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班教案汇编七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中班教案篇1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汇编七篇,供大家参考。
精选中班教案汇编七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班教案 篇1
一、设计意图:
持续的阴雨天气,使得孩子们很久没有到户外活动了。终于盼到了久违的阳光,下午,到户外玩体育游戏“老鹰捉小鸡”时,孩子们特别兴奋,玩了十分钟,当“母鸡”的根宇小朋友摸着胸口对我说:“老师,我心脏跳得很快。”我说:“那是因为你跑得太快了,你坐到旁边休息一会就好了。”大家休息了片刻,谊煊小朋友大声说:“老师,我的心脏已经不跳了,我休息好了。” 其他小朋友也纷纷附和。我吃了一惊,突然意识到这是一次进行科学教育的好机会,对于心脏,孩子们有太多的疑问,在收集了许多资料后,我们开展了“认识心脏”的主题活动。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人体生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幼儿尊重科学的精神。
2、知道体育锻炼是有效保护心脏的方法之一,培养幼儿热爱运动,积极参
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1、观察记录表、笔、VCD、电视设备、听诊器、钟。
2、环境布置:收集各种资料布置“心脏的秘密”专栏。
四、活动过程:
(一)区域活动:找心脏、测心跳。
1、让幼儿用听诊器找一找,听一听,心脏在哪里。
2、看时钟测心跳并记录。
教学设想:听诊器是孩子们常见但却从未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孩子对此有着浓厚的探索兴趣,让他们使用听诊器模拟医生,通过操作,知道心脏的位置,初步学会用听诊器听心跳。
(二)、集中活动:
1、幼儿数心跳,讨论心跳快时和心跳慢时的感觉。
(1)体育游戏:帮助朋友。
(2)第一次数心跳并记录,谈谈心跳快时的感觉。
(3)喝水、安静休息。
(4)第二次数心跳并记录,谈谈心跳慢时的感觉。
(5)比较两次心跳次数。
教学设想: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幼儿的自主探索,所以活动中摒弃教师空洞的讲述,而以幼儿的亲身体验为基础,在剧烈运动和休息时测出心跳的速度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心跳的快与慢,讲述心跳快与慢时不同的感觉,充分体验发现的快乐。
2、配合VCD使幼儿初步了解心跳加快的秘密。
(1)当我们剧烈运动时,我们的肌肉就需要更多的血液,所以心脏就必
须加快跳动,这样才能把血液输送到全身。
(2)当我们*静下来后,肌肉就不需要那么多血液了,所以心跳也变慢
了。
教学设想:让孩子了解心脏跳动的过程是一个难点,VCD用动画形式表现出复杂的心脏跳动与血液循环的过程,形象直观生动,讲解言简意赅,能有效地吸引幼儿的兴趣,了解有关心脏的科学知识。
3、知道体育锻炼是有效保护心脏的方法,鼓励幼儿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1)你经常运动吗?你最喜欢什么运动?
(2)家人经常运动吗?他们最喜欢什么运动?
(3)运动有益健康,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教学设想:VCD画面结束在:孩子们继续登山,话外音“生命在于运动。”这时适当地增加有关运动的问题,使整个活动的主题得到升华,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4、初步学习用测脉搏的方法测出心跳次数。
教学设想: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产生了疑问,他们想知道身体上还有哪些部位可以摸到心脏的跳动,教他们在手腕处测脉搏,旨在抛砖引玉,让他们寻找到身体其他还能测到脉搏的部位,充分激发孩子们探索求知的欲望。
5、活动延伸:
布置任务:请幼儿回家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心跳次数并记录,比
比是小朋友心跳快还是大人心跳快,为第二次活动“为什么小朋友的心跳比大人快”做准备。
教学设想:通过活动,孩子们知道了剧烈运动和休息时的心跳是不一样的,同时他们又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和小朋友的心跳也不一样呢?有了疑问还是要通过孩子们的自主探索来解决,他们乐于完成任务,比较并记录家庭成员的心跳,为第二天的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活动反思:
孩子们所热衷的行为,往往是符合该年龄发展水*的新的需要,如新的兴趣倾向、新行为的出现等,作为教师,要学会捕捉它们,并创造条件,提供刺激,诱发经验,在幼儿自身基础上组织活动,满足其发展的需要。
对于心脏,孩子们有太多的疑问,因此我们抓住时机,开展了主题活动“心脏的秘密”。在准备过程中,我们购买了VCD,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在班级主题墙上布置了专栏“心脏的秘密”,让孩子们从中了解了粗浅的有关心脏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半日活动“有趣的心跳”,首先在晨区活动中投放了听诊器、记录表等让幼儿听自己和同伴的心跳声,接着在游戏中让幼儿自己记录两次心跳、比较得出“运动时心跳快而休息时心跳慢”的结论,并谈谈自身的.不同感受,通过播放VCD让幼儿了解心跳加快的秘密,知道体育锻炼是有效保护心脏的方法之一,使活动主题得到升华,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最后给幼儿布置任务,寻找身体其他可以测到脉搏的部位,并比较大人和小朋友的心跳次数,为第二次活动做准备。
在记录心跳的环节中,教师设计的记录表简单明了,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心跳次数,为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打下基础。
中班教案 篇2
设计意图:废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的最终结局往往是与垃圾为伍。为什么不“变废为宝”,引导孩子进行再创造呢?因此,我们利用废旧钥匙创作作品。《纲要》指出:“我们要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活动中,我将充分锻炼孩子们动手动脑的能力,给幼儿充分想象的空间,支持幼儿大胆表现自我,促进个性发展,体验审美愉悦和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愿意独立思考,创作富有个性的作品。
2.尝试以废旧钥匙为原型,功过拓印、添画设计出各种形象。
二、活动重点:
尝试以废旧钥匙为原型,功过拓印、添画设计出各种形象。
三、活动难点:
创作富有个性的作品。
四、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初步有拓印的经验。
2.物质准备:废旧钥匙、钥匙印画、数码相机、图画纸、水彩笔。
五、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稳定幼儿情绪。
2.游戏《金锁银锁》,导入活动。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钥匙,引导幼儿观察、想象:一把钥匙像什么?
2.幼儿自由拼摆两把钥匙,说说像什么,教师记录。
3.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拼摆和想象。
4.幼儿自由拼摆一串钥匙,说说像什么,教师记录。
5.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拼摆和想象。
6.幼儿欣赏钥匙印画作品,找找钥匙在哪里?想想钥匙变成了什么?
7.讨论:你想把钥匙变成什么?
8.鼓励幼儿选择钥匙看一看、在纸上摆一摆、画一画,大胆创作作品。
9.幼儿自由创作,教师指导。
(三)结束部分:
幼儿互相欣赏作品,说说小钥匙都变成了什么?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中家庭生活的温暖。
2、能初步看懂画面,理解故事内容。
3、尝试用连贯语句讲述画面情节的变化。
4、认读重点字词:床、几只脚、洗衣机、早餐、闹钟。
活动准备:
教学读本4-6、大字卡第6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出示大字卡“几只脚”的图画面,引导幼儿猜一猜,引出故事。
图*有几只脚?这些脚是谁的?有一个小朋友和他的家人正在玩数脚的游戏,他们玩的真开心,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阅读大书。
1、阅读第1页: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了解故事背景,并出示字卡“床”、“几只脚”带领幼儿认读。
教师:谁在床上?他们在干什么?小朋友和爸爸之间说了什么?(引导幼儿猜测)
2、阅读第2-5页:采用遮盖法引导幼儿猜测故事情节。
教师:现在床上有谁?数一数,床上有几只脚?猜猜接下来谁来了,床上会有几只脚?床下有几只鞋?
3、阅读第6-7页,引导幼儿感受和家人在一起温暖感觉。
教师:早上起床时,一家人挤在一起,数数床上有几只脚,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小结:一家人在一起,玩数脚的游戏,这样的游戏可以让大家觉得幸福、温暖、快乐。
6、阅读8-13页,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变化,说说人物离开的原因,随机出示大字卡“洗衣机”、“早餐”、“闹钟”并认读。
8、教师:谁从床上下来?为什么?床上的脚有变化吗?又有人离开温暖的床,他们为什么要走呢?最后床上还有脚吗?
三、总结分享。
1、教师:和同伴说一说这个故事里床上的脚都是怎么变化的。
讨论交流:引导幼儿从游戏中发现脚的数量递增和递减的现象
2、大家一起躺着虽然舒服,但是都会有各自的事情,所以都接着去做自己的事情。
四、结束活动。
交流小结,幼儿有序收书,师幼一起整理物品。
中班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每个地方、每个角落,都存在着色彩。色彩是最能表现情感的手段之一。普辛曾讲过:色彩是吸引眼睛注意的诱饵,所以,从小应让幼儿用多种感官去感受色彩、认识色彩、激发幼儿对美的追求。水粉颜料颜色鲜艳,画面色彩分明,而水粉颜料拓印画既易于幼儿掌握,又能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孩子们很乐于参与。
本次活动以请幼儿让颜料在纸上任意地滚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玩颜色的过程中体验不同作画方式的快乐,初步培养他们对色彩的欣赏能力。同时在游戏中让幼儿学会运用图形进行拼贴,用弯折纸条的方式表现肢体的动态,进一步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让幼儿在玩玩、学学、贴贴等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在纸上进行颜料流淌、拓印的方法。
2、感受不同姿势,能运用图形进行拼贴,并用弯折的方式表现肢体的动态。
3、体验不同作画方式的快乐。
活动准备:1、知识经验准备:了解各种运动人的姿态。
2、物质材料准备:黄色、紫色颜料;眼药水瓶子;钢丝;大小不同的黑色圆形、长方形;抹布;8开的白纸;塑封膜;胶水。
活动过程:
一、唱唱跳跳,提升参与活动的兴趣。
幼儿随"健康歌"音乐进入教室。
"你们都做过哪些运动呢?请大家互相说一说,做一做。"
二、动手操作,学习流淌、拓印、粘贴。
1、学习在纸上进行颜料流淌、拓印的方法。
(1)教师示范颜色自然流淌形成线条的方法。
(2)提问帮助幼儿了解颜色自然流淌的方法。
2、学习利用钢丝球拓印形成色块的方法。
(1)学习拓印。
"钢丝球先要到另一种颜色宝宝中去跳一跳,然后再在空白的地方点一点,最后把塑封膜盖上去压一压,现在两种颜色宝宝就在一起做运动了。"
(2)观察感受盖上塑封膜后颜色的晕染美。
3、学习粘贴不同动态的人。
(1)欣赏小人的动态,动一动感受肢体的直与弯曲。
(出示各种小人动态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出处这些小人在干什么?请你学一学他们的动作。
(2)幼儿尝试,用弯折的方式表现肢体的动态。
小结:贴小人的时候,先想一想你的小人在做什么运动,接着把头贴上,再贴身体,然后用折一折的方法,把小人手和脚的动作表示出来,再贴到身体上。每张纸上可以贴两到三个做运动的小人。
4、幼儿在音乐声中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创作出不同姿态的小人。
三、展示评价,体验成功的快乐。
展示幼儿的作品,并请全体幼儿学一学幼儿画面上摆出的动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反思:
从整体上来看,整个活动还是比较成功的,目标达成度较高,钢丝球虽然幼儿在生活中有所了解,但是从未用她来创作美术作品,这样的方式能够很好的激发幼儿,幼儿的参与性非常高。通过这样的手段活动,我觉得:不仅发展了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审美情趣,还激发了幼儿对颜色的喜爱,同时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操作能力都有了促进和提高。足以体现出在艺术活动中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中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图画,了解青蛙乐们是如何装扮自己的。
2、对颜色变化有印象,体会变化所带来的惊奇和快乐。
3、体验装饰青蛙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和幼儿人数一致的图画书。
2、矿泉水瓶子人手一个。
3、涂上三原色的瓶盖(多于瓶子)。
4、红、黄、蓝三种颜料、皱纹纸、卡纸和海绵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完整阅读,进一步感受故事。
1、教师完整朗诵故事,幼儿人手一册图画书随着教师的讲述而翻阅。在听完故事后。
2、集体朗诵故事。
3、请个别幼儿完整讲述故事。
二、集中交流,发现青蛙打扮的方法。
《摇滚青蛙》中的青蛙怎样打扮自己的?(通过染色、涂色、调色的方法来装扮自己,把自己从绿色的青蛙变成了五颜六色。)
二、集体玩色,发现颜色变化的秘密。
1、引导语:颜色真的可以变出来?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教师出示装
水的瓶子,让幼儿学说“透明”。之后盖上盖子,鼓励幼儿用动作、语言“施加魔法”,随着晃动,瓶子里的水变成红色。同样,使另外两个瓶子的水变成蓝色与黄色,让幼儿分别学说“火红火红、金黄金黄、碧蓝碧蓝”。老师揭示魔术的秘密(盖子上有颜料)。
2、两种不同的颜色可以变成新的颜色吗?
3、鼓励幼儿玩混色游戏,在红色、蓝色、黄色的水瓶上在随机盖上盖子,摇动水瓶,是水瓶上的水出现三间色——绿色、紫色和橙色。让幼儿发现红色和黄色混合变成橙色,蓝色和黄色混合变成绿色,蓝色和红色混合变成紫色。
三、装饰青蛙。
1、老师这里有许多青蛙也想去参加摇滚音乐会,它们要请我们帮它们打扮。老师这里有红、黄、蓝三种颜料;有各种颜色的皱纹纸;有卡纸和海绵纸,小朋友先想好怎样打扮,再选好材料,进行装饰,把青蛙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2、幼儿自选材料,装饰青蛙。
3、讲评幼儿操作情况。
四、和幼儿分享感受:
变变变,多好玩,变化每天都有。例如,我们在游戏表演中会变成各种角色,我们班级的墙面也发生了变化。
中班教案 篇6
活动地点:
绿草坪
内容:识字游戏《走、跑、爬、跳》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认读“走、跑、爬、跳”等字,培养幼儿对文字符号的兴趣。
2、体验“走、跑、爬、跳”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已经学会朗读儿歌《走走走》。(知识方面)
2、在户外场地上设置“跑道”,提供*衡木、羊角球、棕垫、呼拉圈、等活动器械。
3、儿歌挂图,字卡及头饰“走、跑、爬、跳”。
活动过程:
1、热身:随音乐节奏表演进场。
2、引导幼儿在场地上选择体育器械自由玩耍,提问,引发幼儿思考:
x你刚才玩了什么?你是怎样玩的?
3、依据幼儿的回答逐一出示字卡“走、跑、爬、跳”,以动作、组词、形象记忆等方式帮助幼儿识记新字。
提问:x儿歌中什么地方有“走、跑、爬、跳”?
x“走、跑、爬、跳”怎样用动作表示?
x怎么用“走、跑、爬、跳”来组词?
x“走”字象什么?……
4、朗读儿歌,引导幼儿边朗读边划指。
5、与幼儿一起在草地上玩器械,要求幼儿根据器械上的文字提示来做动作。
6、游戏:“找家”
(1)、帮“字宝宝”找家:
引导幼儿将散落的字宝宝“走、跑、爬、跳”送到他们相对应的家中。
教师与幼儿一起纠正“找错家”的字宝宝。
(2)、教师扮演大灰狼,引导幼儿扮演字宝宝,随音乐节奏表演,音乐停,
立即回到自己的家中(呼拉圈),找不到家或找错家的“字宝宝”将被大灰狼吃掉。
附:
儿歌:《走走走》
走走走,小猫轻轻走。
爬爬爬,乌龟慢慢爬。
跳跳跳,小兔蹦蹦跳。
跑跑跑,小朋友快快跑。
中班教案 篇7
—、作品赏析
(一)散文原稿
滑吧、滑吧,小雨点
小雨点排着队、唱着歌,从天上跳下来。
跳到屋顶上,跳到树叶上,跳到我的雨伞上。
哎呀呀,小雨点把屋顶当成了滑梯,把树叶当成了滑梯,把我的小雨伞也当成了滑梯。
滑吧、滑吧,快乐的小雨点。
(选自《*画报》20xx年第3期。作者:余绯)
(二)修改后的散文
小雨点
小雨点排着队,唱着歌,从天上跳下来。
跳到屋顶上,哎呀呀!小雨点把屋顶当成了滑梯;跳到树叶上,哎呀呀,小雨点把树叶当成了滑梯;跳到我的雨伞上,哎呀呀!小雨点把我的雨伞也当成了滑梯。
滑吧,滑吧,快乐的小雨点。
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他们只能听懂浅显的语言,喜欢听有重复情节的故事以及排比句,易于接受富有童趣的文学作品,在听懂的基础上学习一些简单的文学语言,并逐渐迁移到生活中。
原作《滑吧、滑吧,小雨点》句式简单,篇幅短小,语言浅显流畅、富有节奏感,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作品描绘了小朋友十分喜欢的“下雨”事件。
其中的“小雨点”,形象鲜明,富有童趣,犹如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在雨中欢快地嬉戏,符合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作品内容具有启迪性,适合幼儿仿编。
该作品虽好,但要作为小班教材使用,还需适当修改,原因有二:1.标题不够精练,改为《小雨点》更直接,便于小班幼儿记忆。2.散文中心句的句式松散,规律不明显,不便于小班幼儿诵读和记忆,改为排比句后,既易于幼儿理解,又能较好地引导幼儿根据句式仿编散文。
二、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散文的优美意境,学习散文中的排比句。
2.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欣赏及仿编活动,指导幼儿用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并与同伴分享。
活动准备:活动前带领幼儿观察雨景;散文录音,电脑课件,屋顶、树叶、雨伞图片各两张,幼儿人手一个“小雨点”指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看过下雨吗?雨是怎样从天上落下来的?小朋友喜欢下雨吗?
(二)欣赏散文
1.看无声课件。
师:今天有个地方正下着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雨点跳到了哪里?小雨点在干什么?
(1)幼儿看课件。
(2)教师提问:小雨点跳到了哪里?好像在干什么?老师随着幼儿发言的内容点击画面,鼓励幼儿充分讲述。
2。老师朗诵散文。
设问:小雨点先跳到了什么地方?它把屋顶当成了什么?小雨点再跳到了什么地方?又跳到了什么地方?(后两句重点引导幼儿学讲完整句。)
3.在场景中感受、理解散文中的排比句。
师:我们和小雨点一起来做个游戏吧,一边玩一边讲。
鼓励幼儿手戴指偶,一边做“跳”和“滑”的动作,一边讲述散文中的排比句。
4.完整欣赏散文。
(三)仿编散文
1.结合课件,引导幼儿说说小雨点还跳到了什么地方?
2.鼓励幼儿手戴指偶,根据生活经验想像仿编,相互欣赏。
三、教学建议
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散文语言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引导小班幼儿欣赏散文时,需要借助中介方式,如通过聆听、诵读、阅读图画、观看动画等帮助幼儿接受、理解散文所表达的信息。结合多媒体课件欣赏散文,是其中较好的一种方式,能帮助幼儿较好地理解、记忆散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