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学习强国 >

2023年科技强国与青年一代论文6篇

时间:2023-07-16 14:00:29 浏览量:

科技强国与青年一代论文激发新时代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强国与青年一代论文6篇,供大家参考。

科技强国与青年一代论文6篇

科技强国与青年一代论文篇1

  激发新时代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出席大会并为最高奖获得者等颁奖。

  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党和人民对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褒奖。核潜艇“痴翁”黄旭华院士、气象泰斗曾庆存院士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备受瞩目。各奖项“含金量”十足,彰显中国科技的强劲动力,将进一步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战胜各方困难的信心,激发新时代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

  激发科技报国的力量。当前,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作为中国梦的重要基础,科技强国梦的实现需要全体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而这样的努力,必然离不开科技工作者对科研和祖国的热爱。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波澜壮阔、成就辉煌,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怀爱国情、秉报国志,艰苦奋斗、潜心探索、无私奉献,取得一项又一项重大发现发明创造。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把个人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新时代伟大征程之中。

  激发无私奉献的力量。无私奉献、甘于付出,不计个人得失,是科技工作者的优秀精神特质。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院士,隐姓埋名生活了30年。他离家研制核潜艇时,刚刚30岁出头,等回家见到亲人时,已是60多岁的白发老人了。与“风云变幻”打交道,攀登气象科学高峰的曾庆存院士有一句“名言”:饿着肚子推公式,越推越新鲜。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牢固树立敢于吃苦、甘于奉献的观念,甘坐冷板凳、肯下苦功夫,心无旁骛、潜心钻研,以“一辈子全心全力只干一件事”的恒心毅力安心致研,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

  激发创新突破的力量。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一些重要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科技实力明显提升,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然而,21世纪的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高质量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推动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坚守科技报国初心,牢记科技强国使命,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研国家之所需,洞察变革于端倪,把握先机于初始,引领方向于“无人区”,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不断实现重大创新突破。

  科技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民族强。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全国科技工作者要以黄旭华院士、曾庆存院士及全体获奖者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求真务实创新,勇攀科技高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科技强国与青年一代论文篇2

  自然出版集团最新发布的亚太地区科研机构“自然出版指数”显示,从过去12个月在《自然》系列期刊发文数量看,中国科学院首次位居亚太地区第一名。

  与此同时,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再次空缺,这是该奖项十三年来的第9次空缺。

  一边是在顶尖学术期刊上的发文数量飙升,另一边是具有重大原创价值的研究成果寥寥。这对我国科技界的“论文情结”和近年来一直采用的“论文奖励”方式提出警醒:只关注论文发表,而不关注学术研究本身,不可能出现一流的研究成果。

  在国外,评价一名学者的学术成果,通常评价者会阅读论文本身,评价学者的学术贡献,关注其研究的原创价值;可在我国,则只是看论文发表在哪个刊物上。

  有研究者对过去2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论文进行研究发现,41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77篇与获奖成果有关的论文中,只有9篇登上《自然》和《科学》,仅占论文总数的11.69%。

  对学者提出论文数量和期刊档次的要求,使我国学者在过去10多年时间里,在发表论文方面表现极为突出。2002年至2012年(截至11月1日),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02.26万篇,排名世界第二,成为世界论文大国。在社会呼吁高校和科研机构要重视质量的情况下,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学者的要求从过去发表SCI、EI论文,进一步要求期刊的影响因子,并对《科学》、《自然》发文做出重点奖励,奖励的额度从1万元到5万元不等。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我国科技界,流传着一种说法,“没有弄不上去的指标”。各种考核、奖励措施之下,大家把心思都用到“弄”论文上。比如,提高论文引用率,方法很简单,发动同事们互引,并采取“社交手段”希望国际友人帮忙;提高单位的论文发表量,可以搞兼职和柔性引进等等。就这样,论文数量上去了,也许在不久之后,论文发表的期刊档次也会上升,中国变为“论文强国”指日可待,但科研的真实质量却令人忧虑,学术风气也会出现严重问题。

  其实,简单要求论文发表的期刊和数量,以此作为对学者的考核依据,是严重的学术行政化和功利化,背离了基本的学术常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有必要打破我国学术界的“论文崇拜”,引导学者潜心做有价值的学术研究;应该推进学术管理及评价去行政化,建立学术同行评价体系。不然,我国大笔的科研经费只会被折腾到发表大量并无多大价值的论文中,无法提高我国学术研究水平。

科技强国与青年一代论文篇3

  “强国之箭”筑梦太空 “星辰大海”征途漫漫

  椰风拂碧海,神箭冲九霄。5月5日,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起跑、加速跑,再到冲刺跑,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以万钧之力拔地而起,直指苍穹。“胖五”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经历近十年的研制历程,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无疑让中国航天有了更加宽广的表现舞台,也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这“成功”源于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坚强政治保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几代航天人团结拼搏、众志成城,在航天载人工程战线上接续奋斗、奉献有为,不断立下新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重重挑战,航天战线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克服困难再次创造纪录。实践证明,只有坚定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各项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胜利。航天事业是党的事业、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沧桑巨变,取得一项又一项重要科技成果,并为维护国家安全、推动科技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成功”都源自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党的领导是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是我国航天事业持续向前发展的主心骨,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造辉煌的力量源泉。

  这“成功”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优势。

  道路,关乎着国家命运、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正是新时期建设航天强国、世界科技强国的独特优势。自主创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中国航天战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自力更生。这是一条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解决困难和问题的道路,让航天事业前进有方向、有突破。这是一条航天人不断创造历史的实践道路,一代又一代科技人才前赴后继投身航天事业,用智慧和力量汇聚起推动科学发展的磅礴力量。这是一条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道路,在环境严峻、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举全国之力创历史丰碑,激励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新局面。

  这“成功”源于中国航天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迅速发展,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巨大成就,这离不开中国航天队伍的优良传统和航天精神的强大支撑,老一辈航天人把青春年华书写在浩瀚无限的太空,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鞠躬尽瘁,为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航天事业的伟大进程中,“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着以航天人为代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让中国航天人步履矫健而铿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正是中国航天人艰苦奋斗、攻无不克、探索创新、忘我牺牲的真实写照,他们知难而进,重重困难面前百折不挠,他们满腔热血,道道难关面前绝不退缩。中国航天的光荣传统和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优良作风是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根”和“魂”,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建设航天强国之路征途漫漫,攀登科技高峰永无止境,向中国航天致敬,实现航天梦、强军梦、中国梦需要一代代人为之不懈奋斗!

科技强国与青年一代论文篇4

  激发新时代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出席大会并为最高奖获得者等颁奖。

  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党和人民对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褒奖。核潜艇“痴翁”黄旭华院士、气象泰斗曾庆存院士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备受瞩目。各奖项“含金量”十足,彰显中国科技的强劲动力,将进一步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战胜各方困难的信心,激发新时代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

  激发科技报国的力量。当前,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作为中国梦的重要基础,科技强国梦的实现需要全体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而这样的努力,必然离不开科技工作者对科研和祖国的热爱。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波澜壮阔、成就辉煌,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怀爱国情、秉报国志,艰苦奋斗、潜心探索、无私奉献,取得一项又一项重大发现发明创造。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把个人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新时代伟大征程之中。

  激发无私奉献的力量。无私奉献、甘于付出,不计个人得失,是科技工作者的优秀精神特质。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院士,隐姓埋名生活了30年。他离家研制核潜艇时,刚刚30岁出头,等回家见到亲人时,已是60多岁的白发老人了。与“风云变幻”打交道,攀登气象科学高峰的曾庆存院士有一句“名言”:饿着肚子推公式,越推越新鲜。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牢固树立敢于吃苦、甘于奉献的观念,甘坐冷板凳、肯下苦功夫,心无旁骛、潜心钻研,以“一辈子全心全力只干一件事”的恒心毅力安心致研,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

  激发创新突破的力量。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一些重要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科技实力明显提升,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然而,21世纪的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高质量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推动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坚守科技报国初心,牢记科技强国使命,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研国家之所需,洞察变革于端倪,把握先机于初始,引领方向于“无人区”,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不断实现重大创新突破。

  科技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民族强。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全国科技工作者要以黄旭华院士、曾庆存院士及全体获奖者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求真务实创新,勇攀科技高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科技强国与青年一代论文篇5

  “强国之箭”筑梦太空 “星辰大海”征途漫漫

  椰风拂碧海,神箭冲九霄。xx月xx日,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起跑、加速跑,再到冲刺跑,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以万钧之力拔地而起,直指苍穹。“胖五”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经历近十年的研制历程,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无疑让中国航天有了更加宽广的表现舞台,也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这“成功”源于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坚强政治保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几代航天人团结拼搏、众志成城,在航天载人工程战线上接续奋斗、奉献有为,不断立下新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重重挑战,航天战线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克服困难再次创造纪录。实践证明,只有坚定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各项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胜利。航天事业是党的事业、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沧桑巨变,取得一项又一项重要科技成果,并为维护国家安全、推动科技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成功”都源自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党的领导是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是我国航天事业持续向前发展的主心骨,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造辉煌的力量源泉。

  这“成功”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优势。

  道路,关乎着国家命运、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正是新时期建设航天强国、世界科技强国的独特优势。自主创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中国航天战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自力更生。这是一条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解决困难和问题的道路,让航天事业前进有方向、有突破。这是一条航天人不断创造历史的实践道路,一代又一代科技人才前赴后继投身航天事业,用智慧和力量汇聚起推动科学发展的磅礴力量。这是一条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道路,在环境严峻、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举全国之力创历史丰碑,激励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新局面。

  这“成功”源于中国航天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迅速发展,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巨大成就,这离不开中国航天队伍的优良传统和航天精神的强大支撑,老一辈航天人把青春年华书写在浩瀚无限的太空,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鞠躬尽瘁,为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航天事业的伟大进程中,“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着以航天人为代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让中国航天人步履矫健而铿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正是中国航天人艰苦奋斗、攻无不克、探索创新、忘我牺牲的真实写照,他们知难而进,重重困难面前百折不挠,他们满腔热血,道道难关面前绝不退缩。中国航天的光荣传统和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优良作风是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根”和“魂”,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建设航天强国之路征途漫漫,攀登科技高峰永无止境,向中国航天致敬,实现航天梦、强军梦、中国梦需要一代代人为之不懈奋斗!=

科技强国与青年一代论文篇6

  自然出版集团最新发布的亚太地区科研机构“自然出版指数”显示,从过去12个月在《自然》系列期刊发文数量看,中国科学院首次位居亚太地区第一名。

  与此同时,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再次空缺,这是该奖项十三年来的第9次空缺。

  一边是在顶尖学术期刊上的发文数量飙升,另一边是具有重大原创价值的研究成果寥寥。这对我国科技界的“论文情结”和近年来一直采用的“论文奖励”方式提出警醒:只关注论文发表,而不关注学术研究本身,不可能出现一流的研究成果。

  在国外,评价一名学者的学术成果,通常评价者会阅读论文本身,评价学者的学术贡献,关注其研究的原创价值;可在我国,则只是看论文发表在哪个刊物上。

  有研究者对过去2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论文进行研究发现,41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77篇与获奖成果有关的论文中,只有9篇登上《自然》和《科学》,仅占论文总数的11.69%。

  对学者提出论文数量和期刊档次的要求,使我国学者在过去10多年时间里,在发表论文方面表现极为突出。2002年至2012年(截至11月1日),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02.26万篇,排名世界第二,成为世界论文大国。在社会呼吁高校和科研机构要重视质量的情况下,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学者的要求从过去发表SCI、EI论文,进一步要求期刊的影响因子,并对《科学》、《自然》发文做出重点奖励,奖励的额度从1万元到5万元不等。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我国科技界,流传着一种说法,“没有弄不上去的指标”。各种考核、奖励措施之下,大家把心思都用到“弄”论文上。比如,提高论文引用率,方法很简单,发动同事们互引,并采取“社交手段”希望国际友人帮忙;提高单位的论文发表量,可以搞兼职和柔性引进等等。就这样,论文数量上去了,也许在不久之后,论文发表的期刊档次也会上升,中国变为“论文强国”指日可待,但科研的真实质量却令人忧虑,学术风气也会出现严重问题。

  其实,简单要求论文发表的期刊和数量,以此作为对学者的考核依据,是严重的学术行政化和功利化,背离了基本的学术常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有必要打破我国学术界的“论文崇拜”,引导学者潜心做有价值的学术研究;应该推进学术管理及评价去行政化,建立学术同行评价体系。不然,我国大笔的科研经费只会被折腾到发表大量并无多大价值的论文中,无法提高我国学术研究水平。

推荐访问:强国 青年 论文 科技强国与青年一代论文2000字 科技强国梦与青年一代论文 科技强国青年担当论文 青年与科技强国作文题目 青年科技强国作文800字高中 科技强国青年担当的作文1500字 青年与科技强国的名言 青年人科技强国作文素材 科技强国对青年大学生的启示 科技强国与青年一代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