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镶边宽敞卧水藻贮蓄慈善 2.学习作者运用精确词语和精当手法描绘景物并融情于景的写作特色。 3.结合领略课文的自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济南冬天教案设计【10篇】,供大家参考。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镶边宽敞卧水藻贮蓄慈善
2.学习作者运用精确词语和精当手法描绘景物并融情于景的写作特色。
3.结合领略课文的自然风光美,进行热爱扑克、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本文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
2.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反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法。学生自读为主,教师指导点拨。
2.多媒体教学法。有条件的学校可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在调动各种官能感受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阅读品味。
3.导读法。地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设计几个能引发学生举、有助于课文理解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教师相机引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一年周而复始。春天的生机与稚嫩,夏天的茁壮与炎热,秋天的丰硕与肃杀,冬天的蕴藉与冷酷,它们以不同的姿态和特性展示于人们面前,引发人们无限的联想和感慨。古今 文人墨客面对一年四季的千姿百态更是浮想联翩,感慨万端,这便有了无数咏叹四季的诗文名篇。
阅读这些诗文不仅能领略到各地四季的自然风光美,还能感受到作者的感情美,体悟出某种人生哲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二、解题
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篇幅虽短,却是现代散文的精品。文章不仅仅停留在自然景物的客观描摹上,而是把所写景物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存在,融入作者的感情和意志。课题《济南的冬天》,从结构是看是偏正短语,“济南的”对“冬天”作了限制。作者见过那么多地方的冬天。
为什么对“济南的冬天”情有独钟?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就能解开这个谜。
老舍先生是值 得尊敬的人民艺术家。他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在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他一生创作颇丰,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他于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饱尝了异国生活的辛酸,1930年回国,先后任齐鲁大学。
山东大学教授。他在异国生活了五年,回国后异常兴奋,印象鲜明,写下了长篇散文《一些印象》,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归来游子的满怀喜悦和对祖*亲的由衷热爱,课文就节选于此文。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后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要求学生不看课文,全神贯注地听,听完后朗读,朗读后默读。默读时要求:除理解“教学目的1”中的词语外,还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响晴、毒、响亮、摇篮;说明课文第二、三、五自然段首句在文中的作用。
提示:
响晴:天空无云,非常晴朗。
毒:日光极强烈,晒得人难受。
响亮:这里不是写歌声,而是形容热带天气的晴朗。
摇篮:可以摇动的婴儿的卧具。这里用来比喻济南周围的小山形成的地理环境。
第二段首句是过渡句,由上段总写济南的天气转入描写济南的山水,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第三段首句是该段的总领句,一个“最”字突出了雪后小山的可爱;第五段“那水呢”,一个“那”字既使上下段文气贯通,又指明这正是继上段的写“山”来“水”。这几段的首句不仅从结构上展示了作者思路,又标识出各段所描写的对象。
(2)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已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个大致了解,这是阅读的第一步。请同学们进一步阅读,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按怎样顺序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提示:课文先写对济南天气的总印象,然后写济南的山水,最后又总写济南全城在冬天鲜亮明丽的色彩。第一段作者以亲身感受通过三个对写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响晴和温暧。第二开始写济南冬天独有的山光水色。在具体写山水之前,先交代其地理环境,
用比较手法烘托冬天的济南是一个“暖和和安适”的“理想 境界”,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慈善”。下面紧扣这一特点,用二、三、四段共三段文字写济南冬天的山景,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着的山、济南城外的远山,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清丽淡雅水墨画。
第王段写济南冬天的水:碧绿温情、澄清,与蓝天融成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最后一笔双宕开去写整个泉城鲜明美丽的景色,全文前后紧密衔接,自然推进,层次清晰。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上面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时也领略了济南冬天的独有景色,已经进入了课文阅读的门径,下面还要登堂入室进一步具体研读。请同学们找出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词句,并思考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描写济南冬天景物特征的?
提示:第一段用耻对比手法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征:没有风声、响晴、温暖,并用这在北*是“奇迹”,在伦敦是“怪事”加以突出。以下几段运用了贴切精当的比拟手法,对济南冬天山水进行了绘形绘色的描写,写得形神兼备。
把小山环绕的济南比作一个“小摇篮”,把小山拟成“看护者”,写出济南这块宝地的理想的地理环境,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慈善”。把小雪覆盖下的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花衣动处“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多么美丽动人。
还有写夕阳斜射下薄雪的色彩,用了少女“害羞”的神态和“粉红”的面容;把水天一色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所有这些贴切的比拟精心描绘出济南冬天的多彩多姿、慈善温情。
(2)下请同学们再一步阅读,看作者在这色彩鲜明美丽运动人的景物描写中融入怎样的情感?
提示:这篇课文乍一看是着力描写景物,细心品读就会发现作者已把所写景物作为抒*感的载体,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亲切感受和对祖*亲的热爱之情。这就是作者把济南冬天写得如此鲜活动人的原因所在。那济南冬天的慈善温情的天气,那孕育着盎然春意的山山水水,
无一处不洋溢着一个在异国生活了五年饱尝艰辛的游子归来后无比兴奋喜悦之情和对祖*亲的由衷热爱。这样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于所写的景物之中,使笔下的自然景物成为自己生命和感情的一部分。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阅读时一定要借助这充满主观感情色彩富有生命力的自然景物,用心灵去感受体味作者渗透其中的那份深切的情感。
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或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
3、欣赏品味。
以上我们对课文进行了诵读感受和研习品味,同学们再看看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段,并对该段进一步欣赏品味。
估计学生选二、三、五段的多,下面对这三段分别品赏。
第二段:这段写济南城周围的小山以点出济南这块宝地的地理环境。作者先读者一齐想:这有山有水的老城是不是个“理想境界”?接着对济南进行人格化描写,一“晒”、“一醒”,更烘托出环境的温暖舒适;又用一个“小摇篮”作比喻,加上“看护者”这一温存抚慰的形象比拟,更从济南人冬天面上“笑”的情态,把一个“慈善”的济南的冬天写得亲切动人。
第三段:北国冬天常常是朔风紧,大雪飞,冷酷肃杀,济南的冬天在雪后却是最妙的。作者抓住小雪覆盖下济南的小山,山上、山尖、山坡各个细部的雪光、雪色、雪态精笔细描。矮松的苍翠与薄雪的洁白相映生色,银白的雪与蔚蓝的天辉映生趣。小雪的覆盖“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花衣动处现出“更美的山的肌肤”。既有静态,又有动感。更妙的是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小女,“粉色”的面容,“害羞”的情态,形神皆现,美妙极了。
第五段:有山有水才有灵气。济南既有山又有水。这段写了济南冬天的水北*冬天的水大多结为寒冰,可济南冬天的水呢,“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一个转折句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水的独有温情。这里冬天的水啊,绿得精神,绿得多情。
由于这水充满生机和乡情,为了垂柳能个影儿,“也不忍冻上”。这人格化的写法,使济南冬天的水充满亲切的人情味。至此作者的视线又转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写济南碧绿澄清的水同蓝汪汪的天浑然一体,“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并且宕开笔去写“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织成了一幅天光水色、玲珑剔透的水晶图。
在欣赏品味老舍笔下济南冬天山光水影、空灵澄澈的美景的时候,举出泉城断流、城市污染的一些材料,两相对比,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环境的教育。
4.课堂训练。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2)品读课文第三段,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背诵这段课文。
5.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对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进行了阅读分析,对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运用贴切手法加以描写中融入深切感情的写法有了一些领会。通过课文我们领略了20世纪30年代初济南冬天的独有景色,天气的温暖慈善,
山水的明丽淡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遗憾的是这种美丽景色今天已难以看到了我们应当认识到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了迫在眉睫的历史课题。我们这一代一定要解决好这一课题,努力为人类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2
【训练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现目标: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让学生学会用心感 受自然之美。
【训练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学习比喻、拟人的作用。
【训练课时】
拟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通过读、品语言,感受济南冬之美。
第二课时:学习多方面写景的方法,片断习作。
第一课时
训练步骤:
一、由人们对冬季的一般印象,导入新课
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寒冷的北风,纷飞的大雪。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更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可有没有一个地方的冬天如春天般温暖呢?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选适当词语说出对济南冬天的印象。
2、听朗读录音,说出课文写了哪些景物?(脑中呈现哪些画面?)
学生自由谈谈感受,语言要简洁。
归纳(参考):阳光下的小山/薄雪中的小山/城外山景/城中水色
三、品味语言
作者为了让我们对济南温晴的冬天有个具体可感的印象,在描写景物时,发挥想象,用了不少精美的富有情趣的语句。请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几句,说说喜欢的理由,体会其中用词的妙处。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说的最好。
品句参考: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这些语句,文中还有不少,学生说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有感情地朗读。
四、小结
略。
五、好地方,我们要留在心中;好语段,我们要记在脑中,背诵你最喜欢的一段
六、书面作业
1、抄写、解释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词语。
2、课后习题二。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①通过文章阅读学生能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情、设若、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②学生能在阅读中积累文中优秀语句
2.能力方法目标:
①在反复阅读过程中能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阅读教学,学生能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
体会济南冬天与老舍情感的紧密结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欣赏并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一年四季都有许多美景,你喜欢哪个季节?同学们,北国的寒冬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江南的冬天温柔可人,那么地处中原的济南呢?它有一番怎么别致的性格呢?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曾这样说过:“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见证老舍先生的评判。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济南冬天的景物特点;
2.学习老舍先生的写景方法;
3.抓住特点写写家乡的景物。
4.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品质
三、简介作者并解题
1.看课文解释①后补充:老舍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写该文时,作者就在山东济南任教。
2.解题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课文朗读,学生边读边圈点,感受课文:题目限制了地方和时令,济南的冬天有什么可写的呢?先看课文,把有关描写济南冬天的词句划出来。
2.师生互动,评点第一段
济南的冬天有哪些特点?第一段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写出济南冬天的特点的?
b.文中哪一个词写出了济南的冬天独具一格的风貌?
【补充:统观全文可以看出“温晴”“宝地”两词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温晴”偏重特点,“宝地”偏重感觉】
3.你能看出老舍带着我们欣赏了冬天济南的几幅美景,能用精练的词句给每一幅图拟一个名称吗?
五、体味美
选择你喜欢的段落朗读,并说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特点?
推荐一句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说出推荐的理由。
例: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这句话含有两个比喻,一是将树尖的雪比作“白花”;二是将树尖顶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比喻贴切得表现了雪后树的秀美。
例: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句中用“晒”“睡”“醒”形象地突出了小村庄舒适、温暖的环境。
六、探究美
想一想,为何老舍先生这些文学大师们能描绘出如此精彩的画面,他的语言能如此优美?我们写景时要向他学习什么呢?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4
设计理念
《济南的冬天》是语文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写景散文。
课文抓住“温晴”这一文眼来构思,角度独特,思路清晰,语言准确生动,描绘出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
依据课标精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和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设计本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引导。整节课采用对话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欣赏,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学会运用。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清课文思路,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
3.仔细揣摩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生动准确、清新自然的语言特点。
4.学习文章写法,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教学流程
一、情境激趣,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几幅照片,让学生欣赏。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照片,请仔细观赏。看完了告诉老师,你从照片中看到了什么,最想说句什么。
从学生的多数回答中教师及时提取信息并适时导入课题。
谈话:这些照片是昨天老师备课的时候在网上看到的,照片拍摄的是2004年济南冬天的景象。在爱好摄影的人眼中济南的冬天是这样的,那么在著名作家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又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老舍的一篇著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出示课题,请学生们齐读课题。
二、交流作者情况
谈话:课前老师让大家查找作家老舍的资料,现在请大家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后,教师出示作者简介课件,以示重点和补充。
三、谈话归纳学习要求
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让学生先结合自己*时的语文学习,谈谈应该怎样阅读一篇文章。
谈话:同学们,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既然是“自读”,就要求自己“会学”并且“学会”。回忆一下,我们应该怎样读懂一篇文章?
学生可能会说要读会每一句话,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等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告诉学生做到了以上这些还只是“基本读懂”,要想“真正读懂”,还必须“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读到会用”。“读出自己”就是让自己走进文本,和作者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是理解,是欣赏,是联想,是想象。“读出问题”就是带着一种研究的眼光去发现,去推敲,去质疑,去批判。“读到会用”就是把从文中学到的遣词造句的方法用到自己的说话和写作当中去。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可以默读、小声读、大声读等。教师提醒学生用工具书查自己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如果还不能解决问题,可以问同学或老师。
2、说理解的话。教师问: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知道了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晴天时的小山像个小摇篮,整个老城是那么温暖安静;雪后的小山是那么秀气;城外远山又是那么淡雅;济南冬天的水不但不结冰,而且那么碧绿、澄清等等。
总之,通过这样的环节和问题设计,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
五、再读课文,品词析句
1、展示朗读。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非常适合有感情的朗读。此环节指名让学生朗读,教师适时的加入其中以示范读。同时让其他同学注意倾听,作出评价。
2、思考朗读。学生在听完指名读、范读后,诵读的兴趣势必大增,这时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课文,同时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说一说为什么喜欢,从中收获了什么。
此环节是最重要的对话、分享环节,“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核心思想贯穿其中。教师要根据学情,随机进行相关引导。理想的境界是学生和教师在自然而然的交流中互相促进,同时又不知不觉地引导着学生。教师要善于捕捉契机——敏锐地发现学生发言中和文本重点的结合点和邻近点(李镇西语)。
本文是老舍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在布局谋篇时思路清晰,有条有理;景物描写中流露真情实感;语言准确生动、自然朴实。在引导学生感悟、品析时,一定要注意根据课堂气氛与对话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内容和进度,要从学生可能杂乱无章的问题和回答中理出线索,筛选有价值的回答,因而使课堂对话或讨论收放自如,趋于高效。
(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感受,或者:这篇文章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特点值得欣赏借鉴?)
六、三读课文,升华感情
此次朗读实属余映潮先生的“演读”,所谓“演读”就是要有表情的读,声音也要传达出感情。学生在整体感知、品词析句后,再次整体回读,情感得到深化,领悟会更加深刻。
谈话:听着同学们的侃侃而谈和美味朗读,我仿佛看到大家和老舍先生一起来到了冬天的济南,欣赏和热爱着“济南的冬天”(双关语),让我们带着这种欣赏和热爱之情再把课文美美的读一遍吧。
七、经典析读,仿写创造
反复朗读、回味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运用生动准确、清新自然的语言描写景物的写作特色。用“最妙的是……”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八、作业超市
教师谈话:学完了这课,你想给自己留点什么作业?
教师推荐:
1、阅读老舍的《一点印象》。首推其中的《济南的秋天》。
2、搜集一些关于如何写好景物的文章。读一读,试着写一篇写景散文。
3、背诵喜欢的段落。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仔细揣摩作者对*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4、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盛情。
【教学设想】
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让学生谈谈所见过的北方的冬天的印象,再用老舍赞美之词引入
二、简介老舍
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三、正字音(见书、课件)
jǐ děi zhuó chǎng zhù chéng huó jì zǎo 济南 得 着落 宽敞 贮蓄 澄清 暖和 髻 水藻 响晴(很晴朗,晴朗无云。)
响亮(很明亮)。
慈善(温和,合乎人心意。)
秀气(美丽而柔弱。)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四、分析
1、作者从哪几方面写济南冬天?
先写异地之冬与济南的冬天对比(天气),再写冬天的济南(济南冬天的山和水),写山分别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
2、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无风声、无雾响晴、温情)
3、分析对比作用(三种感受之对比)
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情,“宝地”表达爱济南的感情。
4、朗读分析第2段,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及自己对山的感受。
济南冬天的山在阳光照耀下给人感觉特别舒适温暖,作者用“晒、睡、醒”、“小摇篮”为比喻写出小山特别可爱,充满温情。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这段是紧扣“响晴”和“温晴”来写的,并分析形成这种特殊气候的原因是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5、怎样描写人们的感受。
不仅描绘笑容,而且突出心理活动(含笑、冬天慈善)
6、朗读分析第3段薄雪覆盖的小山,妙在哪里?
作者按空间顺序描绘,用了系列比喻、拟人,把各处细部雪的光、色、态一一展现出来,有层次地写出秀美景色和娇美情态。
7、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山景?
顶着“白花”的“看护妇”比喻雪光,“带水纹的花衣”比喻雪色,“山的肌肤”“镶银边”比喻雪态,“露出粉色”“害羞”拟人手法写出雪态。从上到下,如工笔画,描写出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特别的娇柔秀气。“顶、镶、穿、露”动词准确生动。
8、朗读,注意用较轻声和喜爱欣赏的语调读。
五、小结、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济南城山的特点
二、分析
1、朗读分析第4段济南城外远山的特点:
写出小山素淡雅致的特点,有如一幅小水墨画。“卧”写出一种恬静安逸的气氛。
2、济南冬天水的特点(“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可讲讲济南多地下热泉的特点)
第一是暖,不但不结冰,不还冒着热气;二是绿,用绿萍、经水藻、柳影的绿烘托出水的绿,写出水的温暖多情,富于生机;三是活,十分清亮通透蓝汪汪,如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3、作者感情?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直接表达作者喜爱、赞美济南的感情。
4、小结写作特点:
⑴ 善用比喻和拟人,写出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准确而恰到好处,予人美感。
⑵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直接抒情,或创设意境,流露深情,或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⑶ 注意色调对比,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描写,既有简笔写意画,又有细腻的工笔画。
⑷ 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唤起读者体验,仿如身临其境。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会读“髻、镶、藻、贮”等生字。
②理解和运用“响晴、空灵、澄清”等词语。
2.能力目标
①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②学习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的方法。
③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方法。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 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说起冬,尤其是北*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但在北*的济南冬天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今天让我们步入老舍先生的《 济南的冬天》,去品味那独有的济南冬韵。
二、展示教学目标
①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②学习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的方法。
③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方法。
④体会作者对济南、对 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7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掌握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并进行片段描写。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请学生各抒己见)
我们的省会“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济南的冬天”。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简介作者、作品
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本文写于1931年春。
2、词语教学:读背“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3、思考并分析
(1)、济南的冬天是(?)(把自己读了课文后对济南冬天的印象填上去,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加以印证。)
(2)、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来表现济南的特点?(冬天的山,冬天的水)
4、朗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济南的冬天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2、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五、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六、布置作业。
掌握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巩固词语。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
[问题]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明确]
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c.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讨论明确]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2、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尽量能口头表达,教师从旁点拨、补充。
——你喜欢文中哪些优美的语句?为什么喜欢?用简洁的语言来分析。
——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
——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应当如何品位语言的精妙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些什么?
三、体验反思。
[提问]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安排顺序(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①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从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五、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六、布置作业。
1、写作练习:借鉴课文的写法,用你的笔描绘一副“校园秋景图”。
2、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8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3、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朗读、品读课文,发现并感悟济南的冬之美。
[教学难点]:
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方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预习准备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发髻()镶嵌()水藻()贮蓄()
澄清()绿萍()着落()薄雪()
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贮蓄:
空灵:
3.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4.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5.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提出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学习环节
一、导入新课
“春游芳香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这是古时候一个小孩子写的咏四季的诗。一提到冬天,我们会想到呼啸的北风,飘飞的大雪,瑟瑟的秋枝。北风凛冽、天寒地冻、万物萧条、亘古沉寂是冬天的基本特色。那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在冬天又是怎样的胜景呢?让我们一起跟随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去欣赏《济南的冬天》,一起去感受那种与众不同的冬天的美----板书:济南的冬天
二、整体感知
活动一:济南之旅----远观济南
(一)任务一:默读课文,自主解决下面的问题。
1.用你认为最合适的词语概括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
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整理归纳。
2.概括的说一说济南的山和水各有怎样的特点。
(二)任务二:速度1、2段,自主解决下面的问题。:
3.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三、合作探究
活动二:济南之旅----近赏济南
(任务一):登山临水感受冬之美
5.精读第3—5段
A:师:冬天的特色是雪,我们*时对雪的印象是如何的?老舍笔下的雪又是如何的呢?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老舍是从什么角度来发现美、表现美的。
(朗读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读、品、议相结合的方法来赏析第三节。)
(1)请同学来朗读这一段。
(2)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参考:秀气。
(3)作者如何表现这种秀气?请学生找出欣赏的句子读读,或讲自己的认识。
要点:一髻儿白花,一道银边,带水纹的花衣,山的肌肤,害了羞……以及一些关键的字词。(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许会质疑,可以穿插在品读中。)
(4)从文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可以感觉出作者对于济南的山水有什么的感情?从哪些语言可以看出来?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再次齐读第三节。
B:下了小雪的济南的山无比美妙,济南的水也富有情趣;由此过渡到最后一节的自由品析阶段。
要求:模仿第三节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在书的边上作好点评,自由谈最后一节的学习体验。
(任务二):登山临水品味情之美
6.从哪里可以看出老舍对济南的深厚感情?
活动三:济南之旅----回味济南
任务一:倾情背诵精美段落
在短暂的“济南之旅”中,我们跟随老舍先生领略了济南冬天的魅力。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背诵精美段落。
活动四:济南之旅----我手写我心
7.“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四、拓展延伸
1、本文多处运用比喻,生动贴切地表现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如:把小山比作“小摇蓝,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
拟人的句子更多,明显的透露出作者的情怀。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既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而且给人以美感,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小组内合作交流,运用这些修辞的好处。
五、巩固与提高----达标检测
1.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2.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3.你认为下列每个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4.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思考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雪后山景的?请找出标志方位的词语。本段最后一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全文总结,布置作业
结束语: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你智慧的眼去观察生活,用你热情的心去感受生活,愿你发现生活中的美,愿你的生活如花一样灿烂。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9
教学目的: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手法。
教学重点:教学中要体现抓住景物特征和景的变化进行描写这个重点,同时也要注意有关词语,特别是形容词的学习;模仿本文写法,练写短文《家乡的冬天》。
课型:自读课。启发式,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板书:济南的冬天(写景散文)老舍
2.简介作者。
(二)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板书重点词。
(三)学生查字典。查好的同学上黑板注音。
(四)讲析第1自然段。采取由一般到特殊的提问方式。
1.你对冬天的景色进行过观察吗?冬天的气候特点有哪些?
2.济南冬天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3.写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要讲到北*、伦敦的冬天和热带地方呢?
教师小结:经过一番比较,令人信服地得出“在北*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个结论。点出“气候温晴”这一特点。板书:气候温晴
(五)讲析第2自然段。
1.提出下刻问题。
(1)济南的冬天为什么是温晴的?(特殊地形引出“有山有水”这一特点,并板书。)
(2)为什么要写济南人的感觉:“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使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比较映衬来突出济南冬天的暖和)
2学生齐读一、二自然段。
(六)布置课外作业。
1.背诵1、2启然段。
2.写出“慈善”“宽敞”“澄清”三个词的反义词,并造句。
3.预习第3自然段,画出你认为用得贴切的形容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外作业。
(二)讲析3、4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3、4自然段。
2.提问:济南的冬天除了天气温晴、有山有水这两个特点外,作者说,这还算不上济南冬天的最大特色,你可以总结出这个特色吗?(小雪胜景)板书。这个胜景的独特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幻灯打出表格,学生可在书中找答案。答案写于另片上,或把答案盖住。待学生回答后再亮出答案。)
描写对象
特征
是否用了修辞格
静态写动
抒情句及表达的感情
树
矮松
越发青黑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受不住大雪,那些小山太秀气。
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小山的关爱,情和景融在一起了。
树尖上
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
比喻
山
山尖
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
一道白一道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比喻
花衣好象被风吹动,叫你希望看到更美的山的肌肤
山腰
日落时,微黄的阳光斜射山腰,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露出点粉色
拟人
3.讲述答案时应侧重意境的领会,让学生仿佛看见那种美景,不要止于文字上的答案。
4.学生朗读第3、4自然段。
(三)讲析第5自然段。
1.教师朗读第5自然段。
2.提问:济南有山有水,上面写了山的美,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用四个字概括这里水的特点。(水藻真绿)板书。绿到什么程度?(“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这里用了“拿”和“不忍”,你认为有什么妙处?(使物都带上了人的感情,用了拟人修辞格)。以上作者写出济南冬天的四个特点,把他对济南冬天的爱传递给了我们。
3.接话竞赛:合上课本,请接话,看谁接得最快、最准。
①济南的冬天四大特点是——②强调气候温晴用的方法是——③济南四周的小山像——④小雪胜景像——⑤水藻真绿,绿的程度——
4.结语:作者写尽济南冬天的特点之后,由分到合,发挥奇特想象,将冬天的济南包在空灵的蓝水晶里,构成一个美的整体。文章到此收笔,让读者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5.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
(四)课堂练习。
1.板书习作题:家乡的冬天。
2.教师引导: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点,你写《家乡的冬天》准备抓住什么特点?
3.学生写简要发言提纲,然后口述。
4.教师作综合评价。
(五)布置课外作业:背诵3、4、5自然段,完成习作《家乡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10
一、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学生回答:秋)不错,那么我们一年中有几个季节啊(四个,春夏秋冬),很好,为了让大家更能深刻的体会大自然的四个季节,接下来我们来看几张图片(幻灯片放映春夏秋冬四季的照片)这些照片漂亮吗?(漂亮)那有没有谁愿意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哪个季节啊?(学生举手发言)
不错,大家回答的都很好,其实,时序更替,四季轮回,春夏秋冬都是美不胜收的。老舍先生曾经在《济南的秋天》中写道:“上帝把春的艺术赐给了西湖,把夏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秋天的和冬天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他的眼里,济南的秋天和冬天都是最美的;在他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风韵。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吧。
二、解题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自古素有“泉城”之美称。尤以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四大名泉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领——舜就诞生与生活在济南一带。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今杰出的作家和学者,都先后在济南生活游历或求学为官,故有“济南名士多”的佳誉。
老舍在齐鲁大学任教时著有散文《济南的春天》《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三个月来的济南》《趵突泉》等。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下老舍先生关于《济南的冬天》的学习吧。
三、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1951年,北京市人民*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音频播放:
(1)播放音频朗读文件,让学生注意其中的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让学生边听课文,边动笔在书上圈点勾画,标出生字、难词,重点词语、优美语句及自己的疑问。
2、注音释义:
【注音】
镶(xiāng)
响晴(xiǎng qíng)
温晴(wēn qíng)
安适(ān shì)
肌肤(jī fū)
秀气(xiù qi)
绿萍(lù píng)
水藻(shuǐ zǎo)
贮蓄(zhù xù)
澄清(chéng qīng)
空灵(kòng líng)
水墨画(shuǐ mò huà)
蓝汪汪(lán wāng wāng)
【释义】
镶: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响晴:晴朗无云.
温晴:温暖晴朗.
安适:安静舒适.
肌肤:皮肤.
秀气:文雅;斯文.
绿萍:一种植物.
水藻:生长在水里的藻类.
贮蓄:积;存.
澄清:水清澈明净.
空灵:灵活而捉摸不透.
水墨画:用墨汁画的画.
蓝汪汪:形容很蓝.
3、学生朗读
让同学们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初读课文,挑选几位同学给大家做个示范,分别朗读文章的第一段、第三段和第五段。
五、疏通文意,赏析全文
1、思考问题:
学生朗读全文,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写景的文章可按“找景物,抓特征”的方法阅读课文。请你运用这种方法自读课文,找出济南冬天的总的特征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述。(温晴)
(2)文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分别突出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山景、水色)
2、板书:
济南的冬天
(1)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温晴。
与北*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 (响晴) 宝地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 (温晴)
(2)景物: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山景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的远山——淡雅;
水色 绿、清、亮
3、课堂小结:
文章先与北*、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
4、作业布置:
(1)认真,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
(2)复习这篇课文的生字词,下一堂课准备听写。
(3)每人回去搜集描写冬天的语句至少一则,古诗词至少三句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