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的教案1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4、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拾穗教案,菁选2篇,供大家参考。
拾穗的教案1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4、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收获”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拾穗》板书(拾穗)“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弥散 晚餐 监督 遵循 搜寻 逼真 偷窃
欣赏充满
三.理解课文内容
1.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获了?(第一段)
板书(收获)读一读。
(出示:拾穗图)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远处堆起了金黄色的麦垛,一片丰收的景象。这收获的季节属于拾穗者吗?我们来进一步欣赏这副油画。
2.欣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文中,作者也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
默读课文2-4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位妇女动作、神态的句子。
4.说说你画的句子
板书: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5.再读课文2-5段,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6.同学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副画的?
7 指名读第6、7段
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这副画画的十分逼真,认真的欣赏会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四.情感升华
谁来说说你的感受和联想?收获的季节属于她们吗?她们能享受到收获的幸福吗?
板书设计
收获
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拾穗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评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还记得这幅画吗?你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前几天,我们一起欣赏了著名画家米勒的这幅油画作品,学习了一篇课文,课文的作者也像我们一样欣赏了这幅世界名画,并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描写描绘了画面内容,使我们也学会了欣赏名画,课文的题目是《拾穗》。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具体的。
二、回顾课文,指导写作方法: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画面主要内容的段落,自由朗读,说说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动作、神态)
2、指名学生说。板书。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出了什么?为什么能从中体会出农民的辛苦和他们生活的艰难?在抓住动作、神态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之前需要怎么样?(仔细观察)板书。
3、小结: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刻画,就会使你的文章具体生动。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板书)还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语言、心理活动)我们应该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你的文章也会具体生动。
4、除了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之外,这三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你认为写得比较好?
5、这句话中描写的内容能够从画面上全部观察的到吗?(不是)这是作者的(联想、想象)还有哪些句子是作者的联想?
6、小结: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和生活的艰苦,所以,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它会使你的文章真实感人。
7、今天,我们就学习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一个小练笔的练习。
三、创设情景、指导练笔:
1、请两位学生将地面的纸花扫干净,其他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2、说说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3、把你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
四、交流、评议:
1、小组交流。
2、指名读,说说好在哪?
3、从文章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五、总结。
板书:
动作 具体生动
仔细观察 神态
合理联想 真实感人
拾穗的教案2
一、教材分析
课文描述的是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米勒的画的内容,课文中还展示了《拾穗》这幅作品,优美的图画、生动的语言,两者相结合,可谓相得益彰,怎样将看图与学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图画,让学生在充沛朗读和看图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图画所体现的中心内容成为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在学文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学会表达的顺序。
二、学生分析
首先来说一下该年段的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的特点: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应该具备良好的自主识字、写字能力,但是结合这篇课文来看,课文中的生字比较难写,在课堂上应该随机给予一定的指导,比方“餐”字,应该在书写方面给学生提个醒,“穗”“督”等字应该交流一下识字方法,协助学生巩固;对四年级的小朋友课程规范中指出“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也就是在课文的学习中要挖掘课文中的内涵,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设想与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和图画所表达的情感;
3.认识课文中“穗”等8个生字;
4.初步感受作者的写作顺序,让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学会观察、表达。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课文的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课
教师板书课题之后,生读,让学生交流一下“穗”字的识字方法,再让学生齐读。设问:“读过这个课题之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带上你的问题快去读读课文吧,并请你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检查生字的识记情况。(重点对“弥”“餐”“监督”等字进行指导。先全班齐读,再在同桌之间进行相互的检查)
2.学生交流出读课文的收获。(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教师小结:原来课文描写的是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向大家展示的是三个妇女在麦地里捡拾麦穗的情景。
教师设问:“逼真”是什么意思?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米勒为什么会把这样一个情景描绘得如此“逼真”?相信大家读过课后的背景资料会有很大的收获的。
(三)读背景资料,进一步理解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背景资料;交流读后的收获。(我知道了……)
教师小结:正是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对农民充溢着同情,才干把拾穗的场景展示给我们,从哪里看得出这幅画画得逼真呢?
教师引导: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幅画吧。
课件出示米勒的《拾穗》。
2.学生看图并交流自身从图上看到了什么?这幅画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是依照什么样的顺序看图的?看到图画你想了些什么?
教师引导:作者看到这幅图画时,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同学们再去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的哪些内容是可以在图画上看到的?一边读一边画下来。
(四)再读课文、品味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
2.小组交流自身画出来的句子。
3.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汇报自身画出来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学生即时的评价。比方:你读书真仔细、你认真考虑了、你真会读书……)同时在课件上展示出来。
4.在学生把所有在图画上能够看到的句子读出来之后,让学生对照图画,再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5.让学生交流,作者的哪一些描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的外貌和动作描写,如:后背、肩膀、套袖;动作:攥、弯腰、捡拾;第三自然段的动作描写,如:欠、攥、搜寻;第四自然段的神态描写。)
6.体会画面所表达的一种情感。让学生交流看到这样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与学生谈印象最深局部是同步进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7.进行感情朗读。
8.让学生看着图画简单复述一下图画所传达的信息。
9.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描写的顺序。(远――近――远)
教师小结并引导:我们一起欣赏了米勒的这幅作品,让你来评价一下的话,你会说些什么?(学生充沛交流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6、7自然段。谈一谈读后的收获。交流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激化矛盾,理解课文内容。)
(五)总结课文、感情升华
我们一起欣赏了《拾穗》,领略了米勒画中的收获,请问在今天的课堂上你又有什么样的收获呢?(学生自由交流学习的收获。)
在写作背景中提到了米勒的另外两幅作品,请同学们找一找,并且认真欣赏图画,试着把画中的内容变成文字,和大家交流一下。
六、教学反思
整个设计掌握的一个原则就是将读图与读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拨动学生感情的弦,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课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的,在朗读中还注意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抓住课文中的“逼真”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不只看出米勒画得“逼真”,而且读出作者描写得“逼真”。读图与读文相得益彰。通过学生的朗读,“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两个目标得以落实。在学习课文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写作的背景,降低了难点,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容易一些。让学生先来看图,再来读书,这样让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这篇文章是指导学生看图做文的典范,因此作业设计是让学生搜集米勒的另外两幅画,并认真观察、进行文字创作,这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七、案例点评
应该说本课的公开课教案有几个“突出”:
1.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比方:在识字环节,让学生自主识字之后,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生字,这是对学生的充沛信任,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2.突出了以“读”为本,课堂上学生都在进行有效的朗读,识记生字的初读、读图后的精读、以和理解课文后的品读,读的目的性明确而且读的层次也十分明显。不是为了读而读。学生每一遍朗读都有每一遍的收获,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
3.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充沛抓住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提炼出课文的写作特点,并且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如:课后作业的设置,就充沛体现了这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