欲望和好奇心一系列的问题,会如同“钩子”一样,将读者阅读的欲念牵引向后续的阅读)

  四、仔细思考,走近人物

  师:原来这前6段有着这么重要的作用啊!下面我们再向前走一步,结合7至15段,完成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述“我”的遭遇,再尝试用一个字来概括文中“险境”的特点

  2、用“‘我’是一个 的小男孩,因为”的句式来谈谈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参考:

  1、“我”的遭遇是“我”在悬崖上一个狭小的岩石架上进退两难,陷入困境

  这个“困难”的特点是:“陡”“高” “险”

  2、“我”是一个“身体瘦弱,性格软弱”的小男孩,因为第8段 第11段 第14段

  师:这样一个身体瘦弱,性格软弱的8岁的孩子,却陷入这样一个有着“陡”“高”“险”特征的“险境”,但结果却出乎意料,他最后成功脱离了险境,这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来与文中的“我”一起,重温这段经历及此后的感悟吧!

  五、深入思考,走进中心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第16至23段,小组合作来说说阅读的收获、感悟

  1、“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圈画出表现心理变化的词句。

  2、读完作者的感受,课题如何理解?我受到的启发是()。

  参考:

  1、最初:毫无信心

  “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

  “这似乎是能办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

  “我”能办到

  最后:激动啜泣

  结合原文第21段、第22段、第23段

  2、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谈

  从心态角度上来说,意味着面对困难,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的良好心态。

  从方法的角度来说,只有把大目标分解成如同一步一步的小步骤,才可能完成。

  从意志力角度来说,展现了意志的坚定,乃实现人生目标的必要因素之一。

  从人生境界来说,感受到一个朴实而又极致的道理:非凡的成就,往往也是由*凡的点滴积累而成的。

  六、品读“父亲”

  师:我们一步一步走到这里,当我们为主人公的表现而感动不已时,是不是忽略了一个人呢?其实,指导“我”走出困境并收获成长的“父亲”形象,也有着让我们感动的地方。

  请大家带着自己对“父亲”形象的思考,仔细品读文中描写父亲的语句,依照下面的示例,为文中的父亲写一则颁奖词。

  示例:高淑珍颁奖词

  你用粗糙的手,支起课桌;你用宽阔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学生写完后展示

  七、小结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走一步,再走一步”,你定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八、拓展阅读,小练笔。

  1、阅读吴强《走一步,再走一步》

  2、请同学们写一段心理描写的话,例如发试卷前的心理,来学校报到前的心理等,写在日记本上。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5篇(扩展8)

——《走一步再走一步》读书心得3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读书心得1

  我们渐渐地长大了,越来越关注生活,也开始思考生活,探究成长的奥秘。有人曾说,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有时成长是一种恍然的顿悟。《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从一件往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讲述了当年一个8岁的小男孩莫顿。亨特与伙伴们冒险爬悬崖,然后遇险到脱险的经过。

  读了着篇文章,让我很受感动。特别是父亲的那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当眼看孩子面对困难和危险的时候,作为一个父亲,他没用最直接的方式去帮助孩子脱离危险,而是用了一种对孩子成长有帮助的方法——鼓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亲鼓励孩子自己去独立克服困难。也正是因为这样,事后亨特自己也学到了不少;反之,如果当时亨特的父亲只是爬上悬崖把亨特抱了下来,那亨特也不会从中悟到什么,反而更加强了对父亲的依耐性。也是从这一点,我很钦佩这为伟大的父亲。

  要是把这种事情放到现在的父母身上,可能大多数的家长只会选择一种方式,那就是自己亲自上去抱。这就是父母和父母之间的不同。不过,他们的这种方法并不错,因为不管是选择哪种方法,其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对孩子的爱。只不过他们用的是不同的两中方式在爱孩子。

  我之所以喜欢这篇文章,不仅仅只是因为这件事,还有一点就是文章的写作方法。本文中就使用了多种写作方法,主要有“三美”:1、哲理美。作者通过对童年的一件往事的描写,悟出了一些人生哲理,是值得每一个人铭记的人生经验。2、描写美。文中的心理描写最为精彩、生动、细致、真实。值得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在描写脱离危险部分表现的尤为明显。3、照应美。文中多处用了这一写作方法。比如,开头写悬崖的环境,交代自己身体病弱,还有几处提到杰利,都是作者精心埋下的伏笔。

  这就是我读《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感受。

《走一步再走一步》读书心得2

  今天,我读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之后,我感慨万分,我再也抑制不住我心中的那份激动的情怀,记下这篇文章。

  读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我的心里涌出一大堆问题:作者明知爬悬崖会有危险为什么还要去冒险?作者是怎么脱离险境的?在那个悬崖上作者所学到的经验,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会有什么用处?作者从这件往事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这么多的问题像录像一般,在我的脑海里重复播放,使我无法不去探讨这些有趣而有深奥的哲理。

  经过一番推敲终于揭开了谜底。原来,作者很想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与他们一样爬悬崖。但是,因为小时一直生着病和母亲的训诫,使作者不知所措。但最后,还是在伙伴们的召唤下一同去爬悬崖,因此陷入了险境。暮色茫茫,父亲在好朋友杰利的带领下找到了作者。父亲又让作者按他自己说的做,使作者脱离了险境。事后,每当作者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想起很久以前在那座小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便能应付一切,他时刻的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完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他要抵达的彼岸。每当这时,作者便会惊讶而自豪地发现自己走过的路程是多么的漫长。

  是的,在人生的道路上,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前程万里,全要个自去努力。大家都认为有困难是件坏事,但我认为困难也是件好事,因为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只有在困难的环境中才能锻炼人的"才能,进而,战胜困难。的确,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是可以随随变变就成功的,所有的人都是经历过风风雨雨才获得了最后的成功,所以没有劳动就没有成功!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走一步再走一步》读书心得3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其中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

  如果说,人生是一片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天际中一朵漂浮的白云……

  面对人生的种种困难,你怎样去克服,怎样去挑战?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终于找到了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里面讲到莫顿亨特小时侯,既有病又胆小。在一次攀岩活动中,他因为胆小而被困在了山崖上。最后,他在爸爸的指点下,一步步下了山。爸爸告诉他,不要想距离有多远,只要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就能成功。

  一件极为普通的事,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要想着前面的路途有多远,只要着眼于眼前的一小步,就能克服困难。生活需要勇气。

  在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是举不胜举。比如我有时为写作业熬夜到很晚。实在忍不住,眼皮往下垂时,我就会对自己说:“再写一个字就行了。只写这一个字,不会很累的。”然后再一个,再一个……到最后时,常会觉得不可思议,自己竟然坚持下来了。虽然着并不是一次伟大的成功,但在其中蕴涵的不也是这个道理吗?

  没有失败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没有挫折的生活是乏而无味的,没有人的一生是十分顺利的。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埋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腾,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墙角的花,当它孤芳自赏时,天地就小了;山中的石,当它背靠群峰时,意志就坚了;水中的萍,当它随波逐流后,根基就没了;空中的鸟,当它展翅蓝天中,宇宙就大了;水中的鱼,当它游进大海时,境界就宽了;井底的蛙;当它越身地面时,眼界就宽了;地下的煤,当它燃烧自己后,贡献就大了……我们经历了一次风险之后,生活就又多了一种颜色。

  一次困难,可以让我们懂得克服;一次挫败,可以让我们经受磨练;一次失败,可以让我们学会反省;一次耻辱,可以让我们学会振作。不要贪爱温暖的阳光,更应该去爱风雨,它纯洁了你的灵魂;不要只接受光明,更应去享受黑夜,它让你看到了星辰;不要只迎接快乐,更应该去忍受悲伤,它升华了你的灵魂;不要只贪求*坦的旅途,更应该去尝试坎坷,它磨练了你的意志;不要只欢迎赞赏,更应该去接受批评,它让你看到了缺陷;不要只祈求获取,更应该去作出贡献,它证明了你的价值。

  失败、风险、跌倒、嘲笑……都算不了什么。只要你拿出你的勇气,勇敢地面对生活,大胆地去克服困难,你会感谢那每一次带你走向成功的经历。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5篇(扩展9)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菁选5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

  教学设想:

  1、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在预习中通过阅读自己提出问题,经归类整理后由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回答(或布置为作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通过阅读指导教会学生怎样提出恰当的问题从而最终提高阅读能力。

  2、锤炼学生的语言敏感力:通过揣摩语句、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文本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

  3、学以致用,不为学习而学习。教学要以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提高认识为终极目标,对于课文既要让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揣摩和研读,又要让他们远离文本本身做客观的审视(从形式到内容)从而获得启发。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掌握训诫、耸立、蓬乱、攀、颤抖、瘦骨嶙峋、蹲、心惊肉跳、凝视、嘲笑、头晕目眩、啜泣、纳罕、疲乏、小心翼翼、屡次等字词。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情感、态度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从而得到人生的启迪。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 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

  提前一天阅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问题,如:词语的音、形、意;文章的结构;语句的理解等等,以组为单位归纳整理由课代表上交。(注意:自己的问题要做好答案)

  导入: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它就如同一座座高山挡在我们的面前,面对它,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海,也正因为这样,世界上才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之分。然而,弱者和强者并没有天然的不同,只是他们面对“高山”时,眼中所见到的景物不同而已。今天就让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领着我们回到他的童年,和他一同回味那次让他终生受益的际遇,来领悟他面对大山时眼中看到了什么。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4分钟,教师投影学生预习时所提问题并提醒学生在默读时对问题加以注意。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孩子为什么要爬悬崖?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我眼中的悬崖有多高?

  孩子们是否爬上了悬崖?情况如何?“我”的情况如何?

  故事的结局如何?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

  2、教师组织学生抢答

  (可以采取男女生分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组织学生复述并由教师指导总结

  叙事要注意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要根据抢答阶段的内容加以总结并投影六个要素,引导学生全面复述)

  (1)、起因 玩厌游戏 别出花样

  (2)、经过 其他孩子:顺利攀越,安全返回;我:中途被弃 进退两难

  (3)、结果 朋友求援 父亲解困

  (4)、蕴涵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自主探究:

  1、写攀越悬崖的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

  (由学生评价同学复述的情况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内容的主次、详略)

  明确:

  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介绍时间、地点和故事的起因是略写,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父亲的指导则略写。

  2、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材料?

  (学生讨论,回答)

  文章通过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揭示了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我”攀爬悬崖的过程和心理是叙事的重心,因而详写,其他则略写,这样安排,文章才能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从表达手段看,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从表达手段看,本文前面主要侧重记叙(叙事),最后一段是议论,作者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来揭示人生道理,这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体验反思 :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让自己难以忘怀的事情,它给了自己什么启发?

  布置作业:

  1、读文章中记叙攀爬悬崖经过的部分并划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让自己难以忘怀的事情,它给了自己什么启发?将之写成一段话。

  3、搜集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警句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2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

  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1、学法指导:

  ⑴ 默读要求:

  时间、内容。

  ⑵ 复述要求:

  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2、复述抢答:

  ⑴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⑵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⑶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⑷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3、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三、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2、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3、教师小结:

  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四、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2、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课后记】

  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旨在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3

  一、导入新课

  在师生问好后,我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以此导入新课。我讲道:“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由于在早朝读的时候我让他们读过这篇课文,因此我的话音刚落下来,就有学生抢答,“他是莫顿。亨特。”“爬山”“爬悬崖……”我想学生们对课文可能还不是十分熟悉,因此,我接着说:“对,他就是莫顿亨特,那么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下面请大家先仔细朗读课文,然后请大家代替他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

  在学生读完后,复述前,我还问学生:“你们说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有学生说:“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说得很好,那么,从详略来看呢?”我接着问。学生中有人补充说:“应该重点复述我是怎样在爸爸的指点下走下悬崖的,还应该重点描述一下我当时的心理活动。”我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就让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其间,我在教室中穿插走动,不时倾听学生的复述,我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是按提示复述的,看来学生们对课文内容已经十分熟悉了,我想已经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二、自主、合作、探究

  在对学生们的复述进行总结后,我说:“现在同学们对课文已经十分熟悉了,这是我们学好文章的基础,那么,你们再说说这篇课文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内容呢?”

  学生们听后,面露难色,似乎不知从何说起。于是,我决定让同学们从我们已经学过的课文中找到思考的方向。

  我说:“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本单元学过的《滋味》,看看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稍作思考后,学生就纷纷发言,有的说:“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在写作文的时候应该注重人物的动作、心理的描写,这样才能使文章生动、具体可感。”有的说:“我明白了生活原本就是有滋有味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去品味、体验、感悟。”

  ……

  “大家说得很好,你们再想想这些知识我们分别使我们在哪些方面有所收获?”我又问。

  “使我们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收获。”

  “使我们在写作上有了收获。”

  “不对,你说得太片面了,应该说使我们在语文知识方面有了新的收获,因为,写作只是语文的一个方面。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最后我就总结说:“看来大家一致认为,面对一篇新的课文,我们都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学习,一是看在语文知识方面能学到什么;二是看在思想上有什么收获。”“明白了这些,你们再说,今天的这篇课文,你能有些什么收获呢?你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再告诉老师。”我又把那个问题抛给了学生们。

  有了刚才的讨论,学生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感觉,阅读时自己体会最深的东西就找到了归属。

  有的说:“作者对自己的心理描写刻画的十分细致”。

  有的说:“文章的细节描写很生动,对人的心理把握很准”。

  有的说:文章的语言……语言……我觉得有些句子写得很好,值得我们学习”。

  这位学生似乎不知道如何表达她的意思,但但是她又显然感受到了什么。于是我让她念一下她体会到的句子。

  于是她念道:“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噗噗乱跳。”

  “你体会到这个句子写得很好,好在哪里,你能说说吗?”我说。

  “瘦骨嶙峋正是表现了我体质的瘦弱,与前面的8年来我一直有病相照应,而噗噗乱跳则反映了我这时恐惧的心情。这一句话就把这两层意思都表现出来了。”学生答道。

  “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我问。

  又有学生念道“我听见有人在啜泣,正在纳罕那是谁时,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好在哪里?”我问。

  学生说:“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当时极度恐惧的表现,因为恐惧所以产生了幻觉。”

  接下来我又让学生们自己在下面读两遍,进一步体会。

  我看到学生们都体会到了这些句子的妙处,于是,我问道:“刚才靖雯同学只是体会到了句子的妙处,却不知道怎么表述,你们知道吗?”

  “这就是说这些句子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由于在前一篇课文中学到了,因此,大部分学生马上就脱口而出。

  “我们也应该在*时的练笔中去锤炼我们的语言,让我们的语言也富有表现力。这就是我们今天从课文中学习的第一点语文知识。”我边说边板书: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且把前面两位的发言也板书在黑板上:心理活动及细节描写。我接着问:“你们觉得还有没有其他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生们又翻了翻书,但没有人举手了,我想那我这节可就按大家体会出来的知识点讲吧。于是我说:如果没有那我们下面的时间就先来体会一下本文的心理描写的妙处并及作用。大家各自先分别找找“冒险爬山”和“脱险”这两部分的心理描写的重点词语或者句子,再结合语境体会一下这些词语或句子的妙处,在书上作批注。然后在四人小组里交流,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就让小组推选代表分别回答。

  一个学生说:“在攀爬悬崖过程当中表示心理活动的词有: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噗噗乱跳、心惊肉跳、哀求啜泣、头晕目眩、恐惧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一个学生说:“这些语句刻画了小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

  “有些什么心理。”我追问道。

  “有因为胆小而表现出的恐惧”

  “有上不去又下不来的无奈。”

  “有后悔当初不该来的悔恨。”

  ……

  不等那位学生说话,下面就有人说了出来。

  我说:“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里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的刻画出了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恐惧、无奈、悔恨,委屈和还有迷茫。但最主要的是……?”——“恐惧”。大家齐声答道。“这样就让我们很分明的看到了一个不仅身体瘦弱,而且连意志品质也那么‘瘦’小的‘我’。我们这里分析的是冒险爬山时的心理,那脱险的过程当中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我接着说,并且又叫了一个小组的代表起来回答。

  他说:“在脱险的过程当中,描写心理的句子有‘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这似乎是能办到的’‘我能办到’。”

  “有什么作用呢?”我问。

  学生回答说“这些句子写出了我当时的心理变化过程,我由最初的毫无信心,慢慢变得有一点儿信心,最后是信心大增,所以我最后能安全脱险。”我看他能回答得这么好,于是我表扬了他:“刘鳌同学回答得非常好,我们读书就要达到这种效果,将文字中隐含的信息都读出来。要不要给他来点掌声?”顿时热烈的掌声响起,看得出大家得掌声中饱含着钦佩之情。

  我叫大家停下后,说:“刚才我们体会了一些富有表现力得句子,也体会分析了精彩的心理描写,你们说,这些都是我们在哪方面得收获?”学生们回答说:“语文知识方面的。”我又说:“那我们在思想方面又有哪些收获呢?接下来,我们继续进行分组讨论、交流。”

  学生按要求动了起来,经过思考后就互相讨论开来,我也不时凑过去听他们的讨论,看观点多不多、新不新、深不深。

  我看到讨论得差不多,大家得声音也越来越小,于是就组织学生们交流。

  有的说:“我们做事不要老想着最终的目标是什么,而应该先把眼前的做好。”

  有的说:“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信心,文中我就是在父亲的鼓励下,逐步树立信心,才慢慢走下悬崖的。”

  有的说:“我们要学会鼓励别人,适当的鼓励能给人强大的精神动力。”

  有的说:“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做一件事情。他明明是有病,却怕别人说他是胆小鬼,而跟着去爬山,以致于使得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有的说:“我们看到自己的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不应该弃他而去,而应该去帮助他。”

  有的说:“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应该一味的想着多么艰难,而应该镇定冷静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的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应该溺爱孩子,而应该尝试着让孩子自己去做,锻炼孩子的能力。”

  我边听边带着大家评论,最后我说:“大家的发言真是精彩,有的从如何面对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的角度、有的是从朋友如何相处的角度、有的从父母应该如何教子的角度、有的从我们做事应该量力而行的角度、有的从鼓励人的角度分别谈了自己的收获,有一些观点,甚至连老师也没有想到。大家通过交流,彼此就又多了一份财富,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珍惜这些财富、用好这些财富。”就此结束了本课。

  执教感言:

  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学目标过程化、教学设计意向化、教学组织合作化……特别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执教过程基本上体现了这些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我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突破口。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说完全的放手不管,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失控,如同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收效甚微。那么到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我想到了我们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就是课标为我们指明的方向吗?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他们独自或合作找出要学习的知识点与能力点是完全可能的,让他们讲出自己从文本中所接受到的人文教育也是完全可能的。从教学实际来看,他们也的确做到了。由此我想到:语文教师的确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适当放手,让他们在长期的磨练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不断获得新的成就感,这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那么语文教学也就不会再是我们语文教师心中永远的痛。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4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结构特点,体会本文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2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

  3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设想:本文语言既有形象化的描写,又有哲理性的陈述,句式变化多样,比较适合朗读。因此教学中,应注重朗读,结合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积累:

  1、不积跬步,无以行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荀子

  2、学生课前一分钟口语表达练习。

  一、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人的童年,想一想,你有哪些经历让你至今依然不忘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感悟《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带给我们的宝贵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检查预习。找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生领读,师纠正。三、朗读课文,先自由读,再找学生范读,边读边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读完后,你最想说得是什么?

  2、你觉得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3、“走一下”和“再走一步”说明了什么?(或者说“走一步,再走一步”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4、家长怎么样来教育学生?请小组讨论完成。

  四、质疑问难:讨论明确以后,集体交流,提出不同的意见,教师做适当指导点拔。

  五、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1、师引导学生如何复述故事性文章,师出示复述要求。

  2、研讨与练习二。

  3、研讨与练习三。以上由学生自己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式完成。

  六、课后小结,提出希望。

  1、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

  2、布置作业:A类:抄写“读一读,写一写”,理解词语含义。B类:根据“研讨与练习三”的要求,写一段话。

  附板书设计: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故事:遇险——脱险哲理:把困难分解再去克服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5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掌握文中生字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结构,理解重点语句,学习分析文章的方法。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沉着应付人生困难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

  讲读结合,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请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诗歌

  (投影、师生齐读):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强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许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于是就没有了路

  路尽天绝处尝试着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师:同学们,有一篇散文的名字也叫《走一步,再走一步》,它是谁写的?它要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

  二、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先齐读字词,教师后出示字音(投影)

  训诫(jiè)耸立(sng)迂回(yū)

  嶙峋(línxún)凝视(níng)啜泣(chuòqì)

  头晕目眩(xuàn)小心翼翼(yì)纳罕(hn)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指名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指正。

  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孩子们为什么要去爬悬崖?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复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明确课文结构及各部分内容(板书)

  师: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本文可以分四部分,具体如下:

  (一)(1)回忆往事

  (二)(2-15)爬崖遇险

  (三)(16-22)摆脱困境

  (四)(23)感悟人生

  四、问题研讨

  (投影,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我”起初为什么不敢爬山?

  (2)“我”后来为什么要去爬山?

  (3)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5)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6)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7)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五、课堂测试(投影)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解词

  línxún()xùnjiè()小心yìyì()

  (2)给汉字注音

  啜泣()头晕目眩()纳罕()

  闷热()屡次()

  (3)本文作者是,他是国作家。

  六、小结

  作业

  1.(短文训练)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父母是怎样教育你克服困难的?

  2.课外阅读:莫顿亨特《悬崖上的一课》

  附:板书设计

  层次结构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2、感知描写的作用及以事明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课文内容,获得教益。

  三、教学方法

  设疑研讨。

  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研讨,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朗读质量和写作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作者?身份?主旨?(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二、多角度探究性阅读

  1、引言:

  同学们,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就是欣赏美的过程。这跟欣赏艺术是一样的,例如我们欣赏郑板桥画的“竹”,感受到的是一种刚毅之美;欣赏关山月画的“江山如此多娇”,感受到的是一种磅礴之美。歌曲亦如此,例如我们唱蒙古民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就会感受到辽阔、旷远之美;唱河北民歌“小放牛”,就会感受到欢快、自得之美。下面就请同学们从文中的人物描写里寻找并欣赏那动人心魄的美吧。

  2、同学探讨、发言。

  发言会集中在人物心理、行动、语言描写等方面。教师要以肯定、鼓励为主,以激发探讨热情。

  3、教师总结,板书并出示投影——“描写的妙处”

  4、同学对投影资料发表看法,品味描写之美,教师点拨。

  5、师:我们要想了解一个人,就得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入手,正如古人所说的“听其言,观其行”。那么,从文中人物的言行中,你能看出他们是怎样的人吗?

  讨论:

  1)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2)杰利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3)四个伙伴是怎样的人?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6、同学发表意见,教师板书。

  7、讨论课后练习二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三、写作手法——以小见大(板书)

  1、出示例文投影《滑雪》《60条毛巾送去的温暖》

  2、思考下面的两件小事,说说可以写出什么大的主题(先让学生写,然后再说)。

  1)一个同学背诵散文《春》,费了不小的劲,才背出了三段。

  2)我们班和二班进行拔河比赛,我们班的同学都竭尽了全力,但最后还是输给了二班。

  四、总结

  1、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2、作文上要记住:留心生活,描写生花。以小见大,作文不怕。

  五、作业

  选取你生活中的一次经历,写出你的人生感悟。

  附1:板书设计

  心理

  行动

  语言

  二、人物:

  父亲——沉着冷静,教子有方

  杰利——虽有不足,仍是真友

  四个伙伴——幸灾乐祸,品质低劣

  三、写作手法:

  小事情

  以小见大(感悟)

  大道理

  附2:有关链接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3)一口吃不了个胖子。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惜缘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5篇(扩展10)

——走一步再走一步初一作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初一作文1

  一触记忆,一份回忆。不记得那是哪一年,只记得那天阴雨绵绵。班级同学组织去巾仙溪峡谷拓展乐园玩。

  那是下午,下着小雨。峡谷下是溪水,若一不留神,便会投入滔滔溪水中。尽管有绳子拉着,但不免还是十分害怕。

  矗立在溪水上的条条钢丝,在悬崖高空上玻璃板做的*台,几乎接近蓝天的交错着的绳索,让人望而生畏。

  带着又害怕又好奇的心理,我还是站上了挑战台。当管理人员为我戴上安全帽,扣上绳索的时候,我开始紧张,后悔,害怕。此时,就是让我钻进地缝里,我也要离开这恐怖的地方!

  迎着滚滚溪水,在管理员的鼓励下,我抬起自己的一条腿,颤抖着向前跨出去。

  当时,还下着雨,因此钢丝别一般的滑。看着脚下,我似乎在水上漂移,就踩着深不见底的溪水,向前小步地迈着。

  身后,又有人上来了。钢丝似乎就要在我脚下断裂似的,使我的双腿又开始剧烈颤抖。钢丝在不住地摇晃,我几乎要绝望了,无奈地看着动弹不得的脚。

  向前望,管理员向我投来了殷切的目光。听不清他的嘴里在嘟嚷着什么,只听见最后他大吼一声:“丫头别怕!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似乎很简单,却又很难。虽在脚下只有那么点儿路程,但我的`心里却有漫长的害怕与恐怖之路。

  我终于小心翼翼地将手往前挪了挪,抬起了几乎被吓麻的脚——

  走一步,勇敢地走一步。

  我做到了,勇敢地做到了。

  当恍惚后回过神,我依旧坐在教室里深绿的课桌前。“走一步,再走一步。”我低声念叨,抬起笔,桌上的题迎刃而解。

推荐访问:教案 语言 幼儿园小班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五篇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一步一步走啊走》1 小班语言《一步一步走啊走》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