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疫情防控 >

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7篇)

时间:2023-05-04 11:20:09 浏览量:

篇一: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2021年4期总第609期新一代NewGeneration

  高教探索G

  新冠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与研究分析*王义伟(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431)摘

  要:在新冠疫情在世界爆发传播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收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在2020年2月国家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疫下做好学校管理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工作一定要加强学生的身心健康等问题,以确保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安全、规范、有序开展。通过对黑龙江省一些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问卷调查,分析了解新冠肺炎疫情与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关联因素,并通过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辅导等干预有段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应对在疫情常态化的心理适应能力,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正常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关键词:新冠疫情;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新冠疫情期间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因素有家庭经济状况、就业问题、环境适应问题、和学业完成情况等因素。从而导致大学生心理悲观情绪、过度担心、缺乏自信心、焦躁不安、心理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有60%的大学生认为爆发新冠病毒后自己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一些变化。有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在身心上出现了健康问题,20%大学生希望接受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等服务。由此可以看出在新冠疫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较大的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分析如下。一、新冠疫情期间家庭经济状况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家庭经济状况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因素,据调查大约占比37%。由于新冠疫情爆发,并在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冲击,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对大部分家庭的经济收入也是受到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二、新冠疫情期间就业问题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由于受到疫情爆发传播的影响,对我国经济影响重大,一些中小企业损失巨大。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旅游、餐饮、交通等产业影响巨大,目前很多企业很处于停摆状态。这就直接减少劳动就业岗位。其次今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大幅度增加达到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还有由于新冠疫情在世界广泛传播很多国家目前还处于封闭状态,影响与我国之间的交流,特别是留学交流。所以由于新冠疫情和大学生人数增加以及出国务工留学受阻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最广泛的因素。据调查58%大学生的大学生对将来就业前景产生较严重的心理压力。三、新冠疫情期间环境适应问题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由于新冠疫情的常态化,各个高校都出台了在疫情期间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与学习的管理要求。这与新冠疫情之前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有较大的不同。这些变化可以给大学生产生新的人际关系不适应,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在校的生活不适应等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失望无助感和自我价值感丧失等心理问题,同时会在身体上出现一些不适应的生理症状。四、新冠疫情期间学业问题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学习时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和任务,在疫情期间由于对新冠病毒的认识不清,和对将来控制疫情趋势信心不足以及疫情前

  注:本文为省教育厅2020年度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发的论文

  课题标号:SJGZY202013916NewGeneration

  期大学生网上授课准备不够,导致大学生表现为学习适应不良、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等。特别是在没有学校老师督促,学习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导致有些学生过度放纵自己无节制的熬夜等现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也知道因为无学习动机而烦恼,虽然都能认识到学习是对实现自我价值主要途径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对新冠疫情认识不清,对各种关于疫情信息没有客观分析的能力,从而导致大学生心理认知焦虑并产生学习动机下降,学习成绩不理想。五、新冠疫情期间缺少有效人际交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望交往、渴望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给大学生保持身心健康,能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在新冠疫情期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实施不出门,不串门、不传播要求,大学生在2020学年期间,都是属于在家自我隔离的状态。缺少与他人交流的正常人际关系。其次因为新冠病毒的较强传播性导致大学生在于正常的人际交往中出现了安全的恐惧心理,担心时时刻刻被其他人传染,从而导致害怕与人正常交往。还有一些学生过度依赖数字传媒方式,在与其它人交流中必须用手机电脑等现代沟通方式,他们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必须用手机作为媒介,形成了严重依赖心理。因为新冠疫情可以导致大学生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产生心灵的闭锁,面对疫情常态化的趋势,产生交往的心理不适应症状。遇到问题愿意独自苦思也不愿意和他人交流沟通。时间久了大学生产生心理焦虑,缺少同情心,对待他人缺乏理解和尊重,对他人的行为比较挑剔,出现人际交往冲突和人际关系失调。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仅关系到顺利完成学业还关系到身心健康和将来人生的发展。在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对此问题作出相应的对策,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这不仅对大学生意义非凡,对我国提高人才储备和培养也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参考文献:[1]张晓红,沈丽琴,李梅.新冠疫情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8(4)[2]刘始云.新冠肺炎疫情对抑郁影响的研究综述.咸宁学院学报,2020,30(6)[3]李娜.大学生抑郁情绪与体存锻炼干预实验[J].体育学刊,2001,8(4):32-34.“新冠疫情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调查与应对措施研究”

篇二: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第34卷2021年6月第3期JournalofShanxiInstituteofEnergy山西能源学院学报Vol.34Jun.,2021No.3·教育教学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江瑞辰宋志英王皓宇安庆246133)(安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安徽【摘要】为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采用自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般资料问卷、SCL-90量表,对国内两所高职院校的5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职生群体较好地掌握了新冠肺炎的相关知识,对疫情存在担忧情绪但也有着正向预期;相对入学时的心理健康得分,疫情期间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得分明显偏高;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得分在是否为独生子女变量上存在差异。针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相关高校和教师应开展宣传教育与心理干预工作,努力提升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关键词】高职大学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102(2021)03-0028-03为了解新冠疫情期间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为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提供实证依据。一、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20年3月,在国内某两所高职院校选取53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获得被试的知情同意之后,在“问卷星(https://www.wjx.cn)”平台上进行网络测试,收回问卷523份,通过问卷系统和人工两轮筛查后,确认有效问卷49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84%。其中男生269名,女生疫情发展的预期)。2.SCL-90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该量表是国内心理健康门诊使用最多的调查工具,适用对象为16岁以上的人群,包含90个题项,每个题项按1-5级评分,共包含9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以及精神病性),总分为各因子分相加。评定的是被试当前的实际感觉。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92。(三)测试过程与数据处理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由两名专业人员将所有数据录入到SPSS20.0软件中进行处理。所有分析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作为判断差异的依据,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二、结果(一)高职大学生对疫情的知识和态度特点62.50%的高职生对新冠肺炎的预防知识比较227名;一年级198人,二年级111人,三年级187人;文科专业253人,理科专业243人;来自城镇的23岁之间,身体均健康。(二)研究工具237人,来自农村的259名。所有学生的年龄在17-1.自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般资料问卷了解,53.63%的高职生对新冠肺炎的主要症状比较包括12个题项,分为一般项目和分析项目,一般项目包括被试的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生源地等社会人口学变量;分析项目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对新冠肺炎的知识(如预防知识、主要症状以及危害性),第二类是对新冠肺炎的态度(如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感觉、自己或家人感染肺炎的可能性以及对收稿日期:2020-09-12了解,61.90%的高职生对疫情的危害知识比较了解,对疫情存在担忧情绪的高职生占比86.49%,75.60%的高职生认为自己或家人感染新型肺炎可能性很小或者没有可能性,77.02%的高职生对疫情的发展持正向预期(即疫情总体可控,但时间或长或短)。具体结果见表1。作者简介:江瑞辰(1987—),男,安徽潜山人,安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2江瑞辰,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表1高职生对疫情的知识和态度特点(n=496)调研项目n%调研项目n%对新冠肺炎预防知识的了解程度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感觉非常了解102极度恐慌比较了解20820.5641.94比较害怕了解一些15130.44157397.86有些担心不了解357.0623331.65无所谓6746.9813.51对新冠肺炎主要症状的了解程度自己或家人感染可能性非常了解6913.91比较大比较了解197有一些了解一些21039.721091221.982.42不了解2042.34非常小4.0318938.10没有18637.50对新冠肺炎危害知识的了解程度对疫情的预期非常了解13026.21很难得到控制397.86比较了解17735.69能控制,但需要较长时间31062.50了解一些102很快得到控制7214.52不了解8720.5617.54不确定7515.12(二)高职生疫情期间与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将高职生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得分与其入学心理健康普查时的得分进行比较,发现在SCL-90总分上存在差异(P<0.001),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以及偏执七个因子分上存在差异,疫情期间的得分明显高于入学时的得分。具体结果见表2。表2高职生疫情期间与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x±S)变量疫情期间入学时躯体化1.35±0.351.64±0.361.32±0.34P强迫人际关系1.62±0.481.57±0.352.303t4.322<0.0220.001抑郁1.46±0.381.56±0.46焦虑1.42±0.341.42±0.362.763敌对1.37±0.351.38±0.302.1720.0061.43±0.391.36±0.293.2320.0300.001恐怖1.41±0.401.39±0.350.5690.543偏执1.37±0.362.6622.7700.008精神病性0.006总分130.14±23.741.37±0.35126.56±20.221.34±0.321.8823.939<0.0690.001(三)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对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得分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得分在年级、专业以及生源地变量上不存在差异(P>0.05),而在性别变量上存在差异(P<0.05)。具体结果见表3。三、讨论(一)高职生对疫情的知识和态度情况本研究表明,高职大学生关注疫情的发展情况,在整体上对疫情相关知识有着较好的掌握,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担忧情绪,一般而言,在面对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适度的担忧情绪是人们正常的心理反应。当前,在中央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地的疫情形势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每天新闻媒体准确而及时地提供了最新的疫情信息,这有助于包括高职生在内的广大公众建立理性的风险意识,77.02%防范非理性的认知及行为出现。另外,态度,说明高职大学生群体对我国目前采用的防控的调查对象对国内疫情的发展持正向预期有措施是比较认同的。(二)高职生疫情期间与入学时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与入学时的测试结果相比,疫情期间调查对象的SCL-90总分以及大部分因子上的得分相对较高,该结果可能源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在农历新春佳节之际,出现的比较突然,并且疫情在初期发展迅速,从第一例确诊病例出现到全国范围都报告新增病例只用了很短的时间,这些负面信息给高职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冲击;其次,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高职大学生在年龄上处于完成“自我同一性”的重要阶段,心理上对外界的依存度较高,抗压能力较弱,又因为学历层次较低,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得不够自信,人际交往中比较敏感,承受着较大的学业和求职压力,在遇到类似疫情的压力性生活事件时,比较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三)不同性别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本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女生的SCL-90得分高于男生,这与前人的研究结论一致。该结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解释,首先,男女生的性格存在差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男生往往会被贴上“勇敢、坚强”等心理标签,而女生则与“细心、柔弱”等相关联,因此,相对于男生,女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较为2江瑞辰,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表3人口学变量性别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x±S)n,%男(n=269,54.23%)女(n=227,45.77%)一年级(n=198,39.92%)年级二年级(n=111,22.38%)三年级(n=187,37.70%)专业文科(n=253,51.01%)理科(n=243,48.99%)城镇(n=237,47.78%)农村(n=259,52.22%)127.91±20.85134.00±24.89131.52±24.94130.60±22.68129.92±20.99132.10±23.24129.31±22.74128.98±22.42132.29±23.40M±SDF/t-5.7810.2331.385-1.607P0.0170.7930.2370.109生源地敏感,抗压能力弱,面对传染性强的新冠疫情时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其次,男女生的应对方式存在差异,而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面对不良情绪和负性生活事件时,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消除个体负性情绪体验,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要特别注意疫情期间高职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女生进行及时调整,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可以设计专门活动,帮助高职女大学生提升心理抗压能力,为随时可能出现的压力性生活事件做准备。(四)研究启示与不足上述研究结果提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建议相关教育工作者关注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使得此次公共卫生事件给高职生群体造成的伤害最小化。首先,通过群体性调研或个体咨询筛选出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学生,通过及时的心理干预帮助其解除困惑;其次,在疫情期间,地方政府和高校需要加强有关疫情客观信息的及时传播,加大信息更新频率,这有助于降低高职生对于疫情的焦虑和恐慌情绪;最后,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专门的课程活动设计,帮助高职生提升抗逆力水平,习得积极的应对方式,使得他们在面对压力性生活事件时,能够从容地应对。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研究的样本量较小,这限制了研究结果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参考文献】[1]中国政府网.截至3月20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EB/OL][.2020-03-21].http://www.gov.cn/xin?wen/2020-03/21/content_5493804.htm.[2]宋斐翡,王鑫,剧志英,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公众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20,31(2):23-27.[3]唐蕾,应斌.新冠肺炎疫情时期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0):57-61.[4]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5]时勘,胡卫鹏.北京民众在SARS疫情中风险认知与2001,10(特刊):118.心理行为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3):293-295,298.[6]刘志强.高职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6):2970-2973,2992.[7]辛素飞,王一鑫,林崇德.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1999-2016年[J].教育研究,2018(11):120-130.[8]曾天德.高职护理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9]王霞,胡晓霞,徐晶,等.高职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28):77-79.[10]樊富珉“非典”.危机反应与危机心理干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32-37.[11]郭峰,汪志兵.高职学生心理韧性调查分析:以江苏省三所高职院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31):60-63.[12]答会明.高师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应付的关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2):107-113.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4):293-294.30

篇三: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总结

  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总结(精选8篇)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总结(精选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总结(精选8篇)1最近好像和以前不太一样,这次的疫情比每一次都要离我们更近。老师,学生,导员,志愿者,每一个人都在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努力支撑着师院这个大家庭。

  但是,病毒迫近,学校封闭,快递禁取、浴池关闭、超市物资短缺等问题让在校学生愀然不乐、忧心忡忡,在这种艰难环境下心理问题也随之来。烦闷、焦躁、抑郁,失眠、易怒、脱发,我们该怎么面对疫情期间产生的心理困扰和情绪波动呢?

  今天,高淑艳老师为我们进行《“疫”起同行、呵护心灵》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让我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感觉。其中,每天记录让自己开心的三件事让我印象最深刻,因为我也在微博打卡过一天中让我开心的几件小事,今天天气很暖,太阳很好;今天妈妈说我瘦了;今天的电影好好看。事情很小,甚至可能每天都会发生,但每一次记录,内心就会多一次雀跃,隔天在回顾的时候就会感到暖融融的,在面对更困难的任务时也有了一份不被打败的力量。

  疫情终有被消灭的一天,而爱不会。聚沙成塔,集腋为裘,让我们一起攻克难关,远离焦虑,用爱温暖更多的人。

  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总结(精选8篇)2疫情防控期间,我们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感觉到心理的压抑感。但我们要保持积极情绪,积极情绪可以提高人体的机能,能够促进人的活动,能够形成一种动力,激励人去努力。其次,规律作息,放松冥想。放松下来从好的睡眠开始,一般情况下,放松下来更容易入睡。

  还可以进行身体锻炼,可以在寝室拉伸、练瑜伽等。疫情防控期间,同学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好好规划和提升自己。

  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总结(精选8篇)3疫情仍然严峻,而在此情况下,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要。在观看完此专题讲座后,我有了一些感悟。

  在疫情下,我们仍应积极向上,乐观地面对困难。要学会情绪管理,适当转移注意力。不要因为一些小事就怨天尤人,要学会理智面对问题。多花一些时间和家人、朋友聊天。作息要规律,作息不规律精神气就会变差,心情也会变差。

  最后,我们一定要携手前行,保持积极的心态战胜疫情,相信我们的国家!

  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总结(精选8篇)4通过参加公益讲座,作为一名班级心理委员我的感触颇多,用三个词来概括,分别是自信、感动和使命。

  一是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我为“生在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而感到自豪。自内蒙古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果断采取专项措施,上下一心,戮力同心,共克时艰,突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是心怀感恩,前路坦荡。在疫情大考面前,万众一心,齐心抗疫,每个人都是抗击疫情的参与者,没有身外人。无论是冲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是留守后方保障人民生活的工作人员,他们都是最美逆行者,因为有他们我们才安全。正如视频中看到的一句话:“我们最大的幸运,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总是被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确实是这样,致敬每一位为抗疫付出行动,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人。每每看到这里,总是热泪盈眶,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每个人都要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理解,多一分体谅,多一分支持!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到!只要我们齐心抗疫,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三是使命在肩,强国有我!作为时代新青年,我们应该肩负起我

  们应负的使命!不负国家!

  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总结(精选8篇)5为了缓解学生疫情期间的学习及生活压力,我院于周三下午举行了“疫”起同行,呵护心灵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我了解到很多缓解压力的方法。

  当前,抗击疫情正处于关键时期,在这场阻击战中,每个人都是都不孤岛,此时我们更应该凝心聚力,带着信念与勇气,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积极配合疫情防控政策,出门戴口罩,不聚集,学会自我调节,相信不久之后,我们便可以进行线下课程,取得抗疫战役的胜利!

  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总结(精选8篇)6疫情发生后,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这些改变不仅是在生理,更是在心理。听了本次“抗击疫情全国心理委员大讲堂”系列公益讲座,老师们讲的一些内容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我学到了一些关于心理调节的方法。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不仅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同时也要及时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保持正向积极思维,坚定信心才能战胜疫情,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我们要避免只往坏处看。重点留意客观事实和数据,根据事实,判定自己的担忧是否合理。以合理的态度看待事情,尝试以更广阔的角度看待问题。

  除此之外,我们也要转移注意力,做一些能令自己放松的事情,居家期间,可以学习一些新的知识,也可以发展兴趣爱好,如:看书、绘画、烹饪等。我们也要安排合理的时间运动,保持身体健康。运动有助于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同时还是一种很好的释放压力的途径,有利于心理健康。本来美好的大学生活,结果因为疫情的爆发而变得不完美,事情发生的很突然,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疫情,而不是一味地去抱怨。要听从国家的安排,听从学校以及老师的`安排,不传谣、不造谣、不信谣,从我们自身做起,必要时为国家贡献我们大学生的一份力量。

  总之,在疫情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大学生要做到身心健康,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新星才能绽放出自己的光。

  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总结(精选8篇)7正当疫情期间,我们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让自己的心态积极起来,正是因为在疫情期间,我们更应注重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以及态度调整,不要因为疫情原因,使我们的心情焦躁和烦闷,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自我调整机制,媒体,与朋友进行有效沟通,向父母吐露心中琐事等来开导自己,让自己的心情变得愉悦。根据疫情防控,我们遵守佩戴口罩,及时通风消毒等措施来增强自己的责任感。通过观看本次宣讲,我学习到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来调节自己,让自己的心理和身体如何保持更好的状态,每天的好心情都是自己创造出来哒!

  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总结(精选8篇)8如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对此,我作为心理委员也积极参加了“抗击疫情安心行动”公益讲座。

  在此次讲座中主要讲到了面临病毒感染的重大危机事件的不确定性、与生命安全相关、突发性和对个人的影响,这些都会使人内心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恐慌心理等。

  那么面对这样的心理影响,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自我觉察,树立信心,并且多看些积极新闻;

  2、安排好饮食起居;

  3、加强身体锻炼;

  4、做好自我时间管理,积极做好复学各方面的准备;

  5、增加生活情趣,起到对负面心理的缓解和调节作用。

  最后,我想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做到在关键时候能适当调节自己的情绪。

  希望疫情就此停止,愿所有人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篇四: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7卷第6期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0年11月第3Vol37NO6               JournalofPanzhihuaUniversity

       Nov2020·疫情防控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李仁莉,代俊,袁晓艳,李玲(17000)攀枝花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四川攀枝花6[摘要]为了调查和确定新冠肺炎疫情期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情况,为心理抗疫工作019年9月(253名大学生中整本研究从2秋季开学期)参加心理健康普查的3提供决策参考,603人,020年4月底(CL-90量表,体随机抽样选取2于2新冠肺炎疫情期)重测S进行数据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疫情发生前,且阳性症状群体分数下降的因子数和幅度都比阴性症状群体低;汉族大学生、城镇大学生、女大学生的农村大学生、男大学生。在疫情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心理健康水平分别高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康状态普遍有所恢复,说明疫情期间的各项干预措施是积极有效的。[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干预;心理防疫体系;教育革命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63(2020)06-0018-07中图分类号:DOI:1013773/jcnki51-1637/z202006004一、前言2019年12月,Coronavirusdisease,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首次出现在湖003年的SARS传播速度更快、北武汉,并逐渐在全国蔓延。新冠肺炎较2传播范围更广、传播强度更大,[1-2]。针对这不仅给感染者造成严重的躯体伤害和精神痛苦,也对其他人群的心理应激产生了负面影响大学生复学可能造成大面积人口流动,诱发新的疫情这一特殊情况,国家教育部做出“疫情未得到有效控[3]制前不提前返校”的决策。高校大学生作为居家隔离时间最长的特殊群体,其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在所难免。疫情期间,持续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变化情况,提供必要、有效的心理服务,对稳定大局有重要意义。020年2月期间疫情发生初期,个别学者立即敏锐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情况,黄韵芝等人在2对广东等地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在疫情发生期间普遍有轻度的压力应激反应,且女性及居住于[4]020年3月对湖南地区高职院校学生进刘湘玲在2农村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身体或认知方面的反应,5]17%[。4月以后,行了网络调查,发现大学生疫情期间情绪痛苦检出率为1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疫情得到了明显控制,各地逐渐有序复工,中小学逐渐复课,但大学生因其基数大、跨区域例数逐渐下降,2020-07-08收稿日期:018年度项目“‘(2018019)。基金项目:攀枝花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互联网+’背景下心理健康普识教育策略研究”1987—),作者简介:李仁莉(女,四川广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教育学;代俊(1967—),1980—),女,四川什邡人,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及健康心理学;袁晓艳(女,四川仪陇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发1971—),李玲(女,四川内江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教育学。展与教育心理学;18

篇五: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中国软科学增刊(上)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部分高校为例郭捷,杨立成,孙子旭(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081)摘要:为刻画新冠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本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利用SCL-90)作为心理健康测评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对北京市部分高校的22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化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新冠病毒期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5.35%,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低于国内几种常模。SCL-90各因子得分在性别、学科上对新冠病毒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对新冠病毒的关注程度、对政府抗击疫情的信心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家庭的关心和朋友的关心对缓解心理问题具有积极影响。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受到影响,应从家庭、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等不同方面来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193;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S)024AnalysisofMentalHealthofCollegeStudentsandAnalysisofInfluencingFactorsduringEpidemicofCOVID-19———TakeSomeUniversitiesinBeijingasanExampleGUOJie,YANGLicheng,SUNZixu(SchoolofManagement,Minzu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81,China)Abstract:Tounderstandthementalhealthstatus,differentiationcharacteristicsandinfluencingfactorsofcollegestudentsduringepidemicofnovelcoronaviruspneumonia,Samplingsurveymethodwasusedand228collegestudentsinsomeuniversitiesinBeijingweresurveyedbyusingSymptomChecklist90(SCL-90)asamentalhealthassessmenttool.Independentsamplet-testwasusedfordifferentialcomparison,andlogisticregressionwasusedformultivariateanalysis.Thedetectionrateofcollegestudents’psychologicalproblemsduringepidemicofnovelcoronaviruspneumoniawas15.35%,andtheirmentalhealthlevelwasgenerallylowerthanseveraldomesticnorms.SCL-90factorshavesignificantdifferencesingenderanddiscipline.KnowledgeofCOVID-19,attentiontoCOVID-19,confidenceinthegovernment’sfightagainsttheepidemic,familyconcernandfriendconcernhaveapositiveimpactonalleviatingpsychologicalproblems.Thepsychologicalconditionofcollegestudentsduringepidemicofnovelcoronaviruspneumonia收稿日期:2020-07-31修回日期:2020-10-31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一般项目(2020-GMB-026);2020年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项目(2020MDZL20);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流课程”研究生专项课题项目(GTTZX-2020-21);2020年中央民族大学建设项目。作者简介:郭捷(1976—),女,湖南常德人,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风险管理。196学术动态与新视点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isaffected,andthepsychologicalhealthofcollegestudentsshouldbeguaranteedfromdifferentaspectssuchasfamilies,universitiesandrelevantgovernmentdepartments.Keywords:newcoronavirus;collegestudents;mentalhealth;influencingfactors一、引言2019年12月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中心迅速扩展成为全国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大学生在这种多维、波动性较大的环境变化下,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安情绪,甚至产生心理健康问题[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还关系到社会适应与未来发展等问题[3]。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逐渐开始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展开研判[4]。多项研究表明,大学生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一般在10%~30%之间[5-6],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全国正常人群[7],并且该群体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8]。大学生群体是易产生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9],加之正值新冠病毒流行期,全国绝大多数延缓开学,长期被限制家中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为了解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索该时期影响大学生心理状态的相关因素,本文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并结合实证研究等方法,对北京市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系统分析,为今后各级政府部门及高校决策者制定科学化的高校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二、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本研究对北京市部分高校的在读本科生及研究生以发放电子问卷的方式进行抽样调查。在问卷设计中,文本加入了一些反向问题及相似问题,目的是便于筛除无效问卷,以防止对测量结果的误判。此次调查共收回288份完整问卷,笔者对这288份问卷进行逐一筛查,剔除无效问卷。剔除问卷的原则:一是剔除相似问题前后答案矛盾的问卷;二是剔除所有问题包括反向问题均选择同一答案的问卷。本次问卷设置了提交权限,因此不会出现漏填问卷的现象。通过以上人工筛选共保留228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9.17%。(二)测量工具心理学应在已有的心理健康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对社会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承担起维护社会心理健康的重任[10]。因此,本文采用心理学中被广泛使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作为心理健康测评工具。该量表由Derogatis编制[11-13],在使用过程中经过了多次修改[14-15],并由王征宇(1984)[16]于1984年首次引介到中国内地。SCL-90量表共有90个自我评定项目。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另外,还包括1个其他因子,主要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一般研究中将其归为第十个因子[17]。同时,本文还自行设计包括人口学特征等在内的13项问题。本此调查问卷采用1(从来没有)、2(很轻)、3(中等)、4(较重)5(很重)的五级评分,以SCL-90量表的10项因子中存在一项及以上因子得分≥3为检验心理健康呈现阳性症状的标准。本研究中SCL-90量表的Cronbach’s"系数为0.923。(三)统计方法采用Q-Q法对样本进行正态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样本得分符合正态分布。本研究主要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不同类别之间的差异性比较。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P<0.05为标准表征具有统计学意义。三、实证结果分析(一)基本情况在本次收回的228份有效问卷中,男生72人(占31.58%),女生156人(占68.42%);汉族137人(占60.09%),少数民族91人(占39.91%);本科155人(占67.98%),研究生73人(占32.02%);文科187人(占82.02%),理工科41人(占17.98%);对新冠病毒的主要了解渠道,微博110人(占48.25%),电视(广播)50人(占21.93%),微信公众号46人(占20.18%),自行搜19中国软科学增刊(上)集相关知识(如文献、书籍等)14人(占6.14%),微信群6人(占2.63%),社区2人(占0.88%);178名学生(占78.07%)表示愿意服从学校一切43名(占18.86%)表示一般愿意,3名(占安排,1.32%)表示不愿意。(二)心理问题检出率情况本研究将被试者SCL-90量表中存在至少一项因子≥3视为心理健康呈现阳性症状,不同特征及项目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如表1所示。本次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呈现阳性症状的总人数为35人,检处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检出率10%~出率为15.35%,30%的范围内。其中男性检出率(占22.22%)高于女性(占12.18%);少数民族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占15.38%)略高于汉族(占15.23%);本科生心表1分量表条目躯体化性别2(1.78)男(n=72)6(3.85)女(n=156)民族7(5.11)汉族(n=137)少数民族(n=91)1(1.10)年级5(3.23)本科(n=155)研究生(n=73)3(4.11)学科3(1.60)文科(n=187)理工科(n=41)5(2.20)对新冠病毒了解程度很了解(n=48)6(12.50)一般了解(n=176)0(0.00)不了解(n=4)1(25.00)对新冠病毒的关注程度很关注(n=173)7(4.05)一般关注(n=55)1(1.82)0(0.00)不关注(n=0)学校封闭式管理的影响很影响(n=85)5(5.88)一般影响(n=126)3(2.38)无影响(n=17)0(0.00)对政府抗击疫情的信心有信心(n=192)6(3.13)0(0.00)一般(n=32)无信心(n=4)2(50.00)家庭的关心很关心(n=178)4(2.25)一般关心(n=47)4(8.51)0(0.00)不关心(n=3)老师的关心很关心(n=85)2(2.35)一般关心(n=126)6(4.76)不关心(n=17)0(0.00)朋友的关心很关心(n=46)2(4.35)一般关心(n=118)4(3.39)不关心(n=64)2(3.13)8(3.51)总计(n=228)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理健康问题(占16.13%)高于研究生(占13.70%);理工科检出率(占19.51%)高于文科(占14.44%);对新冠病毒很了解(占29.17%)、对新冠病毒一般关注(占23.64%)、认为学校封闭式管理将对学习生活很影响(占18.82%)、对政府家庭不关心(占抗击疫情无信心(占100.00%)、33.33%)、老师很关心(占17.65%)、朋友很关心(占28.26%)为各自对应的题目中心理问题检出率最高的条目。从SCL-90量表的10项因子来看,心理问题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强迫(占10.09%)、人际关系(占9.65%)、焦虑(占7.89%)、抑郁和敌对(均占7.46%)、恐怖和偏执(均占6.14%)、神经病性(占5.70%)、睡眠饮食(占4.82%)、躯体化(占3.51%)。敌对恐怖偏执7(9.72)7(4.49)神经病性睡眠饮食总体阳性7(9.72)6(3.85)6(8.33)16(22.22)5(8.21)19(12.18)9(6.57)21(15.23)2(2.20)14(15.38)6(3.87)25(16.13)5(6.85)10(13.70)不同特征大学生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心理健康症状检出情况13(18.06)10(13.89)6(8.33)9(12.50)8(11.11)8(11.11)10(6.41)12(7.69)11(7.05)9(5.77)9(5.77)6(3.85)15(10.95)14(10.22)13(9.49)14(10.22)12(8.76)8(8.79)8(8.79)4(4.40)4(4.40)5(5.49)17(10.97)17(10.97)11(7.10)11(7.10)13(8.39)6(8.22)5(6.85)6(8.22)7(9.59)4(5.48)9(6.57)5(5.49)9(5.81)5(6.85)10(7.30)11(8.03)4(4.40)2(2.20)10(6.45)10(6.45)4(5.48)4(5.48)16(8.56)15(8.02)13(6.95)10(5.35)13(6.95)9(4.81)8(4.28)8(4.28)6(3.21)27(14.44)7(17.07)学术动态与新视点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三)本次调查的SCL-90各因子得分与国内常模比较本研究将此次调查结果与SARS期间常模[18][19][20]、北京市大学生常模、全国大学生常模[21]在强迫、人际敏京市大学生常模得对应因子得分,感、敌对性、恐怖、偏执和神经病学六项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P<0.001);此次调查结果仅有焦虑、恐怖两项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大学生的得分,在恐怖和偏执两个因子上具有显著差异(p<0.001);本次调查的各项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正常人群,除躯体化以外其他八项因子均有显著差异(p<0.01/P<0.001)。总之,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相对较低。t2-0.32-2.36***-2.37*-0.72和全国正常人群常模进行比较,利用t检验统本计推断分析。与既往人群调查结果比较可见,次调查各因子得分均高于SARS期间,且差异性显著(p<0.001);与北京市大学生常模比较,焦虑、恐怖、神经病学三项因子得分较高,而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性、偏执六项因子低于北表2因子名称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学本次调查(n=228)1.40±0.571.91±0.761.80±0.751.71±0.751.62±0.701.58±0.721.57±0.681.58±0.681.58±0.68SARS期间(n=6280)1.31±0.451.62±0.581.53±0.571.47±0.561.36±0.491.45±0.581.34±0.471.42±0.541.37±0.49t1*3.27****北京市部分高校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与国内四种常模比较北京市大学生(n=5220)1.41±0.462.01±0.621.90±0.621.74±0.611.60±0.541.68±0.611.35±0.451.78±0.621.59±0.51全国大学生(n=9941)1.45±0.491.95±0.631.88±0.631.74±0.621.61±0.551.61±0.621.38±0.491.72±0.621.59±0.54t3-1.22-0.95-1.89-0.720.27-0.72**5.74***-3.37*-0.28全国正常人群(n=1388)1.37±0.481.62±0.581.65±0.611.50±0.591.39±0.431.46±0.551.23±0.411.43±0.571.29±0.42t41.14**6.68***3.33***4.79***6.46**2.92***10.41***3.58***9.03*7.34**6.95***6.28***7.45***3.30***7.14***4.36***6.57*0.27*-2.41***7.05***-4.76*-0.29(四)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表3显示的是新冠病毒流行期间不同性别和民族的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及t检验男情况。结果显示:(1)在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中,生在所有因子得分上均高于女生,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偏执和睡眠饮食五项因子存在显著差这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异(p<0.05/p<0.01),平在此期间低于女生;(2)在不同民族的大学生中,躯体化、敌对性、偏执、神经病学四个因子上汉强迫、人际敏感、族大学生高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焦虑、恐怖、睡眠饮食五项因子少数民族高于汉族,而在抑郁因子上二者得分相同,但是所有因子这表明在此次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均无显著差异,不同民族的心理健康情况没有明显差异。表4显示的是新冠病毒流行期间不同年级和学科的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及t检验情况。结果显示:(1)本科生的各项因子得分均高但是二者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2)理于研究生,工科大学生的SCL-90各项因子得分均高于文科并且在躯体化、焦虑、偏执三个因子上(p<生,0.05/p<0.01)呈现显著差异,这表明理工科大学生更易受到本次疫情的影响。表3因子名称不同性别、民族的SCL-90各因子分比较性别#x±c民族#x±ct1t2男生女生汉族少数民族(n=72)(n=156)(n=137)(n=91)躯体化1.53±0.761.34±0.452.27*1.41±0.631.40±0.480.08强迫2.06±0.911.84±0.672.04*1.90±0.771.92±0.74-0.18人际敏感1.95±0.861.74±0.681.93*1.79±0.781.84±0.69-0.54抑郁1.80±0.811.67±0.721.191.71±0.801.71±0.67-0.03焦虑1.71±0.791.57±0.661.421.61±0.771.62±0.59-0.09敌对性1.70±0.851.53±0.651.601.60±0.771.56±0.640.38恐怖1.63±0.811.54±0.620.951.53±0.701.62±0.66-1.00*1.58±0.741.57±0.580.051.76±0.811.49±0.592.78*精神病学1.71±0.781.53±中国软科学增刊(上)(五)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以SCL-90阳性症状有无(任意一项因子得分≥3分为心理健康呈现阳性症状)设为因变量,将性别、民族、年级、学科、对新冠病毒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对新冠病毒的关注程度、认为学校封闭式管理对学生学习生活影响程度、对政府抗击疫情的信心程度、家庭的关心、老师的关心、朋友的关心设为自变量,各变量赋值见表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以最大对数似然函数值的显著性检验("=0.05)进行模型拟合探索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对新冠病毒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对新冠病毒的关注程度、对政府抗击疫情的信心程度、家庭的关心和朋友的关心是此次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详见表6。表5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赋值变量赋值心理健康状态呈现阳性症状=1;正常=0性别男=1;女=2民族汉族=1;少数民族=2年级在读本科=1;在读硕士=2学科文科=1;理工科=2对新冠病毒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很了解=1;一般了解=2;不了解=3对新冠病毒的关注程度很关注=1;一般关注=2;不关注=3认为学校封闭式管理对学生学习生活影响程度很影响=1;一般影响=2;无影响=3对政府抗击疫情的信心程度有信心=1;一般=2;无信心=3家庭的关心很关心=1;一般关心=2;不关心=3老师的关心很关心=1;一般关心=2;不关心=3朋友的关心很关心=1;一般关心=2;不关心=3表6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βS.E.Wald!2P值OR(95%CI)值性别0.5110.4111.5480.2131.668(0.745-3.732)民族-0.1190.4270.0780.7800.887(0.384-2.050)年级0.1110.4550.0600.8071.117(0.458-2.723)学科-0.1960.5080.1490.6990.822(0.303-2.225)对新冠病毒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1.6641.2461.7850.0090.318(0.134-0.753)对新冠病毒的关注程度-1.1460.4406.7930.0163.085(1.239-7.684)认为学校封闭式管理对学生学习1.1270.4665.8550.2400.656(0.325-1.326)生活影响程度对政府抗击疫情的信心程度-0.4210.3591.3780.0152.484(1.191-5.182)家庭的关心-1.2290.4548.5630.0030.250(0.101-0.631)老师的关心-0.2730.2831.1430.2860.756(1.458-1.258)朋友的关心-0.8420.3218.0070.0452.321(1.018-5.295)200四、结论与建议(一)结论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现代化治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各高校在教育部应对文件的指导下纷纷下达禁止返校的通知,以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并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在此期间,被限制在家的大学生和社会全体人群一样均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采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对策建议,对于各政府部门以及高校及时、及早、有针对性地制定心理支持与应对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5.35%,属于正常范围内。排在前三位的心理问题为强迫、人际关系和焦虑。与既往研究的不同人群相比,总体上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本次调查还发现,男性的心理障碍问题高于女性,且t检验显示差异性显著,这不同于国内[22]和国外[23]的相关研究,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男性比女性更加独立果断,不愿意表露和接受别人的心理援助[24]。与既往研究不同[4],虽然少数民族检出率高于汉族、本科生检出率高于研究生,但却没有显著差异。在专业方面,本次调查得到了与以往研究[25]类似的结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不尽相同,但理工科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却高于文科。本研究还发现,对新冠病毒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对新冠病毒的关注程度、对政府抗击疫情的信心程度、家庭的关心和朋友的关心对缓解心理问题具有积极影响。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相关数据和知识的公开与共享,使得大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此次疫情的发展态势,不易受到谣言的影响,减少了心理问题的出现。同时,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是预防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保障因素。另一方面家庭和朋友的关心能够帮助大学生疏解情绪,减缓压力,获得心理安慰与支持。(二)建议1.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系统理论指出,孩子出现心理障碍并非

  学术动态与新视点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只是孩子个人的问题,而是表达了整个家庭系统的问题[26]。在整个社会处于重大危机事件的恐慌环境下,大学生相对更容易产生紧张情绪。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家人的关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显著的正向影响,父母的亲情关怀尤为重要。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爱,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支持,不仅能够减轻孩子的消极情绪,而且能够预防强迫、偏执、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发生。2.高校成立疫情心理咨询中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一个社会处于紧张状态时,容易导致流言的传播和人们心里恐慌的加剧[27]。疫情带来的不仅有生理上的不适还会有心理上的恐慌。对于心智尚不完全成熟的高校学生来说,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十分必要。各高校应及时组织专业且经验丰富的教师成立校内心理咨询中心,重视本校师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全面系统地对本校师生展开心理咨询,并开通24小时咨询热线和线上咨询平台。一方面,要借助校内的各种平台宣传准确科学的数据、新闻等,增加大学生对于新冠病毒的了解程度,认清流言,防止恐慌。另一方面,要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等普及防控疫情所需的心理常识,保证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态。另外,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还应积极与校内各单位、各部门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对于心理过度焦虑或有家人确诊的师生,及时、主动地给予心里支持。3.充分利用多种宣传渠道提高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规范有序的传播体系对外界传递开放中立的信息,能够有效缓和公众对于危机事件的不安全感[28]。主流媒体具有相当程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政府部门应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通过主流媒体宣传正确的疫情防控知识,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积极引导公众以一种镇定、理性的态度对待此次新冠病毒疫情。一方面可以打击谣言,防止公众出现恐慌心理;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提高公众对于政府战胜疫情的信心。同时,各级教育部门应该积极响应相关政策,及时准确地向各高校下达政策文件,积极宣传,并督促各高校通过微信群、QQ群、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短信等多种渠道做好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预防宣传工作。参考文献:[1]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EB/OL].[2020-01-28].https://www.sohu.com/a/368743249377336.[2]安心,贾思蕾.人格视域中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8(6):74-79.[3]魏宁,苏永发.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5):106-110.[4]才果.青海藏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3,24(3):47-52.[5]许新东.高等院校必须全面开展学生健康教育[J].中国学校卫生,1992(1):8-10.[6]杨雪花,戴梅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0(2):65-68.[7]张明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归因分析[J].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121-122.[8]郑玉梅,郭福林,邸波,等.医科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与统计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1(11):71-72.[9]熊燕,彭萍,胡一秋.大学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6):612-615.[10]林崇德.“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1-5.[11]DEROGATISLR,RICKELSK,ROCKA.TheSCL-90andtheMMPI:astepinthevalidationofanewself-reportscale[J].Brit.J.Psychiat,1976(128):280-289.[12]DEROGATIDLR,PATRICIAAC.ConfirmationofthedimensionalstructureoftheSCL-90:astudyinconstructvalidation[J].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1977,33(4):981-989.[13]DEROGSTISLR,CLEARYPA.FactorialinvarianceacrossgenderfortheprimarysymptomdimensionsoftheSCL-90[J].TheBritishjournalofsocialandclinicalpsychology,1977,16(4):347-56.[14]DEROGATISL.SCL-90:Administration,scoringandproceduresmanualfortheR(revised)version[M].201中国软科学增刊(上)Baltimore:JohnHopkinsUniversity,1977.[15]DEROGATISLR.SCL-90administration,scoringandproceduresmanualII[M].Yowson:ClinicalPychometricResearch,1983.[16]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2):68-70.[17]安心,贾思蕾.人格视域中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8(6):74-79.[18]黄悦勤,党卫民,刘肇瑞,等.北京市三所高校大学生SARS流行期的心理状态现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8):521-523.[19]王建中,樊富珉.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5):331-333.[20]仲稳山,李露.全国大学生SCL-90新常模构建问题研究[J].中国校医,2009,23(3):251-253,256.[21]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5):260-263.202[22]王晋臣,傅茂笋,王永杰,等.不同类型学校大学生SCL-90测试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9(1):40-41.[23]BARKERSL.Cultureandvalidityofthesymptomchecklist-90-rexisedandprofileofmoodstatesinaNewZealandstudentsample[J].CulturalDiversityandEthnicMinorityPsychology,2003(9):185-196.[24]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J].青年研究,2000(6):40-45.[25]韩柏,徐勇.山西省四所高校文理本科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1):36-38.[26]李旭珊,朱琳.家庭环境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9):1059-1061,1065.[27]俞国良,赵凤青.社会转型:国民信任感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河北学刊,2017,37(1):148-154.[28]郑保章,程佳琳.突发事件中政府与传媒的作用探析:由SARS危机看政府与传媒的互动[J].现代传播,2003(6):104-106.

篇六: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

  (精选可编辑)

  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心理压力。比如,大学生们要承受在家里学习的压力,以及上课时所面临的精神压力。此外,他们还要承受隔离的压力,以及注意身体健康的压力。

  第一,面对疫情,大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睡眠充足,不拖延时间,按时完成作业。同时要保持一定的锻炼量,保持气血运行,以维持机体健康。

  第二,学习中注意多问朋友和老师,通过问题和答案的交流,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心理能力。同时,要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关注有益的资讯,与身边的朋友沟通,相互鼓励,及时发泄。一旦出现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及时向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求助,及时得到解决。

  第三,还要把握好好与家人的交流,多参与家庭活动,做家务,将心情归于大家朋友之中,摆脱心理压力。比如,参加家庭散步,一起菜,一起看电影等等,充分利用空差时间,增加与家人的沟通。

  第四,学习中将自己的目标分解成感可能性做的一件事,一步一步踏实前进,不泄气,不怕困难,多做实事,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深入学习掌握学科知识,从而获取真实的成功和快乐。

  最后,大学生在疫情期间应积极面对,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帮助自己度过这段时间,避免被疫情影响。大学生要一起确保心理健康,平安度过难关,考巍步昂扬,实现高校生活的美好期待。

篇七: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2020年第5期第42卷总第219期泰山学院学报JOURNALOFTAISHANUNIVERSITYNO.52020Vol.42GeneralNO.219新冠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徐飞1,陈永亮2,贺晓林2(1.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北京1000892.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25)[摘要]为了解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借助自制量表并使用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来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年级、生活费是否满足需要、近期家中人口、身体健康状况和与身边人的关系是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状态出现问题的高危因素。心理健康状况同生活费、身体健康等存在着密切关系,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较好地解释该调查结果。疫情期间如何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大学生、家庭和高校的共同努力。[关键词]大学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G444[收稿日期]2020-08-09[基金项目]青岛理工大学2019年度学生工作研究课题和典型案例项目(XG-2019-005)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徐飞(1983-),女,山东新泰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590(2020)05-0129-08当前国外新冠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形势总体可控,但地区偶发、群发病例时有出现,输入性病例风险持续存在,疫情防控工作丝毫不可放松。国内各地区、各高校基本实现了返校复课。自疫情爆发以来,大学生长期居家学习和生活已长达半年,经历了一段特殊而漫长的时期。大学生由于长时间居家生活,久坐上网课,社交活动骤减等原因,使得学习任务与人生规划难以顺利实施。在诸多压力之下,该群体因极度缺乏安全感,可能出现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高校在关注疫情动态与学生学业的同时,应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了解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各种需求,及早对发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和干预,为大学生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顺利实现个体规划创造条件。本文基于凯斯勒6项心理疾病量表[1]及针对疫情制定的最新量表[2],结合大学生对疫情的认知,对相关心理健康测评问题进行设计,综合测评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研究通过调查我国高校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加强大学生疫情期间心理健康教育及完善相关理论提供依据。一、对象与方法(一)调查对象调查于2020年7月24日—7月27日实施,采取网络问卷的方式,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邀请大学生填写和转发问卷。邀请标准为目前正在高等院校就读的大学生,以专科生、本科生为主;有移动电子设备或便利条件,愿意配合问卷调查的成年人。(二)调查工具1.基本情况调查设置10项基本问题,包括:性别、所处年级、所在地区受疫情影响情况、生活费能否满足需求、家·129·

推荐访问: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疫情 大学生心理 分析