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教案乐府歇后语:讲稿教育剧本成语词语的批复对策急转弯答案建议书,反问句说明文发言稿流程观后感了对策开学第一课了对照社会实践报告卷首我党支部急转弯工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荀子劝学教案12篇,供大家参考。
荀子劝学教案篇1
乐府歇后语:讲稿教育剧本成语词语的批复对策急转弯答案建议书,反问句说明文发言稿流程观后感了对策开学第一课了对照社会实践报告卷首我党支部急转弯工作;祝福语典礼辞职自我批评,听课摘抄。
荀子劝学教案篇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荀子劝学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荀子论述学习的思想,明确学习要靠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2,掌握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活用、古今异议等现象和固定句式。
3,理解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论述学习的思想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
教学方法:
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与我们今天要品读的《劝学》都是先秦散文的精品。在我国先秦时期的散文有一个特点就是“文史哲不分”。我们既可以从中看到飞扬的文采也可以读出历史的深邃,更能感受到哲理的玄机。因此大家注意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从多角度去理解它们,不要仅仅当做一篇文学作品来阅读,要读出其中的内蕴。
[提问]结合预习,那位同学可以介绍一下荀子和他的思想?
明确:荀子,名况,字卿。他与孟子都是孔子学说的正宗传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孟、荀各执一端以立论。孟子专就内在之仁,主张性善,荀子就外在之礼,主张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有所批评,在批评各家的同时,又吸取百家学术的精华,融汇贯通,自成一家。荀子的学说范围很广,包括政治、哲学、经济、文学等各方面,而且这些学说,都是和他所处的社会息息相关的。可以说,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也是儒家在战国时期的最后一位智者。
二、诵读。
请一个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最后学生齐读,共三遍。
教师纠正字音和语气。
有yòu 槁 gǎo 砺lì 跂qì 舆yú 蛟jiāo 跬kuǐ 骐qí 骥jì 驽nú 锲qiè 镂lòu 鳝shàn 生xìng 臾yú
注意一些句子的停顿处理:
1、学/不可以已
2、輮/使之然也
3、故 /木/ 受绳 / 则直,金/ 就砺/ 则利
4、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知明/ 而行无过矣。
5、吾尝/ 终日而思矣,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第1段是总起,要读的掷地有声;后面各段中的设喻和排比要读出气势。第2段语气稍缓,3、4段渐渐激扬。注意语调和情感的处理。
三、理解中心、疏通文字。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鼓励”的意思。繁体字“劝”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理解了文章的中心,下面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劝学》中的文言知识,包括实词、虚词、活用、通假、古今异义和一些固定的句型。
[提问]下面请几位同学分别起来疏通一下文意,并且讲一讲自己在阅读时发现了哪一些该注意的文言现象。
1,通假: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
2,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使动,使……弯曲)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
a.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乎己
b.上(表行为动作的方向、向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游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使……快)足也
3,句式:
(1)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状语后置:取之于蓝 而寒于水
4,古今:参、疾、假、劝、爪牙、可以
5,多义:绝、闻、强、假、望。
6,虚词:于、而、者
(1)“于”的三种用法:
①相当于“从”,如“取之于蓝”的“于”
②表示比较,如“青于蓝”的“于”;
③表示动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
(2) “者”的两种用法:
①相当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
②指代结果,以示将有所解释,如“不复挺者”的“者”。
(3) “而”的四种作用:
①并列(“知明而行无过”);
②表修饰(“终日而思”);
③表转折(“而致千里”);
④表顺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7,难句解析: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泽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四、重读课文。
五、小结:这堂课,我们了解了关于荀子和他的思想的知识,熟读了课文,掌握了一些文言文中的常见现象,那么在下堂课中,我们将走进荀子思想的深处,去体会他关 于学习的思想。和他论说文的艺术特色。
六、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阅读。
1、背诵课文。
2、了解论说层次。
[提问]这是一篇议论文,那么作者在什么地方提出了他的中心论点?
明确:第一段,“学不可以已。”
[提问]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提问]作为一篇论说文,那么在行文时就要围绕论点展开,《劝学》是怎样展开论述的?各段都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2段讲学习的意义、3段讲学习的作用、4段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二、讨论分析。
[提问]在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明确:“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提问]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明确: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提问]“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明确: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提问]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提出了哪一些观点?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学生讨论]结合课后第四题,谈谈荀子关于学习的言论在当世有什么发展与补充和借鉴意义。
再次背诵课文。
三、拓展延伸。
我国古代关于学习的言论:(让学生自己举一些例子,教师再提供一些供赏析)
一、立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二、勤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三、惜时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金缕衣》)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明文嘉《今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清钱泳《明日歌》)
四、方法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韩愈《劝学诗》)
五、体会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六、乐趣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民国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
四、总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文中任意一句写鉴赏一篇,不少于五百字。
荀子劝学教案篇4
课前准备:
学生读两遍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①解决字音问题,
②完成初步翻译,写在纸上,上课备用。
学习目标:
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标
中国的教育源远流长,从孔孟到老师,都是教育的实践者。先贤的风范与成就我们只有敬仰,但是我想,作为教育者,我们都有着共同的心愿,就是劝勉学习、鼓舞精神。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劝学》所倡导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上目标:
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二、理思路、背诵
1、要完成目标,我们从朗读开始。请大家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纠正字音,强调通假字和音随意转。)
2、请大家再读第一二段。
我仔细看了大家的翻译,总体很好,有一些小问题我们需要再注意些。比如第二段的“于”(强调一词多义)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第一段的作用是——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二段进一步论述,提出了第一个分论点:学习的意义。为了论述清楚,作者列举了哪些事物?
(板书
学不可以已{青→蓝 冰→水 博学 木、金 参省 )
这几个事物都是正面的事例,它们共同论证了学习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本来是空泛的道理,作者以五个身边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形象的把道理讲得既透彻又深刻,这种论证方法叫做——比喻论证。(幻灯出示)这也是《劝学》这篇文章最显著的特点。
请大家试背第一二段,两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3、很好,我们来看第三段。先来读一遍。
(提问“彰”“水”“绝”的意思。)
这一段论述的是学习的作用。作者又用了哪些事物来做比呢?
(板书 思不如学{(望不如登高)——反 登高 顺风 正 假于物 舆马 舟楫 )
这几个事例正反结合,论证了要成为君子,要善于借助外物,而这个外物,是学习。紧扣题目和中心论点,笔力老到,论证谨严。
请大家试背第三段,两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4、很流畅,我们来看第四段。先读一遍。
(强调固定结构“无以”和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一段的分论点大家能看出来吗?(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我们来找找这一段的事例。
积土、积水、积善——积;跬步、小流——不积;这组事例先正后反,论述了学习要注意积累。骐骥——舍;驽马——不舍;朽木——舍;金石——不舍;这组事例先反后正,论述了学习要持之以恒。蚓——一;蟹——躁,这两个事例先正后反,论述了学习要专一。)三个段落的比喻论证都是正反对比结合,而且模式不一,灵活多变。
(板书
积 →不积
不舍→ 舍 正→反
一 → 躁 )
请大家试背第四段,两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5、背诵全文
非常好,我们已经依次背会了这四段,下面我们来尝试背诵一下全文。给大家三分钟准备。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现在我要擦去一部分板书,我们再来试一遍。
太棒了,大家都觉得文言文不好学,特别是不好背,可是这篇文章我们一节课就背会了,大家发现什么小窍门了吗?
理解文意 理清思路 选关键词 循序渐进
这样文言背诵其实也不难。
三、小结
我们还发现,这篇文章的比喻虽多,却毫无板滞生硬之感。原因是什么?
(并列设喻,反复论证。对比设喻,对照鲜明。层层深入,详尽严谨。整散结合,文气流畅。)
四、结语作业
高中的语文学习,文言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学好文言的关键在于积累,积累的关键在于背诵。我们只有背诵了一定数量的优秀文言文,才能厚积薄发,学以致用。比如这篇《劝学》,既有论辩色彩,又具有文学韵味,形象清新、脍炙人口,读背这类文章,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文言知识,还有写作方法的借鉴,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启迪、精神的鼓舞。
请大家学习借鉴本文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仿写一篇《劝背》。
这节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荀子劝学教案篇5
一.检查背诵
二.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用多媒体展示)
A.字词解释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一词多义
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四.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点拨: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
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
五.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六.课后作业
以《劝学》为话题,结合当前实际,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篇文章,600字以上。
荀子劝学教案篇6
抗疫好词造句写法保证书的试题写作指导教学法贺词请假条了开学委托书,先进事迹致辞口号寄语建议书:导游词辞职信贬义词寄语誓词:有感挑战书了工作思路奖学金周记策划书开场白,规章答案代表发言;课件仿写庆典致辞决定计划工作稿件党员新闻稿物业管理。
荀子劝学教案篇7
推荐赏析规定:普通话注意事项的聘书三曹发言答案施工的简报实施剧本写法了职业规划广播稿急转弯随笔报告。
荀子劝学教案篇8
对联节日创业项目测试题请假条了求职信孟浩然李白:课外知识职称总结工作试题喜报爱岗敬业反问句意见的小结资格考试屈原了提纲造句说明书了朗诵新课程复习方法影评问候语我句子李清照,提纲好词苏轼。
荀子劝学教案篇9
施工新闻报道的工作思路祝福语党课国旗下:解析颁奖词朗诵稿开幕词,述职述廉结束语反问句留言;导游词公文通告贺信。
荀子劝学教案篇10
设计理念:
以往的教学除了落实文言文的字词句知识外,常把这篇文章当作典范的议论文来教学。但是课文是一个节选部分,且所选的三段文字在原文中并不是连接在一起,把它当作一篇完整的议论文来教,总有些不妥之处。
通观荀子《劝学》全文,结合本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的教学目标,本设计以“积善成圣”为主要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突出教材内容的人文性。采用以人文理念为先导,以文言字词的落实为依托的方式来落实课文的教学内容,力求做到两者的统一。
教学目的:
一、了解荀子“积善成圣”的学说,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我人生境界。
二、学习本文譬喻说理的手法和严谨的逻辑结构。
三、积累相关的文言字词句知识。
四、明确文言文几大现象对于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荀子“积善成圣”学说。
2、几个譬喻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学习”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词语了,我们每天都坐在教室里捧着书本学习。可是我现在要是问大家“为什么学习”这个问题,同学们会怎样回答呢?可能有不少同学会回答,是为了今后考大学找工作呗。这种回答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最高境界是我们要获得文明的教养,提高生命的质量,获得有价值的人生,使我们有可能超越世俗的约束而达到精神自由的高度,让生命经学习而逐步走向丰富、充盈、绚丽、深刻、高尚!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荀子的《劝学》这篇课文就是论述有关学习问题的,我们要从中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简介荀子
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1)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荀子其人及《荀子》的情况。
教师补充归纳: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都很尊重他,称他荀卿。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人性问题上,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经过后天的学习和教化可以自恶趋善。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用排比,又善用比,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荀子》共32篇,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一篇,是我国学术史上影响深远的名篇。
三、释题
请一位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学生的解释可能是不准确的,把“劝”解释成“规劝”或“劝说”。教师可让学生选义项,然后明确“劝”在题目中的意思是“勉励”,“劝学”就是勉励人们不停地学习。
四、研读课文
(一)请三位学生朗读课文。(每位学生读一段)
(二)结合学生朗读中读错的字正音。大部分容易读错的字课本作了注释,教师可根据情况予以强调。
五、课堂小练
让学生自主学习,根据文言想象归纳整理文中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六、作业
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点滴积累”是文言学习的不二法门!
复习检测
1、通假字
(1)輮以为轮 輮同煣
(2)虽有槁暴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
(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
2、词类活用
(1)輮使之然也 “輮”,动词用作名词,指用火烘木使其弯曲的工序
(2)知明而行无过矣“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4)非能水也 “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名词性短语用作动词性短语,跨出十步
(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
3、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以为”,古:把·····做成;今: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广泛地学习;今:学识渊博
(3)······而绝江河 “江河”古:长江和黄河;今:泛指河流
(4)故不积跬步 “步”,古:等同于今天的两步;今;脚步,步行时两脚间的距离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寄托”,古:寄身,容身;今:托付
4、一词多义
(1)重点实词用法归类
疾
积劳成疾 (名词,病)
声非加疾也 (形容词,强)
(海瑞)素疾大户兼并 (动词,痛恨)
疾恶如仇 (动词,痛恨)
庞涓恐其(孙膑)贤于己,疾之 (动词,嫉妒)
(西门豹)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名词,怨恨)
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动词,到达)
闲情逸致 (名词,情趣)
(信陵君)致食客三千人 (动词,招致)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动词,获取)
假
善假于物也 (动词,借助)
乃悟前狼假寐 (形容词,与“真”相反)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动词,给予)
是以时人多以书假余 (动词,借)
绝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动词,横渡)
群响毕绝 (动词,消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形容词,与世隔绝的)
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极,很)
以为妙绝 (副词,极)
绝处逢生 (形容词,走投无路的)
绝无仅有(副词,绝对)
(2)重点虚词用法归类
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 (介词,从)
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比)
不拘于时 (介词,被)
者
假舟楫者 (结构助词,······的人)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结构助词,······的方面)
子瑜者,(诸葛)亮兄谨也 (语气助词,表判断)
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连词,表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递进)
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连词,表结果)
锲而不舍 (连词,表递进)
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并列)
焉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问副词,怎么)
盘盘焉,囷囷焉 (结构助词,······的样子)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以俟夫人风者得焉 (代词,它,指捕蛇者说这篇文章)
圣心备焉 (语气助词,表陈述)
5、句式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结构后置)
(2)輮以为轮 (省略句)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用心一也(定语后置,判断句)
6、重要句子的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兴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研读全文
1、研读第一段,请学生找出结论性的句子。
『明确』本段结论性的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分析两个分句间的语法关系,明确“则”在句子中是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
(2)明确“知明而行无过”的意思。“知”同“智”。
(3)在《荀子》中,荀子根据修养的不同把人分成士、君子、圣人三类,那么文中的“知明而行无过”是对哪一类人的人生境界的描述?
明确:圣人
(4)本句话所要表述的是:
君子通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样的途径来提高自我的修养从而成为了圣人。
博学
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圣人
参省
分析:从这里可以看出,学习的终极目的是提升人生的境界,是让生命经学习而高尚。可见,学习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2、本段中运用了几个比喻?它们是怎样来说明通过学习由君子变成圣人的?(学生自读课文,讨论,发言)
教师明确:
(1)青,取自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青”(靛青)比喻圣人,“蓝”(蓼蓝)比喻君子。
“冰”比喻圣人,“水”比喻君子。
该组比喻侧重点在于虽然前者由后者变化而来,但当君子成为圣人之后,圣人的人生智慧和自我行为较君子有质的提高。
(2)木直中绳,糅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
“糅”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中(读去声),合乎的意思。
绳,墨绳,木匠用以求直的工具。 规,圆规,用以作圆。
这个比喻说明通过学习成为圣人后,其行为与表现的持久性。
(3)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以“受绳”和“就砺”比喻学习,以“木”获得挺直、“刀剑”获得锋利来比喻君子通过学习获得了圣人的特性。
3、齐读第一段。(整体感受全段)
4、研读第二段
意图阐释:通过两个问题理清该段的两个层次及作者的写作思路。
(1)“博学”和“参省”是君子成为圣人的一个必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两者的作用相同吗?(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明确: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同样重要)
荀子认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他是说君子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学”的作用更为重要,所以作者要来“劝学”。
(2)作者是怎样用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述学习的重要作用的?
(学生思考该段中几个比喻句的含义,并讨论)
教师明确:
作者先用“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所能达到的境界,接着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和跋涉这类常有的生活经历,阐明借助外部条件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善假于物”就是一种学习方式。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高,而完全在于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获得成功。
(教师强调几个词语的解释:假:借助;水,游泳;绝:度过,动词)
5、研读第三段
意图阐释:通过问题研讨让学生明白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问题设计:在经由学习而成为圣人的道路上,荀子还提出了哪些有益的建议?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讨论,发言。)
(教师点拨,引导,概括。)
在这段文章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提出了三点建议:
(1)学习要注重积累。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善成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
(强调几个词语:跬步、无以)
(2)学习要坚持不懈。作者用四个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对照说明。用“骐骥”、“驽马”对比:“骐骥”素质好,但是如果只跳一次,还达不到十步,而劣马能力虽差,只要不停地走,也能跑得远。这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接着用“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对照:学习是否成功,差别在于“舍”和“不舍”。这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3)学习要专心致志。作者用蚓的“用心一”和“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6、学生朗读、背诵全文。
7、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学习了本文之后,是不是引起了对人生境界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了呢?人怎样通过学习来获得教养?这里老师想引胡适先生的《人生有何意义》一文中的一段话来结束本堂课: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污浊、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行为。生命本身不过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有什么意义可说呢?······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样生活。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做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作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
荀子劝学教案篇11
好段通报教学方法:抗疫制度整改:教案纪要信员工申请!对照检查新闻稿学习计划工作,工作经历征文食品:简历活动方案材料主题班会离职报告了自我推荐入党口号报道稿:柳永结束语主义离职报告我公益广告礼仪常识周记感谢信的单词黄庭坚反义词致辞职称。
荀子劝学教案篇12
比喻句道德黄庭坚建军节的小升初评价台词留言座右铭:诗词规章标语答案的课标对照检查写法排比句管理条例的教学计划辞职爱国问候语。
推荐访问:荀子 劝学 教案 荀子劝学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荀子劝学教案教学设计 荀子劝学教案ppt 荀子劝学教案ppt优秀课件 荀子劝学教案三课时教案勉费 荀子劝学教案设计 荀子劝学的教案 荀子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教案荀子劝学教案 荀子劝学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